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幼军长篇童话《小猪唏哩呼噜》的美学成就
2024-07-25张慧
【摘要】怀揣一颗童心,富有天地情怀,抱有敬畏意识的孙幼军本人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小猪唏哩呼噜》中,他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真实描摹了日常生活中的奇妙,塑造了善恶阵营的对垒和融合,展露出孩子们天真无邪世界的简单美好,成功营造了真善美的精神。本文通过解析长篇童话《小猪唏哩呼噜》中的“真善美”底色,对童话中隐藏的教育意义和审美感受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小猪唏哩呼噜》;孙幼军;童话;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5-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5.005
法国儿童文学之父贝洛曾经说过:“一则童话就好比是一颗种子,最初激起的只不过是孩子们喜悦或悲哀的感情,可是,渐渐地,幼芽便冲破了种子的表皮,萌发,成长并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孙幼军在童话创作的道路上,始终坚守着道德和美学的融合,在艺术技巧上不断精进,一直追求完美,为广大小读者带来了一系列佳作。《小猪唏哩呼噜》是一部由七个章节组成的长篇童话,每一章看似独立,但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总体而言,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写实而又富于想象,向善却不流于俗套,美好而不肤浅。作者所创造的童心世界简单而精致,孩子们可以徜徉在这个真善美的文学海洋中,在这里用心学习、快乐玩耍、慢慢成长。因此,这部看似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实际上是一部反映成长的小说,更是值得成年人阅读和品味的作品。
一、选材之真:幻想中的现实书写
现实生活为作家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无限的创作空间。无论文学世界多么超凡脱俗,终究是从现实中撷取生活素材。“神话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就是儿童文学。”童话起源于上古神话,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形式出现,将“万物有灵”的现实世界内涵最大化地保存下来。童话世界不受时空的束缚,永远不会消失。它是童话故事的外在形式,是用来展露现实之旅的艺术手法,而内在涵义还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来。童话创作是插上想象之翼,翱翔于天地之间的精灵,可以说它既包含了现实的无限可能,也承载了具体现实的局限。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篇好的童话故事,都离不开一个理想的大环境来营造氛围,只有在这LGDB16JfdfX9RlDrioKYJg==种气氛的烘托下,才能将真实的艺术故事呈现出来。小猪唏哩呼噜的冒险经历,看似天马行空,充满了奇思妙想,但当大家慢下来细细品味时,就会发现这些神奇的童话世界实际上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只不过增添了一点夸张和幻想的成分。这种传奇氛围的营造,实际上是作者把幻想与真实结合起来,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一种幻想创造。想要使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神似而形异,就必须提供一种带有强烈神话色彩和想象因素的空间,这也是幻想在童话故事中的一种外在表现。因此,作家采用了拟人、夸张和象征等艺术创作手法,构建出一种似真似假、如梦如幻、令人难以忘怀的奇幻空间。
《小猪唏哩呼噜》把现实的环境、人物的性格等进行了夸张地变形,将读者带入小猪唏哩呼噜的成长世界。在那里,大人们总是表现出不解风情、一本正经的态度,但你也不必费心思去揣摩,可以毫无顾忌地玩耍、游戏,经历不可思议地冒险,结识数不清的朋友,了解世间万物的运作规律。作者抛开了成人理性化的世界,以天真的想象力、童稚的情感,将儿童文学的生动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被称为“非真实”的部分,实际上是作家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作者为小读者精心塑造的青春梦想。在孙幼军精妙绝伦的安排下,人物形象和情节走向有机地融为一体,真假交错、似真似幻,最后构筑出一个虚幻与真实并存的浪漫童话世界。在这部小说中,孩子们把一切都看作是有生命的童真想法被认真倾听,想要化险为夷、行侠仗义变成大英雄的愿望也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作为精神创作成果的一种,艺术绝非作者主观创造出来的,归根结底,是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幻想具有超越性,幻想力是进入可能的世界的能力。”世界的真相总是残酷的,但是孩子们的世界非常单纯和快乐,如果将所有的现实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就是侵蚀和碾压他们的世界。虽然儿童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关于死亡的沉重主题,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正面积极的,希望为孩子们带来光明和真理,让他们对人生和前途怀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即使是悲剧,也要让他们心中留下一种爱恨分明的感觉,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战胜挫折的精神力量。就像这本童话的主题,它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童话。小猪唏哩呼噜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冒险之后,终于变得更加勇敢、坚强。在成长的道路上,它也学会了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磨炼,慢慢地成长起来。这些小麻烦或许是一场成长的试炼,或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奇遇,也可能是自己奇思妙想的烦恼。小说所呈现的冒险主题,既能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又能填补他们的探险欲望。在阅读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探险的乐趣,懂得了友情的可贵,从多个视角看待现实世界,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童话中所描述的生活,基本上按照真实生活的逻辑进行,由于部分保留了现实生活,所以哪怕是再离奇的形式,也会让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小猪唏哩呼噜》中虚荣心强的猩猩经理、奸诈而不讲信用的狐狸掌柜、心怀叵测的象博士等动物形象,都展示出真实人性的虚伪丑恶一面。
这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长篇童话,在童话中反映社会问题,借童话人物之口对社会进行深刻地批判和反思,并展现出乐于助人、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美好品质。无论作品表现的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都是作者和读者的真情流露,而非单纯的虚幻世界中的阅读体验。
二、人性之善:形象中善恶的演绎
善与恶,正与邪,好与坏,都是相对的,所以才有其自身的意义。无论是什么体裁,一种或多种的矛盾或对比,都能逐步推动和深化故事情节,使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与形象更为明晰与完整。但在奇幻小说或文学作品中,至善至恶的形象并非绝对的界线,作家们常常将善与恶相互对照,让好的更好,坏的更坏,铺设一条通往故事中心的道路。作品中不乏狐狸掌柜、猩猩经理、马太太、月牙熊等反面形象,在它们身上,找不出一点善意的微光:狐狸掌柜哄骗唏哩呼噜为它干活,报酬从蛋糕变成了做蛋糕的鸡蛋;马太太喜欢贪小便宜,自作自受还要赖上唏哩呼噜……反观花花蛇、八哥小姐、山羊伯伯又都是至善的化身:花花蛇为了和小猪成为朋友,义无反顾的帮猪妈妈干活;八哥小姐机智解救小猪,带它找到回家的方向……这些角色构成了作品的两大群体。作家借助二者间的矛盾冲突,展开了一系列惊险刺激的情节叙事与恰到好处的形象烘托。同时,“邪不压正”这一永恒的主题也贯穿其间,使儿童对真、善、美的精神领悟更加深刻和全面。
孙幼军对这些童话形象的描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平面叙述,反而是由故事的动态发展所逐步形成的。当故事展开时,无论是时间的增长还是空间的转换,都没有刻意地去描绘动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和把握其整体性格特点。《小猪唏哩呼噜》中的主人公唏哩呼噜,作者并没有着重笔墨介绍它,开头只是解释了唏哩呼噜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它吃饭的时候会发出“唏哩呼噜”的声音。小猪的性格在它的成长和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决定自己挣钱买礼物;为了维护妈妈的名誉,它答应充当保镖,无偿地帮鸭太太送鸭蛋,途中驱赶了拦路的大老虎;与小蛇花花之间的友情不带任何偏见,帮助朋友一步步赢得妈妈的信赖……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现出了一个有责任心、不怕困难、孝顺父母的小猪形象。正是由于这些可爱的性格特点,这个童话形象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在《小猪唏哩呼噜》中,出现了一位亦正亦邪的形象,名为“狼先生”。除了主人公小猪唏哩呼噜,狼先生是作者刻画得非常到位的又一个动物形象。故事一开始,大狼悄悄潜入小镇,叼走了唏哩呼噜。虽然在这里大狼是反派的角色,但作者并未将其描绘成一个残忍无情、心狠手辣的形象。当小猪得知大狼的三个孩子已经饿了好几天,下定决心用自己的身体来喂饱它们时,大狼先生却有点不安了。这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可以明显看出,大狼内心深处是善良的。但它又有自己的难处,为养活三个小孩才出此下策。接下来大狼还耐心地教小猪打枪,这一幕非常戏剧性,可以感受到大狼为人父母的一面。当小猪再一次看到大狼的时候,大狼已经摇身一变,变成了教书育人的哇呜老师。在这里它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不喜欢吃肉,反而特别喜欢吃烤白薯。因为不想“误人子弟”,哇呜老师被辞退了,当它邀请小猪吃冰激凌时,两人才互认成功。经过它的解释,小猪才得知原来哇呜老师就是以前的大狼,如今是一家大公司的员工。大狼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非常丰富,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发展。在童话中,作者通过对比、陌生化等手段,赋予了这一人物鲜活的形象,使其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始终秉持着“以善为美”的艺术创作理念,作品的题材往往是在人物形象的“善”中,体现人物思想的成长。人物由恶向善的转变,本质上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生命的成长”。他似乎想要用这个人物来传达一个道理,善与恶,是世界上每个人和生物的原始本能。善是人生彼岸的一束光,当人们过河到达岸边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反思和成长。河流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但寻求内心的平静和爱才是人生的目的,最终将引导人们向着善,安全抵达理想的海岸。
“爱”可分为自给自足的爱和包罗万象的爱,都是儿童文学中一种永恒之美。关爱他人是儿童人文精神的孕育之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孩子人性发展的原动力。儿童文学无法像其他社会成果那样,给孩子们提供唾手可得的价值,但他们渴望一个活泼生动的语言天地。这充分表明,作者们传递爱和温暖的力量,正是善良的完美呈现。孙幼军用一个又一个善意的举动,为孩子们建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感的空间,让小读者在这里获得精神的成长和情感的进步。
三、语言之美:浅白幽默的童话语言
一部优质的文学作品,在追求真、善的同时,还要给人以审美上的享受。作者以真和善为基础,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样就成功地将作品的内涵提升到了美的标准。然而,文学作品的美不单纯是美的意蕴,更在于文字的外在美。不言而喻,如果内容与形式形成了平衡统一,文学作品就会始终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儿童文学同样要追求美的统一性,一种儿童能够尽情体验和轻松理解的美感。儿童的审美能力要比成年人所想象的要敏锐得多,然而,有些成人往往自以为是,认为孩子们无法理解和读懂文本的美。持此观点的作家在写作时,全然忽略了儿童的心理健康,不考虑儿童的阅读能力、接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儿童读物中创造出幼稚的语言、平庸的情节和空洞的思想,这样的作品或许能暂时引起小读者的关注,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被淘汰的命运。
作家们追寻的是儿童光一般的童梦,因为现实远不如孩子们天真美好的梦。“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的原点”,小读者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起着核心作用。许多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都是作者通过给孩子们讲故事而创作出来的。孙幼军用儿童视角来创作童话故事,也就是说,他是把孩子放在心上的作家。他的系列童话,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是讲述过程中完成的,但是他多年讲故事的丰富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童话创作。孙幼军真正地做到了将孩子们放在心里,再加上多年为孩子们讲故事的经验,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孩子们最喜欢听什么、如何吸引他们、怎么打动他们。因此,在《小猪唏哩呼噜》纯真的世界里,充斥着孩子们的语言与思想,由内而外勾勒出美丽的图画,描绘了充满美感的经典形象和万物皆可爱的优美环境,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
儿童文学被林良称作浅语的艺术,说明童话的基本要求是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孙幼军深谙儿童心理,所以他的童话总是让小朋友们听得懂、喜欢听、愿意听。他的语言充满童趣、稚气和熟悉感,就像在和孩子交谈一样自然。“要讲唏哩呼噜,就得先讲唏哩呼噜的爸爸和妈妈,唏哩呼噜的爸爸是一头猪,他娶的太太嘛,真巧,也是一头猪。”《小猪唏哩呼噜》中偶尔会出现这种出人意料又逗人发笑的语言。这种开场白既新颖又有趣,同时也塑造出一个迷糊的猪爸爸形象。作者用一种很平常的闲聊方式来讲述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语言,只有生活中常见的词语。这也是孙幼军独特的讲故事风格,它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让孩子们在亲切、简单的讲述中放松身心,沉浸在美丽的童话世界中,而口语化的词汇叙述又增加了故事的亲和力和画面感。
作品中自创广告和歌谣的形式,为故事增添了几分别致之美。孩童的心灵,需要童歌来不断滋润。一连串朗朗上口的歌词和妙趣横生的广告语,使整部童话呈现出别样的光彩,为孩子们的美梦增添了一抹诱人的色彩。如此简洁和幽默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其艺术的感染力不亚于一些成人作家的作品。同时,也避免了儿童审美趣味可能出现的疲劳,反而达到了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效果。“要想发财,赶紧进来!”“告诉你做买卖的宝贵经验!绝不出欺骗顾客的坏主意!”“大侠胆子特别大,天不怕,地不怕,要是谁敢来捣乱,一棍子我就打扁他!”看似吸引眼球的广告语和童心未泯的自创歌谣,细细读之,还蕴含着儿童在生活中的哲学。每一句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都恰到好处,充满了口语化和地方特色,生动形象又气势十足。尤其是那句“大鬼是个屁,屁是一股气”,使用顶针的手法,延长了语音对大脑的刺激,增加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与感官享受。词语的重复,本身是一种强调,一种对小读者的提示和诱导。它是人类思维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但它也是人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无独有偶的是,当孩子们思考一则广告、一首歌谣的深层含义时,他们会体会到思考本身的美妙,即使当下没有感受到,但将来一定会受益匪浅。“儿童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但实际上,他们是一群变相的“原始人”。孩子们更需要成人作家为了消除他们对未知的恐惧,而精心设计、细致装饰的童稚天地。
《小猪唏哩呼噜》的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以其轻松愉快、极具口语化的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充满爱意地向孩子们讲述故事,让他们真正认识世界并学会乐在其中。整篇童话语言简洁流畅,富有张力和动感,营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审美世界,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收获幸福和自我认同感。
四、结语
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运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建构童真的童话世界,来还原社会真相。其文字间的童趣,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勾勒出一个个澄澈美好的动物形象,营造出一个动物和谐的成长空间,传递了人间朴素的温情与美好的人性。这也延续了孙幼军一直以来所坚守的创作底色,以奇特的幻想手法深入人的灵魂,给儿童以强大的精神鼓舞和心灵支撑,激发生命真实的希冀。
参考文献:
[1]孙幼军.小猪唏哩呼噜[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
[2]韦苇.世界童话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6.
[5]林良.浅语的艺术[M].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6]丰子恺.华瞻的日记[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
[7]鲁晴.孙幼军低幼童话的美学分析——以《小猪唏哩呼噜》为例[J].大众文艺,2018,(11).
[8]白艳荣.论孙幼军的童话世界[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