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采纳第二代数字化教材影响因素研究
2024-07-23周峰王伟
关键词:数字教材;大学生;影响因素;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18-0175-03
0 引言
新一代在线课程的兴起推动了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出现。与第一代数字化教材的“多媒体化”特征不同,移动互联网赋予了第二代数字化教材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美国《在线教育》杂志将其总结为:“随处可得,随时可用,知识浩瀚,伴随终生”。然而,与在中小学教育中广受欢迎的第二代数字教材相比,大学校园中的第二代数字教材与新一代在线课程面临着相似的冷遇情形。《2022年中国在线教育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12月,大学生完成一门以上在线课程的比例不足10%,而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全程使用率不到5%。信息学界与网络教育学界对“非常优秀的数字化教材得不到大学生青睐”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多是通过访谈法获得一些显而易见或早成定论的结论,如数字教材不易翻阅、在线课程与数字教材的同步笔记难以实施等。许多国内学者也就提升数字化教材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1-2],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建立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3]等。而英国著名信息教育学家M.Julee在其Digital vs. Print: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Book 一文中指出,信息学界与教育学界必须密切合作,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思路。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将以六所国内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695份有效问卷数据,旨在验证所提出的大学生采纳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影响因素模型。
1 模型设计
早期的数字化教材应用研究通常基于技术采纳模型(TAM: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展开。但TAM模型在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群体互动共享和辅助资源丰富特点上存在适应性问题。从目前最新研究成果来看,Venkatesh 提出的整合科技采纳模型(UTAUT: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更适合于数字化教材的采纳行为研究[4],基于该模型框架,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采纳第二代数字化教材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相关要素的定义包括:成果期望、投入准备、群体影响、匹配程度、使用意愿以及采纳行为。
结合上述影响因素模型框架与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立足于上述定义,进一步提出了下列研究假设:
首先是基本假设组:该假设组主要用于研究影响使用者采纳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关键因素,以及各因素与使用意愿和采纳行为之间的关系。数字化教材的有用性感知(成果预期)及其使用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关系[2]。投入准备对在线教育中的数字化教材使用意愿将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统计数据表明数字化教材的使用者会受到群体影响[5]。使用环境的配套与匹配程度是促成数字化教材被使用的重要因素,数字化教材须为其使用者提供充足的软硬件配套资源[6]。第二代数字化教材较第一代资源更为丰富多样,反而导致使用者对其核心的教材功能关注度不够[7]。综合上述,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设,H1(成果预期)H2(投入准备)H3(群体影响)H4(匹配程度)H5(采纳行为)对第二代数字化教材使用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其次是调节变量相关的假设组:该假设组主要用于研究使用者个体属性对模型中的各影响因素与使用意愿/采纳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情况。在成果预期对使用意愿的影响方面,成果预期会表现为大学生使用数字化教材后较为明显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而作为大学生个体属性的性别、年龄等要素,对成果预期与使用意愿之间关系影响差异显著。投入准备对采纳行为的影响方面,学生的电子读物(含数字化教材)投入准备对采纳行为的影响会由学生个体属性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个体属性以及其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调节群体影响对使用意愿的影响[8]。在匹配程度对采纳行为的影响方面,应用环境的匹配程度是读者个体采纳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调研发现,使用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大学生年龄区分度不大。因此,将学生使用数字化教材时的年级替换为年龄影响因素。最终设计了如图1所示H6至H16假设,表明性别、年级、使用经验以及自愿性对成果预期、投入准备、群体影响以及匹配程度的调节作用。
2 模型与假设检验
2.1 问卷调查与统计描述
根据上述模型以及相关假设,本研究开发了初始的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在正式实施调研前,选取西南石油大学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进行预调研,回收有效问卷65份。通过成分分析与信度分析,结合专家评判法,对问卷的不足及措辞进行了修改。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问卷正文内容。最终,问卷调查对象为成都市涵盖工商文理四大领域六所高校中使用过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大学生,通过书面调查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共回收调查问卷872份(发放1200份问卷),经筛查最终确定有效问卷为695份。
2.2 信度效度分析
为验证调查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通过SPSS 对上述调研结果进行了验证。在信度方面通过Cron⁃ bach's α值对各问卷题项的内部一致性进行了检验。通过(表1) 可知问卷中的各个影响因素的Cronbach's α 值都超过了0.80,文献[9]中均将Cronbach's α值的阈值设定为0.7,这表明调查数据的内部一致性是可接受。
在验证效度方面,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对问卷题目进行了评估。所有问卷题目均基于前期研究和理论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认可。因此,修订后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和表面效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问卷题项的适用性与可用性,本研究通过AMOS工具对整个模型的匹配度进行了分析与检验。其中的检验指标参考相关文献选取8 项:GFI(拟合优度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RMR(残差均方根)、AGFI (调整拟合优度指数)、TLI(非规范拟合指数)、CMIN/ DF(卡方/自由度)、NFI(赋范拟合指数)。从(表2) 中可以看出,相关的指标均达到了文献中所建议的标准范围,由此可知本研究模型与调研数据之间具有相当匹配度,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可用性,能够实施模型与假设检验。
2.3 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最终的假设检验结果与路径分析如图2和表3所示。对于第二代数字化教材之使用意愿而言,成果预期、投入准备与群体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1、0.14、0.29,正向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假设H1、H2、H3 都是成立的。而匹配程度与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意愿对于采纳行为的路径系数达到了0.17 及0.49,正向影响较为显著,因此H4和H5也都是成立的。基于上述分析,成果预期、投入准备与群体影响都会正向影响大学生对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意愿,而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意愿与应用环境的匹配程度将会正向影响大学生对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采纳行为。
而在调节变量方面,需要研究直接因素(变量)是否受到四个调节变量(性别、年级、使用经验、自愿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文献[2,5]的处理方法验证自变量与调节变量之间的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最终分析结果(如图2) 和(表3) (删除了不成立的假设)所示。根据结果p表明,成果预期对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意愿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投入准备对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意愿在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也呈现显著差异。此外,群体影响对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使用意愿在不同性别、年级、经验和自愿性的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也具有显著差异,匹配程度对于不同经验的大学生群体的第二代数字化教材采纳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假设H7、H8、H9、H10、H11、H14、H15、H16 成立,其余不成立。
3 结果分析与改进建议
通过假设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成果预期、投入准备以及群体影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而影响其采纳和使用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意愿和行为。具体而言,成果预期对采用行为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因素,其次是群体影响和投入准备。此外,使用意愿和匹配程度对于大学生采用第二代数字化教材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如何利用上述研究结果提升第二代数字化教材在大学生中的认可度和采纳度,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成果预期方面。成果预期是使用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为目前大学教学仍然强调成果导向,大学生采用第二代数字化教材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和实现学习目标。因此,教材开发者需要进一步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加强教材的过程性指导,具备较强的实操性,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此外,相关部门需要深入调查,以充分了解和预测大学生的目标和需求,以便精准推广第二代数字化教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使用意愿。其次,群体影响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移动互联网服务的一部分,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应用受到相关群体的影响。因此,建议利用教材的信息交互功能和社交网络服务功能,将个人使用扩展为群体互动服务,以促进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推广和深化应用。最后,在投入准备和匹配程度方面,尽管00后大学生在生活应用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信息应用能力,但在实际应用效果和使用者期望方面,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以适应日益普及的第二代数字化教材。因此,建议在开发和设计第二代数字化教材时,除了简化使用操作外,还应提供实时的在线使用咨询和教辅引导等服务,降低大学生使用教材的技术和时间成本,从而提高他们的使用意愿和效果。
在调节变量方面,本研究的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成果预期、投入准备与群体影响对大学生的第二代数字化教材使用意愿的影响,会受年级调节变量所干扰。而群体影响对大学生第二代数字化教材使用意愿的影响在部分个体属性(性别、经验与自愿性)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第二代数字化教材应针对不同属性和需求的大学生,提供精准化的、个性化的、针对性强的教学教辅资源以及应用服务,从而提高其使用意愿。可针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投入准备和群体影响方面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服务措施,针对男性大学生,增强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交互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教材的采纳率;针对女性大学生,提高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群体影响和匹配程度方面的影响差异,提供层次鲜明的、富含前人经验的学习指南,从而全面提高第二代数字化教材在大学生学习全过程中的采纳程度。
4 结论与展望
综合以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大学生采纳第二代数字化教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由于受到研究经费和对象限制,调查问卷的实施范围较为有限。因此,所得结论和提出建议的通用性和普适性尚需进一步验证。虽然相关问卷可为在线课程问题提供素材,但其覆盖范围仍然有限,不足以直接适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未来,我们将丰富模型内容,增加影响因素和调节变量,以使其更加完善和通用。同时,本研究将利用该模型开展在线课程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其在其他信息服务或信息系统应用研究中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