APP下载

从《禹贡通释》看童颜舒的圣人观

2024-07-25刘双

今古文创 2024年25期

【摘要】圣人是儒家人格修养的最高目标与最终理想,对于圣人的理解,不同之人便有不同观点。童颜舒注解《禹贡》并非照本宣科,也非单纯的章句训诂、文本注疏之作,而是为了明学术、正人心,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他认为圣人在顺天而为的基础上,做到了以仁育万物、德被四海,并且在尽人之性、物之性之下,帮助君主养贤治天下,从而使得国家的一统与和平。他心怀圣人,崇尚圣人,他追求圣人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绝大气魄,从而实现自己注经立言的人生价值和拯救时艰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禹贡通释》;童颜舒;圣人观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06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21

童颜舒(1813—1862),字霁山,号傥源,清代洋县人。成书于咸丰十年(1860)的《禹贡通释》①是童颜舒关于《禹贡》的一本专著,全书分为十三卷,约十四万九千字,民国十四年(1925)刻印成书,传之于世。古代学者所著之书,并非夸夸其谈,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未有空言无用者。正是在童颜舒个人科场失意,仕途坎坷和国家内忧外患,割地赔款的背景下,童颜舒潜心多年写下了《禹贡通释》,用其明道和救世,而其中的圣人观也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激发形成。

一、圣人仁育万物,德被四海,重视一统

“仁”作为一种伦理观念,儒家学者将其发展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道德准绳、人格境界以及哲学概念。童颜舒认为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圣人之仁育万物,一天心之仁育万物也。”[1]他认为《禹贡》中四海之所以会同。并不是简单的因为大禹治理了洪水,而是圣人的仁德广被四海,四方皆来朝拜。《禹贡通释》曰:“四海之所以会同也,非由於以四海为壑之功歟!其海外各岛,来者抚之,俾得归吾礼教;不来者听之,亦使遂其生成。”[1]童颜舒认为正是因为圣人的德行声教讫于四海,礼教仁政达于四表,才使得四海八荒的人民归化。且圣人一直秉持着中华大一统思想,“五服之建也,圣人固邦本之良图也。”[1]《禹贡》里这种划分“九州”和“五服”进行统治的方法毫无疑问带有以当时的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强烈意味。这也是“大一统”政治观的突出表现而且这种“九州”制和“畿服”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对于蛮夷地区,童氏认为:“圣人不忍弃之於声教之外,亦不欲争之於统属之中耳。”[1]因为教化是可以随时践诺且见效的。童氏指出大禹时期所制定的五服制度是值得后世参考的,他认为后来的君主也志在扩大国家版图,但是君主所采取的手段是不可取的,他提出疑问:“后世土司之建,犹存此意,流土但期相安,何必改土而归流?瘴癘又极险恶,何必命官以入瘴?”[1]童氏认为如果后人遵守拥护禹制,就不用担心国家贫乏了。所谓dgjdcfFc7fTQ65KjZ2Psi8xPSDBQgORzyJUscH8kP0M=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五服制度的建立,利于国家的统治,圣人也觉得这是本固邦宁的良策,益于九州的一统。“圣人之心,惟恐有一隅之不统於同;圣人之心,更惟恐有一民之不安於宅也。”[1]。童氏认为圣人总是站在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居的角度思考问题。“惟在圣君贤相,痛瘝乃身者,独断之而已。”因为圣人全体是仁,所以能与物同体。大禹将田地按肥沃程度划分为不同颜色和不同等级,按级交赋,使得五服之内,四海之外不同类型的土地都能实现国家的统治,地尽所用,实现其利国利民的价值。此所谓“圣人之心,惟恐有一隅之不统於同”。圣人所追求的是:天下大同。《禹贡通释》言:“中兴以后……抑或风气日开,机智日巧,因时设防,虽圣人有莫如之何者歟!”[1]现在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勾心斗角、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更遗憾的是童氏所处的清朝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土地的完整遭到破坏,疆域大一统因被迫割地出现了分裂。国家被迫赔款,导致人民赋税增重,“国赋三升民一斗”,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这与圣人所设想的国家简直背道而驰,令人惋惜。圣人治理天下重视仁德作用,孔子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以德,自然也会得到天下百姓与诸侯的拥戴和归顺。“因其所有,不强其所无也,圣人之恤远人也如此。”童氏认为:“而圣王之养民也,仁沾而恩洽,动不为身,所谓王者无外,陶天下为一家也。圣人久於其位……朱邑之葬桐乡也,民为起冢,况圣人天子乎?”[1]《汉书》记载:“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然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3]可见怀有仁德的圣人才可得民心正因为圣人体恤人民疾苦,不搅扰民间,且为民众排忧解难,用自己的仁德感化苍生,犹如天地包含孕育万物一样,才永远活在百姓心中。

二、圣人畏天、达天、顺天而为

荀子《天论》中提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人一直以来就重视天道,遵循自然规律,顺天而为。童氏认为:“九州之画也,圣人慎封守之至计也。”[1]卷一体现了圣人划定九州是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要想划定九州必须要先顺自然之势“辨山”与“观水”。“‘辨山’‘观水’是封建王朝管辖版图和君主建立、保障权力的必要环节。”[4]《尚书》提到:“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周康王曰,有不遵循教训和常法的,就变更他的井居田界,使他能够畏惧和敬慕。又要重新画出郊圻的境界,认真加固那里的封疆守备,以安定四海之内。而童氏认为加固封疆守备只需要遵守大禹所划定的九州之策。因为大禹顺天而为,划定的离冀州较近的雍、梁、荆、扬四州,虽然田间水道不是很多,但是可以设置关隘的地方却不少;而豫、兖、青、徐四个近州因地形地势的原因,农田水利较为便利,而设置关隘却比较困难,冀州作为当时都城所在地,内可富国养民,外可抵御防守,九州一统时各州之间也可互相援助。唐代依据山川地势所划分的行政区域“十道”也是十分合理,而宋明以来,州郡长官的胡乱作为,使得土地的破坏与毁灭,卫所制度也未遵循九州所划的原则,反而撤掉藩篱,失去了边疆的屏障,国与国之间地域界限因此模糊,于是外寇突然来袭,毫无障碍一举入内,我国就难以防御抵制,造反也就偶有发生,导致灾祸蔓延,民不聊生,国家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童氏结合当时清朝混乱动荡的社会政治情况,更能体会到圣人的良苦用心,智虑周全,发出感慨,“使守禹制,何至患弱也?”且圣人以人事天,善借天之名表现人事,善用人事解释天象,这是圣人的一种价值追求。童颜舒在《禹贡通释》中提道:“洪水滔天,帝曰‘警予’。董子曰天心仁爱人君,‘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也。遇灾而惧,即为祯祥;居上而骄,即是妖孽。惟圣人能达天,惟圣人知畏天。”[1]。童氏颜舒认为,“惟圣人能达天,惟圣人知畏天”。只有圣人能知天意,不辱天命,顺天而为,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畏天知命,作为辅政者规劝君王顺势而为才使得“六府孔修,四海会同”。圣人不但要顺天辅君更要顺性教民。童颜舒《禹贡通释》言:“程子曰:‘礼之本,出於民之情,圣人因而导之。礼之器,出於民之俗,圣人因而节文之。’周子曰:‘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於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大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祗格,鸟兽驯。’凡诸礼乐之用,皆所谓‘导之’‘节文’者也,皆所以达天地之大和者也,故不厌详贡也。”[1]周敦颐将圣人作乐的意义更加深化,通过人心之和,不仅使社会和谐,还“达于天地”,天地之气引导自然之和,致使天地万物达到太和的境界。这与他《太极图说》中,“人”与“天”一体不二的思想是一致的,当他认定“人”之创生不离“天道”,“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时,则又肯定“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仁义之举能感应天地。[5]圣人将礼乐相济的治国思想发展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乐以调和促和”的思想具有更宏大的新意。童颜舒认为以德圣之乐可教化百姓,即是以乐陶染人的本有天性,使人们回归自然天道,使社会达到有秩序的和谐。

三、圣人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

《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只有天下至诚的人,童颜舒认为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圣人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圣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本性,就可以充分发挥众人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天赋本性,就会充分发挥万物的天赋本性。”[6]能充分发挥万物的天赋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养育万物;能帮助天地养育万物,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了。因此童氏言:“圣人为天下得人,其人而有德也,则因生而赐以姓;圣人以器使任事,其事而成功也,则酬庸而赐以土。”[1]圣人招贤纳士可依据能力而做到知人善任。“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7]王安石说,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将工具淬火打磨锋利,挑选测量好合适的材料,这样才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而圣人治理国家,必须先选拔士子当中的贤能者,精心考察他的声誉和实际能力,然后再委派给他具体的事务,事情就能办妥帖了。所以童氏认为圣人可尽人、物之性,具有审人度势的能力,为治理天下挑选贤德之人。圣人能洞悉自然规律,万事万物皆可为我所用,童颜舒言:“愚再揆之於《考工记》。刀斤削剑,工之良因乎地气;角干金锡,材之美因乎天时。珍异也而通资之,正为审曲面埶之储也。所以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塼埴,皆创述於圣人。”[1]圣人能充分了解自然物材的形状、性能,并根据材料本身的性状,施加人工,制为器物,并为百姓所用,圣人对于管教百姓亦是如此,圣人以人治人。童氏所言:“典刑之典,即帝典之典;帝典之典,即‘慎徽五典’之典。惟圣人之教天下也,莫先於人伦,‘五典克从’,则‘宾于四门’;‘五品不逊’,则弼以‘五教’。”[1]所谓“五教”就是五常之教,又称“五典”,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圣人拿它作为当时社会最基本的几类社会关系确定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圣人顺应天理使天下之人不失其所,也就是按照其本性,让其归到符合自己本性的地方去。当时正处于华夏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期,圣人“五教”对社会关系进行了有效的调整,以达到“德治”的教化目的,使社会伦理关系趋向文明。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处”,可见天地之间不可无圣人。

四、圣人尊亲、养贤以治天下

圣人明君熟知治理国家且使国家强大,不可专任亲或任贤。童颜舒《禹贡通释》言:“闻之孙氏仲愚曰:鲁、郑之所以弱也,专任亲也;齐、晋之所以灭也,专任贤也;而楚之所以最强最久也,则亲、贤并任也。其或继周,百世可知。吕之不能代汉,宗室强也;莽之得以篡汉,宗室弱也。”[1]可知历朝历代专任亲或专任贤的政权都是不会长久的,亲的范畴是关系,贤得范畴是才能与品德,并不构成对立,亲,可以增强凝聚力量,贤,可以权谋解决问题,只有亲贤并任,方能立足久远。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宗法社会,尊亲多表现在对先人的修祠与祭祀。童颜舒认为圣人更加重视修祠与祭祀,《禹贡通释》:“偃师亳都,商受命之所,适在成周畿内,宗庙存焉,所谓‘七世观德’者也。汾阴亳县,虽隶冀州,汤墓所在。‘桐宫居忧’……其有功烈於民,圣王之兴,必列祀典者乎!”[1]童颜舒认为“七世之庙,可以观德”,若能延续七代修祠祭祀的君王必定是受民拥戴的。又列举出“桐宮居憂”的典故来说明必须要恭敬严肃供奉上下神祇、宗庙社稷,谨记先祖的教导慎行俭约的美德,怀着长久的计谋,这样才能承受先王的基业,千秋万世将会得到美好的声誉。刘广明先生的《宗法中国》对中国宗法社会的特质做了深入的剖释。他指出“宗法文化原型的重大特征是其崇古取向。宗法国家的统治者将祖宗神圣化,由于神必定是认识上的先知,所以神化的祖先的英雄业绩就成为后人认识真理的圭桌。因此宗法国家的统治者凡有重大行动都得告知于宗庙占卜以求祖先的指示或福佑”[8]。先祖代表的其实是永垂不朽的高尚品德以及流传万世的精神品质。且圣人熟知同心同德、互相维持的重要性,“同心同德,平成天下,其子孙明发有怀,互相维持,故皆保世滋大,其祀百世,此亦可见大圣人詒谋之善、流泽之长也已”。所以童颜舒认为:“圣人作事,磊落光明,固未尝私他人之土以为己有也。及伐崇之罪,‘是致是附’,但求服之而已。”[1]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上天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天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重视修德,可见圣人对于修祠祭祀、宗亲和睦的重视。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天地养万物当然是有一定规律的。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应与天地养万物一样,也是有规律的。当圣人是统治者时,统治者养人主要是养贤的问题,通过养贤,重用贤人以养百姓使得国家富强,百姓富贵,九州攸同。童颜舒认为:“汉祖自军於广武,资敖仓以疲楚,梁惠不用夫卫鞅,委崤函以固秦。比类而观,可见山川险阻之不可不守,而守此山川险阻者,尤不可不择夫亲贤也。此亦古今得失之林也。”[1]因为刘邦任用贤能所以打败项羽取得成功,而梁惠王错失人才,导致商鞅进入秦国,最后商鞅率军大败魏国。贤臣具有常人不能具备的政治智慧和刁能。即“圣人以天下养贤驭富驭贵,所以大一统也”。周文王祭祖得福,知道培养人才,“惟三代王畿同在此境,稍为损益,即可䝉业而安,不然者,一代之兴,别择百同之地以为甸,即不灭人国、绝人世,而纷更扰攘,荡析离居,不惟非圣人所为”。[1]圣人不希望看到百姓流离失所,所以强调君主应该亲贤并重,以治天下。

五、结语

童颜舒指出圣人智周万物,忧国爱民,这也可以看出童颜舒对于《禹贡》注解的价值导向。他把注解《禹贡》上升到仁政养民,多元化大一统政治格局的高度,希望后人都能拥有像圣人一样的仁爱之心以及忧国忧民情怀,治经解经不应做无用功,应像《禹贡通释》书名内涵一样“会其通”“底于释”,即针对现实问题之原因与解决给予彻底通透的解释、给出明确的答案。

注释:

①《禹贡通释》卷十三,民国十二年(1923)刊于洋邑(今陕西洋县)东韩村刘宅。因《禹贡通释》尚未整理出版,故后文引用《禹贡通释》若无篇名者,仅注明其卷数或篇名。

参考文献

[1]童颜舒.禹贡通释[O].民国十二年刻本.

[2]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班固著,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杨名.论《禹贡通释》何以通经致用[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02).

[5]龚妮丽.周敦颐礼乐思想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8,(04):3-4.

[6]杨桂芳.生态文明内涵分析[J].生态经济,2010,(12):185-188.

[7]夏老长.王安石才学思想浅议[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5,(01).

[8]刘广明.宗法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93.

作者简介:

刘双,女,四川达州人,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