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2024-07-22曹辉王玉海李庆亮韩慧杜明辉孙夏马慧慧
摘要 介绍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包括从课前导学环节、课中研学环节、课后反思环节3方面介绍了教学过程,从目标性评价、全方位评价、多元化评价、科学性评价4方面介绍了教学评价的构建,最后阐述了耕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即在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劳动教育;涉农专业;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6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6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for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AO Hui, WANG Yu-hai, LI Qing-liang et al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t explores the teaching mode of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majo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clud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from three aspects: guidance before class, research in class, and reflection after class. It also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from four aspects: targeted evaluation, all-round evaluation, diversified evaluation, and scientific evaluation. Finally, it elaborat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carrying out labor education in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he second teaching.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Labor education;Agricultural related majors;New mode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900454264718);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Z2023117);枣庄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YJG22015、YJC21005);山东省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模式的构建与探索”;枣庄学院博士基金项目(1020729)。
作者简介 曹辉(1990—),女,河北张家口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果树生理生态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通信作者,讲师,从事农作物分子生物学和高等农业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 2023-11-16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1]。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应明确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探索创新高校劳动教学模式和构建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系统化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以课程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可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2]。
1 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要点,直接决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劳动教育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3]。《意见》同时指出,劳动教育承载着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1]。劳动不仅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取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必由之路。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应用型高校承担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现实需求及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于时代特点和自身特点,加强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培育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求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模式,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培育振兴中华的时代新人的需要,也是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需要[4]。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一定程度上,疏略了劳动特有的育人价值,使劳动教育成为全方位发展教育中的弊端。要培养新时代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就要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埋下尊崇劳动的种子,竭智尽力、砥砺德行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劳动教育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出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5]。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既是培养高度契合农林领域紧缺人才,国家大政方针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培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相关领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 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国梦,大学要先行。”高校要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尊崇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敬重劳动人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可使得大学生在力学笃行中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6]。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将劳育纳入人才培养全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为一体,既是培养学生成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3 是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三农情怀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服务于农业领域的紧缺人才,从而为区域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要把劳动素质培育要求融入职业素养培育要求中,这也是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提出的把耕读教育列入涉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中,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培养学生职业兴趣引导学生崇尚劳动价值,追求劳动创造,尊重劳动人民的重要举措[7]。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的劳动教育不仅是使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发奋图强、敢于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可劳动的价值,尊重劳动人民,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8],切实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劳动教育也是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
3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
3.1 构建原则
近年来,由于对劳动教育认知的偏差,多数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脑力劳动和日常生活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弱化了劳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难以达到劳动素养养成、价值观塑造、职业技能提升的深层次目标[9]。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上要遵循主动性原则、整体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三者缺一不可。劳动教育要求在实际的体力劳动中学习。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无论是传统的课堂,还是真实劳动都要以学生为主导,注重劳动教育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劳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效率[10]。
3.2 构建基本策略和方案
3.2.1 学情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前,通过学情分析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是高校教学育人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通过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以学生对课程开展的想法,已具备的基础和经验,以及学习中的困扰等学情进行分析,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劳动教育教学的实施与改革创新,进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的育人水平[11]。通过学情分析,笔者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生源分数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学生内心抵触不想从事农业相关工作,学习积极性较低。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多数教师为非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缺乏行业实战经验,难以促进产学研相融。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一直致力于课程的改革创新,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由于师资和场地的条件限制,一线的实践课程主要以参观企业为主,难以实现学生的躬行实践和笃志力行,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加强校企合作,但实际学生收到企业实习邀请的概率相对较低,往往只进行简单的参观实习,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在校企合作中,合作形式单一,未能充分实现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知识融通薄弱,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基础弱,师资队伍实战经验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因素制约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开展劳动教育要结合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德技并修、知行合一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要把教学内容扩充为“理论、实践、价值观”3部分,通过课前导学、课中研学和课后练学3个过程,构建“全面的、过程性、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实现劳动教育目标[9]。
3.2.2 教学过程构建。
(1)课前导学环节。通过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课堂教学进度等为学生提供匹配度更高的学习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课前导学,需要提前掌握学生具备的功底。课前,教师可通过线上平台设计“内容导读”,提前布置“任务清单”,要求学生课前完成相关文献或网络平台课程资源阅读。行之有效的课前导学使教学过程达到了“教学迁移—合作探究—后续拓展”的有机统一,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中研学环节。坚持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强化互动的原则,在完成了课前自学环节后的学生已经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以学生5分钟案例分享、教师点评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通过内容梳理、难点讲解、问题解答、案例分析等形式突出重点,并适当加入课堂讨论等课堂活动,共同深度探讨自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保障授课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与应用能力。此外,以课程重点问题为导向,将第一课堂授课与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开展专题调查,实施特色实践教学;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研究项目,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及专业培训;指导学生建设班刊与微信学习公众号,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3)课后反思环节。反思是回头看的关键,在学生回头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回顾、剖析、探索、质疑、解惑的思维方式,确保教学的延续性,提升教学实效。课后增加反思环节,学生通过梳理课上重点内容,反思自己“学”与“习”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活动,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如何调整学习策略来提升学习效果,内化所学的劳动知识,实现劳动知识技能到素养的转变。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反思日记、完成的打卡记录、劳动照片场景等反思内容上传至线上数据平台。教师通过剖析学生上传的反思内容,及时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调整下一阶段教学任务和策略。
3.2.3 教学评价构建。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强化服务性劳动,重视生产劳动锻炼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12],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的考评标准和权重要显示出劳动素养的占比,体现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价值。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要搭建“目标性、全方位、多元化、科学性”综合评价体系。
(1)目标性评价。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应紧扣人才培育总目标,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同时,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和劳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有明确的内在依据和方向,采取深化、细化、量化的方式来设置不同的分类目标。
(2)全方位评价。在加强劳动素养的改革背景下,需将评价结果作为权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具体实施中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加入劳动素养指标,增加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等指标。通过课程的过程评价,可以动态化、持续性监督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并反馈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后期课程的调整提供依据。通过学生劳动素养状况调查,对课程中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等进行评价监测。通过课程前测、课程期中测试、课程期末测试,客观全面地观察并分析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3)多元化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要倡导学生、师长、学校、社会等多个主体加入评价环节等,可组织榜样人物进校园、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等活动,由学生倾听劳模事迹,观摩精湛技艺,感受领悟劳模精神后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多元评价,以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劳动教育评价的构建要高度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增强职业自豪感和责任心,增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乐观的劳动精神和恪尽职守的劳动态度为目标,制订相应的劳动教育主题和内容,对学生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劳动素养等进行综合评价[13]。在评价方法上也要多元化,学校应坚持将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将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相结合,并将实证性和人文式相结合,顾及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相结合[14]。
(4)科学性评价。劳动教育评价是一个遵循从规划到实施,到评价,再到调整的路径进行的科学、综合性的过程。评价难度大,要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内蕴,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手段和创新的思维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中,对于师资力量、场地设备、课程经费和教学成果等可以精准量化的指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通过评价量表客观且直观地得出评价结果;对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等难以精准量化的指标,应以人物访谈法、SWOT分析法、问卷调研法、档案袋评价法等质性评价方式为主。为了让课程评价更客观、准确、科学地反映课程建设情况,同一评价主体或客体应采用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3]。
3.3 耕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亦是通过耕读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7]。因此,笔者拟将涉农专业劳动教育的主体解读为耕读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的劳动教育以培养知行合一为重点、以扎根“三农”为关键,不仅要强化学生耕读文化学习,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又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升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和劳动技能。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作为培养新时代职业农民的主阵地,可以结合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改革的理念,从教学模式出发,贯穿“教学、学习、教育、评价、管理”等教育环节,构建以智能、个性、创造、多元化为特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新模式[15]。
应用型高校本身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占优势,不仅是因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时是依照《意见》要求,还因其从“五育并举”着手,借用相关课程育人功能来达到劳动教育的目标[16]。在理论课堂、实践课堂和第二课堂的3个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将劳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融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劳动专题教育[17]。实践课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技能比赛、社会实践、双创活动、外出实习、毕业论文等。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文明宿舍评选、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学校和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开设具有耕读教育元素的课程作为涉农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让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豪,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观念,为开展劳动教育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此外,调整优化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体现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新变化的优质课程资源,强化青山绿水泽被子孙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7]。深度挖掘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和内涵,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10],从而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在劳动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劳动的快乐,培养学生把劳动素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融入3个课堂教学中。坚持投身劳动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振兴中华的时代新人[18-19]。
4 结语
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的需要,还是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需要。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须结合国家重大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科学地构建劳动教学模式和耕读教育课程体系,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要将优秀耕读文化融入和贯穿至课堂中,充分利用和发挥耕读文化在劳动教育的资源优势。同时,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构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最终为全面跟进国家重大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农业领域输送有正确劳动观念、积极劳动态度、优秀劳动能力、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2-03-16].http://www.gov.cn/zhengce/2022-03/16/content_5495977.htm.
[2] 卢琰.高校“3+X”劳动教育模式与实践路径[J].科技风,2021(25):138-140.
[3] 莫灿灿.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实现途径:以服务性劳动为视角[J].科教文汇,2022(11):38-40.
[4] 韩雷,张子文.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遵循、逻辑理路与实施路径[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6(2):1-6.
[5] 刘伟亮,谢红.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综述(2000—2019)[J].高教学刊,2020(10):133-136,140.
[6] 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5):54-59.
[7]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1):45-47.
[8] 刘玉兵,姜桂娟,徐微.涉农类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3):22-25.
[9] 丁瑞.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22(11):90-95.
[10] 薛维忠.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报,2021(4):56-59.
[11] 薛诚,华章琳.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难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9):103-108.
[12] 高展望,姚福义.劳动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7):100-105.
[13] 于亚楠,李高建.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9):85-89.
[14] 郑春玲.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6):728-735.
[15] 田艳.涉农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建构[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8):38-40.
[16] 李政涛.“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N].中国教师报,2020-01-01(003).
[17] 申文昊.高校青年学生群体劳动精神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现实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5):133-141.
[18] 靳玉乐,胡月.劳动教育与学生品格的形成[J].教育研究,2021,42(5):58-65.
[19] 段素梅,沈树周,邵庆勤,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农业高校耕作学课程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8):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