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评价先行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4-07-25庞静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13期

摘要:作者以苏科版信息科技四年级“数据与编码”为例,以小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为导向,把握课程结构内在的逻辑关系,将教与学的目标前置,根据教学活动设计多样的评价方式,从多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评价先行的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4)13-0081-03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有信息技术支持的交互性、真实性的学习活动,但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系统知识割裂、情境创设“假、大、空”、核心素养渗透深度不够等问题。本研究着眼于新课标,借助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苏科版信息科技四年级“数据与编码”模块为例,初步探索“如何通过评价先行的逆向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让核心素养在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中落地”这一核心问题。

以目标为线索,把握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小节与单元整体关联

新课标按照学科概念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结构,四年级信息科技中的“数据与编码”模块包括数字与编码、数据与数据安全、数据的组织与呈现三部分内容。四年级处于低、高年级的衔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他们平时经常会接触到二维码、条形码等,但很少会意识到它们是编码,更不会认识到它们与信息的互相转换关联。针对这些认知冲突,教师可以开展必要的探究实践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欲望,同时,不能停留在对数据与编码的体验上,还需要以单元设计为前提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拓展活动丰富度,挖掘学习深度。

2.情境与活动密不可分

情境的深入与教学活动的思维层次递进是互为一体的,教学活动不是任务一到任务二、三、四的简单串联,而是随着情境的加入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甚至优化。

3.实践与素养相互递进

素养的提升要以实践为前提,实践活动的展开更是要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就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手脑一致地动起来,因而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境

1.素养导向,目标前置

《数字与编码》一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四个方向:信息意识——感知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数据,了解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数据编码的目的;计算思维——可以使用数字、字母或文字编码表示信息,了解编码长度与所包含的信息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编码与解码的步骤;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使用数字设备组织并呈现收集的数据、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开展合作学习与创新活动等;信息社会责任——能有意识地保护数据,且认识到编码的唯一性及其对两个世界的关联关系。在教学前,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学的目标是什么,要思考怎么设计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有目的、更轻松。

2.主题明确,活动贯穿

在日常生活中,数据无所不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到生活中能用到的学科知识呢?那就要让课堂走到生活中去。例如,在讲授《数字与编码》一课时,笔者以“走进苏州博物馆”为大主题创建了三个小主题——“走”进苏博、走“进”苏博、走“近”苏博,并将三个子主题划分为找车位游戏、刷身份证入馆、小小文物管理员、创建文物二维码四个活动。

通过“游览苏博”的活动线将学科知识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停车游戏的车位编码中理解可以使用数字、字母或文字编码表示信息;从刷身份证入馆导入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符合情境的编码——身份证号码,了解简单的编码与解码的方式,理解编码的长度与信息量之间的关系;参观苏州博物馆,发现文物也有编码,创设新到文物需要编码的情境让学生做一回文物管理员,从而了解编码的多种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读取信息、提取关键数据制订编码,体验数字化管理的便捷和智能;最后,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知二维码中的文物,再借助平台制作二维码,通过亲自给文物制作二维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二维码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活动与目标,拓展强化

学生在四个活动中由浅入深地达成了学习目标。虽然目标是一致的,但活动是自由的,因此学生在活动中展现的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基于教学目标,且高于教学目标。例如,在了解身份证号码这一编码活动中,教师先出示身份证原件和对应的身份证号码编码,引导学生探究编码的规则。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比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和小组成员的身份证号码,提出猜测,并在讨论和比较中得以验证,如认为前6位数字代表省市区的代码,又根据自己的生日知道中间8位代表出生年月日,细心的学生甚至能发现最后第二位数字是代表性别。在这样的活动中探究编码的规则,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数据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形成的编码”“编码越长表示的信息越多”等知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问题:“既然编码越长表示的信息越多,那是不是代表编码越长越好?”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继续提出问题“编码的意义是什么”,并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的答案藏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如学生在文物编码中能够知道编码能够方便数字化管理,在扫二维码赏文物、听历史中能够感受编码的多样性和适配性。因而,以问题为线索,跟随活动的进程,教学目标逐渐深入,学生各方面的学科素养得以提升。

以活动为支架,建构课堂表现性评价体系

1.构建简短评价任务,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简短评价任务是一种常见的信息科技教学评价方法,它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对某个问题、主题或技术进行概括性的评述,经常用来判断学生对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技能、关系及思维的掌握情况。例如,在《数字与编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找车位游戏,邀请成功的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述迅速、准确找到车位的方法,从而得出“数据要根据一定的规则组织才能形成编码”的结论。

2.构建事件性任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事件性任务是指基于真实生活场景或情境设计的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信息科技工具和技能解决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这种任务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数字与编码》一课的教学中,针对制作文物二维码活动,教师抛出“如何知道每件展品的详细信息”“如何让苏州博物馆的文物走向世界”等问题,学生讨论并提出“以二维码的形式进行编码”,最终利用二维码编译器从文物的历史、文物的图片、文物解说等视听角度丰富二维码内容,并制作二维码。这样,在事件性任务中,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面对各种实际情况和需求,自主思考并尝试新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了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3.研制评价量规,细化学科素养评价

评价量规的制订需要教师考虑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进而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同时,在量化指标时还要考虑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避免过于主观或难以衡量。例如,在知识方面,可以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概念的掌握;在技能方面,可以考查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的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等。通过这些评价指标和方法,可以对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以《数字与编码》一课为例,笔者细化学科素养,研制评价量规,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的呈现(如左表)。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评价先行的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探索。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更多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机会,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高了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在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次,在评价方法上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裴梦晨.新课标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评价研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16):34-36.

[3]徐佳佳.落实五育培养目标,构建增值评价生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9):30-32.

[4]孙俊梅,赵梅,董晋军.项目式学习理念下小学信息科技学科大单元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6):58-61.

[5]刘蓓.基于跨学科主题的项目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