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理念引领农旅融合发展实践探索
2024-07-22杨委元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业的兴盛,农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共同缔造作为一种理念方法,强调了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共创。以荆州市铜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分析该村的农旅融合发展实践,探讨共同缔造理念在农旅融合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发现,共同缔造理念在铜岭村农旅融合实践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激发群众自发参与乡村建设热情,实现了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等多方面的效益,对其他地区农旅融合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共同缔造;农旅融合;乡村振兴;铜岭村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43-05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5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ing the Practice of Leading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with the Concept of Co-creation—Taking Tongling Village in Jingzhou City as an Example
YANG Wei-yu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promot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ssist rural revitalization.Co-creation, as a conceptual approach, emphasizes cooperation and co-creation among participating entities.Taking Tongling Village in Jingzhou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village’s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nd explores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concept of co-cre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concept of co-cre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 Tongling Village, stimulat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masses to participate in rural construction spontaneously, and achieving various benefits such a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llective economic income of the village. This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other regions.
Key words Co-creation;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Rural revitalization;Tongling Village
作者简介 杨委元(1995—),男,河南沈丘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发展。
收稿日期 2023-08-2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被广泛看作是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1]。共同缔造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强调了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共创,对于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笔者以荆州市铜岭村作为案例,旨在通过对该村在共同缔造理念引导农旅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探讨,并为其他地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 共同缔造理念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共同缔造”是为纾解新时代基层治理之困,走深走实群众路线、积极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方法,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发展理念[3],通过广泛参与和协同努力,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乡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治理、自我发展[4]。
1.1 多方参与,优化资源配置
农旅融合发展涉及农业、旅游、文化、乡村治理等多个领域,也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农民、旅游从业者等。而共同缔造理念的核心是鼓励各方参与讨论、分享经验,将各自的资源进行整合[5]。通过共同缔造的方式,各方可以共同制定农旅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在资源配置、项目实施、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合作,实现农旅融合的共赢局面。
1.2 合作创新,促进创新发展
共同缔造理念鼓励不同领域的人才和机构进行合作创新,为农旅融合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农业和旅游的融合为创新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包括新型农业观光模式、特色农产品开发、乡村旅游体验等[6]。通过共同缔造的方式,可以促进知识的交叉与碰撞,激发创新的活力。如农业专家和旅游规划师联合开展研究,探索农业资源如何与旅游需求相匹配;文化艺术组织与农村社区开展合作,推动旅游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等。这种跨领域跨行业合作能够为农旅融合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农旅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1.3 统筹规划,优化发展布局
农旅融合发展需要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传承乡土文化、提升农民收入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共同缔造理念强调多方参与和协作,有助于形成整体性的规划和布局,避免单一领域的片面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在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乡村的其他产业深度融合[7]。政府组织多方合作,科学确定农旅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向;企业与农民合作,推动农业生产与旅游需求的匹配;专家学者提供科学支撑,制定农旅融合的标准和指南。统筹考虑农业和旅游发展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农旅融合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1.4 共同目标,凝聚发展共识
共同缔造理念倡导建立共同目标,使各方利益相关者在农旅融合发展中形成共识。通过共同明确的目标,可以凝聚各方力量、资源和支持,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共赢,其中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是提高其他方参与效能的关键[8]。达成农旅融合发展的共同目标。共同缔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话、协商、合作等方式,让各方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调整,进一步形成合力,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1.5 社会参与,增强发展动力
共同缔造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9],让更多人参与到农旅融合发展中来。通过吸纳村民、游客、志愿者等的参与,可以增强农旅产业的发展动力,提升农村社区的活力和吸引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参与不仅是为了实现农旅融合发展的目标,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分享发展的成果,增加社会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共同缔造的理念有助于形成开放、透明的参与机制,吸引更多人投入农旅融合发展中,共同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2 铜岭村农旅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2.1 铜岭村概况
铜岭村地处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是荆州城区与宜昌、荆门三角交汇点,距离荆州市中心城区15 km,东接271省道,南接八岭互通高速,西接荆当旅游公路,交通便利,旅游流动人口大。现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26户、2 705人,村域面积7.61 km2,耕地面积369.12 hm2,其中确权面积185.10 hm2,承包面积183.93 hm2,另有水库及鱼塘66.67 hm2。
铜岭村曾以传统农业为主,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民经济收入结构较为单一,虽地处荆州城郊,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但也曾一度戴着“落后”的帽子,背着超过200万元债务的包袱。为改变落后的面貌,铜岭村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后确定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支持下,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利用自身农业资源和自然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通过精准市场分析、开放式景区运营、丰富旅游新业态,成功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欣赏乡村风光和体验农业生产活动,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铜岭村实现农旅融合发展极大促进了本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繁荣,提升了农村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2.2 铜岭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引领农旅融合发展的实践
2.2.1 构建“共谋、共建、共商、共享”的发展模式。铜岭村成功地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引领农旅融合发展,建立“村委会+合作社+村民”的股份分配模式,号召村民土地流转、入股村集体企业,积极鼓励村民参与旅游规划、决策和经营活动。通过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带动村民就业,实现产业分红,在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森林水世界、恒荣梅园等景区提供20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由农民转变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铜岭村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已累计完成投资1.07亿元,带动村民就业2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1.5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超50余元。2022年该村吸引接待游客超35万人次,旅游净收入600万元,已连续2年为村民分红160万元,真正实现成果共享。
2.2.2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铜岭村依托自身良好的山水资源优势,聚焦农旅项目引进和培育,先后引进市场主体投资经营,借助市场化运营理念,开发了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七彩花都、森林水世界、恒荣梅园等项目,不断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满足游客对于丰富多样旅游体验的需求,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项目投资1 200万元,流转土地66.67 hm2,集住宿、餐饮、自主采摘、研学教育、农趣体验为一体,主题公园于2018年3月正式运营,当年接待游客1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0万元。2022年总投资约1 500 万元的铜铃岗森林水世界正式运营,打造成铜岭村第二个乡村旅游“网红点”,仅“五·一”期间,接纳游客达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00万元。
2.2.3 科学合理制定村庄发展规划。铜岭村充分利用地处城郊交通便利条件,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和村庄规划, 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村级主导产业, 以旅游产业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10]。以恒荣梅园和七彩花都为核心,打造“乡村旅游+文创区域”,引入高品质的文学创作、梅花研究、摄影和诗词等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围绕铜铃岗森林水世界,建立“乡村旅游+网红游乐区域”,吸引游客并形成流量中心;在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周边,投入科普教育、研学旅行和劳动实践等项目,打造自然教育中心;以铜岭村茶场为中心,开发“乡村旅游+森林涵养”区域,引入森林养老和民宿项目,促进休闲和养老产业的发展。结合本村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打造一个多元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打卡体验,推动了农旅融合蓬勃发展。
2.2.4 积极进行市场开拓和营销推广。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铜岭村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同周边景区建立合作,开展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精品旅游路线,涵盖风景优美的乡村游景点和极具荆楚文化的人文景点,将传统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开通运营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恒荣梅园抖音号、拍摄相关宣传视频进行线上推介,不同时期主推不同乡村旅游切入路线,2023年2月央视新闻《花开中国》直播组走进恒荣梅园,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向全国人民展示了“梅海如云 梅花竞放”的春色画卷,带动更多游客前往观光体验。2023年春节期间铜岭岗蔬菜主题公园和恒荣梅园共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以上。
2.3 铜岭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引领农旅融合发展的成效
2.3.1 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在共同缔造理念的引领下,铜岭村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减少了对传统农作物的依赖,转向发展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通过提升农旅融合水平,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1]。该村利用当地资源和地域条件优势,开展特色农业种植和养殖业,如蔬菜、花卉、家禽养殖等,不仅提高了农民的产业收入,还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2 促进村民稳定增收。铜岭村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本村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特别是老年人和妇女群体,村民可以从事旅游接待、民宿经营、手工制作等相关工作,实现稳定增收。此外,铜岭村还鼓励村民创办农家乐、特色餐饮等农业服务业,进一步增加收入来源。通过农旅融合发展,村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2.3.3 改善人居生活环境。铜岭村在农旅融合发展中十分重视本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12]。该村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严格控制旅游开发规模和速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倡绿色出行,鼓励游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提供景区巡游“摆渡车”,减少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此外,村庄还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等环保措施,提高了乡村的生态品质。这些举措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
2.3.4 传承保护乡土风情。铜岭村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文化资源[13]。他们修复了老房子、老建筑,恢复了传统的乡村风貌,并创建了农耕文化展览馆。该村还经常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如民间艺术表演、手工制作体验等,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和感受到当地的传统文化。这些努力不仅保护了乡村传统文化的记忆,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的机会。
2.3.5 提升村庄品牌影响力。铜岭村积极进行市场开拓和营销推广,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村庄的特色和优势,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文明村”“湖北旅游名村”“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该村与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合作,建立了多个乡村旅游发展联盟,打造“一站式”旅游服务网络,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铜岭村还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如乡村美食节、农耕文化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到访,大大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 经验与启示
3.1 树立共同缔造理念,营造良好的乡村发展氛围
铜岭村强调“共谋、共建、共商、共享”,鼓励村民参与旅游规划、决策和经营活动,使每个村民都感受到自己是乡村旅游事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种理念的树立极大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村民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动性[14]。通过共同缔造的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村民们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集体的认同感,进而凝聚成一种强大合力,推动农旅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3.2 注重招商引资,提升乡村旅游项目质量和水平
充分利用自身良好资源优势,引进和培育了一系列农旅项目,如铜铃岗蔬菜主题公园、森林水世界、恒荣梅园等。通过市场化运营理念,他们不仅满足了游客对各类旅游体验的需求,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更多的特色和亮点。其他地区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专业的管理和运营团队,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与相关产业链的合作,打造全域旅游的整体形象,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发展。
3.3 科学制定规划,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铜岭村科学合理制定了乡村旅游规划和村庄规划,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围绕核心景区打造不同的旅游区域,吸引游客并形成流量中心[15]。在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者的参与和体验的感受上,以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为导向,注重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16]。这些做法给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定位,科学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和发展战略。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多中心、多层级的旅游网络,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竞争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提升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4 强化市场开拓和营销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铜岭村积极进行市场开拓和营销推广,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宣传特色和优势,与周边景区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精品旅游路线,通过抖音号、宣传视频等方式在线上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观光体验。这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通过积极的市场开拓和营销推广,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的力量,传播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和特色资源,提高乡村旅游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和到访。
参考文献
[1]
李丹.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旅融合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J].农业经济,2023(7):135-137.
[2] 李华胤.共同缔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表达[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39(3):69-78.
[3] 张静,金晓雯,丁奇,等.共同缔造方法下北京京郊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探索:以北京延庆石峡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4):134-13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指导意见:建村〔2019〕19号[EB/OL].(2019-04-30)[2023-04-21].https://js.shaanxi.gov.cn/zuanlan/2019/4/107373.shtml.
[5] 鞠德东.以人为本 共同缔造[J].北京规划建设,2021(S1):204.
[6] 林茜.产业融合背景下农业旅游发展新模式[J].农业经济,2015(9):61-62.
[7] 王勇.高质量发展视角下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思考[J].农村经济,2020(8):75-847a7548b7d838c0b863da93613665cf72.
[8] 段德罡,王蕾蕾,高丹琳,等.共同缔造视角下西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以延川县太相寺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0,38(10):21-28.
[9] 郭茜,王亚琴.湖南省:强化顶层设计 共同缔造美丽宜居村镇[J].城乡建设,2022(14):42-43.
[10] 尹长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社会科学家,2023(1):57-64.
[11] 钟漪萍,唐林仁,胡平波.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20(7):80-98.
[12] 常洁.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评价及障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1):149-156.
[13] 乔志鹏.论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J].大众标准化,2022(4):111-113.
[14] 周银平.用好“共同缔造”理念方法推动乡村振兴帮扶工作提质增效[J].民族大家庭,2023(2):25-26.
[15] 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
[16] 欧阳莉,李东.农村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4):32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