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数字技术
2024-07-25魏宁
近来,“小而美”成了流行语。例如,迈入第十个年头的“一带一路”,就宣布将面向全球优先推进“小而美”项目。不同于高铁、公路、机场、港口这些“高大上”的标志性工程,“小而美”项目接地气得多,它可能就是为了某个村庄夜晚出行安全而安装的路灯,或者是为满足喝水需要而打的一口井。不难看出,所谓“小而美”,指的就是那些规模小、成本低,但却更有针对性、更见成效的项目。
在教育数字化的进程中,也存在着“高大上”和“小而美”之别。建设数字资源平台、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打造智慧学习环境,这些“大工程”构筑起了学校数字教育的“四梁八柱”。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技术,它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没有那么“高级”,相对于那些惠及众多学生的技术,它们可能只是教师为了解决班里的一个具体问题所做的一些尝试,我把它们称为“小而美”的数字技术,这些数字技术虽然“小而美”,却同样可以发挥出大价值。
其实,在学校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某些知识的兴趣,会设计一些简易的闯关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有的教师为了提升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创设了学生“vlog”大赛,让学生化身活动的主人,主动记录下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有的教师为了更好地与家长沟通,设计了包含特定需求的“家校通”APP。他们要么利用现成的技术为自己服务,要么改造技术以达到目的。
英国沙夫茨伯里学校设计了一种内置了麦克风、录音器的酷似魔方的盒子——“捕捉盒”。在课堂上,当需要学生表达观点或提出问题时,教师会把“捕捉盒”抛向学生,接到的学生向“捕捉盒”说出自己的观点或问题,然后再把“捕捉盒”抛向下一个学生……最后由教师回收学生们的发言。这个巧妙的设计把原本严肃的陈述观点环节变成了一个类似“抛绣球”的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aa围中敢于表达自己。如果你所在的班级中内向型学生居多,不妨试试这一招。
近年来广受推崇的“学习仪表盘”技术,是一类把当前的学习状态可视化,从而促进学生自我调节的工具,它就有很多“小而美”的形态。例如“加时器”的设计,有点像我们熟悉的“沙漏计时器”,它通过进度格颜色的变化反映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帮助学生自我监督学习进程。而“iTree仪表盘”则把学生的在线学习状况形象地呈现为一棵树,随着学生读帖、发帖、回帖数量,占比以及得到反馈数量的增长,树也会逐渐长大,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类似这样的小工具完全可以通过简单的编程来实现,教师自己就可以设计。
学校数字教育离不开“大工程”建设,但也需要“小而美”的设计,就如同一间房屋不仅要有四梁八柱和桌椅家具,还要有各种日常用品和家用摆件。“小而美”的数字技术是教师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当每一位教师都勇于尝试用技术解决问题,并且善于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字教育就一定能在学校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