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2024-07-22杨红朝刘彩虹
摘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新理念。新农科背景下,推进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必然要求涉农高校找准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出知农重农爱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从完善高校课程思政体制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研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方法4个方面对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提出建议,以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建设路径;农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6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Professional Courses
YANG Hong-chao, LIU Cai-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46)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courses will inevitably require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find the right position, take moral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a high-quality talent team that knows agriculture, values agriculture and loves agriculture.This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ster’s curriculum from four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ollege curriculum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operation mechanism, improving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stimulating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participation, and exploring new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strong talent supports for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Moral education;Construction path;Agricultural master
基金项目 2023年河南省研究生精品在线课程项目(YJS2023ZX13)。
作者简介 杨红朝(1969—),男,河南平顶山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民商法、农业农村法治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28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充分肯定了涉农高校在培养强农兴农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以及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课程思政在农业硕士培养教育上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课程思政建设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融入农业硕士专业的所有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帮助他们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境界、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接班人,使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同向而行,实现集教书、育人于一体的农业硕士专业大思政教学[1]。
1 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发展目标。农业硕士专业研究生对口就业方向多为与农业相关的工作,围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工作位置和环境相较于其他专业更艰苦,因此许多研究生对该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与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奉献意识和“三农”情怀息息相关。开展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是培育农业硕士研究生保持初心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响应落实国家号召的具体行动,对于加强社会责任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是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实际培养工作中却发现学生很难做到“一懂两爱”,学生根本不了解农业,也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基层,更不愿意深入农村,甚至认为农业或农村是落后、贫穷的代名词[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也是了解、信任、依靠农民,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民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农民谋福祉既是学生的价值取向,又是将来做好“三农”工作的评价标准[3]。在高校硕士培养课程体系中,专业课课程所占比例最大,且学生大多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较高。将鲜活的思政元素融入农业硕士的专业课程中,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关注“三农”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自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涉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4],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给涉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培养出深刻理解“一懂两爱”精神内核的高素质农林人才,成为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涉农高校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存在专业课课程教学中主动融入思政内容的比例不高、融入力度不足,与专业课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和教师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存在偏差,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有待提升等现象。
2.1 课程思政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
现有的农业硕士课堂思政教育模式不能发挥应有功能和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未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5]。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课堂思政教育效果、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度均不能得到保证。各涉农高校存在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并不完善、各部门的职责不够明确、未建立专业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习交流平台、经费支持不够等问题。农业硕士课程思政改革上“重立项、轻建设”,对遇到的上述问题缺乏深度思考,并未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故而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部分涉农高校的农业硕士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贴标签”“两张皮”和“打折扣”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高校不够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更详细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跨院系协作培育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农业硕士专业学院在课程思政教育上并未做到协同共进。第二,未能“因地制宜”开展课程思政。部分涉农高校对于上级下达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见并未深入透彻理解,只粗略下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的命令,并未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实际融合[6],导致建设效果差强人意。第三,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思政教育未作出区分。硕士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农业硕士未来是从事“三农”领域工作的高精尖人才,更应当具备高尚的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但是,许多涉农高校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照搬照抄本科生的教育模式,与研究生阶段的心理状况和课程呈现脱节的状态。
2.2 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意识不强
2018年《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研究生在专业课课程和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师长,其言行举止、行为观念、思想道德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道理说明教师是实施研究生课程思政工作最有力的抓手。
研究生日常课程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专业课。当前许多高校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关注和投入不足,部分教师认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所设思政课程进行讲授,而专业课主攻学术,强调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将重心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力上,忽视了课程思政的意义[7]。对于将思想政治融入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不能深入贯彻,一些教师甚至认为思政教育等同于政治课。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于碎片化,强行将理论与理论结合,缺乏深入思考,教学方法固化守旧,课程思政建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3 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受到充分重视
研究生阶段学习中,学生往往已经产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究的心理,但在现有的课程思政模式下并未将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放在中心位置,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这在无形中弱化了研究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积极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研究生的特性去引导思考,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磨灭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8]。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系统性学习,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在这种任务导向型课程思政模式下很难产生持久的良性影响,应从任务导向型模式转变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引导式课堂思政教育模式。
2.4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在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纵向运行机制。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多方面原因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表面,成效并不显著,隐性育人效果大大减弱。农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高精尖人才,这就要求对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思政教学,但是在实践中存在“重课堂思政,轻第二课堂”的现象,不实地深入农村,不接触农民、农业,单单纸上谈兵,很难培养学生的爱农村、爱农民情怀,难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9]。
3 农业硕士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
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可从高校完善体制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提高教师的思政教研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等方面着手,培育出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杰出人才。
3.1 完善高校课程思政体制,并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全盘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自上而下建立一套包括管理制度、激励制度和评价体系的课程思政长效运行机制。这套体系本身具有鲜明的政治特色,在管理体系上,由校党委发挥领头效应,领导各院系党委,实现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尽快形成党委领导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布局[10]。在农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上,紧扣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深入实施弘农文化育人工程,构建课程思政融入培养全过程的布局,实现隐性育人和显性育人的结合,培养出德才兼备型高素质农业人才。
建立完善可行的激励机制,对于调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于专业课知识和思政教育的融合不足,是现有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的弊端,这既有融合难度高又有动力不足的原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课程思政的财政投入和资金支持,比如搭建农业硕士课程思政交流平台、鼓励专业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协同备课、开展课程思政座谈会和讲座、安排教师课程思政培训、设定专项课程思政基金、对课程进行评奖评优和优秀示范课评选等,将考核内容纳入绩效考评中,对其中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嘉奖,以达到激励效果。
此外,应构建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针对农业硕士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采用动态和静态结合、内部和外部结合的方式,建立长效的评价体系。评价不应全部来源于教师,也要从学生的接受度、课堂思政氛围、学生的收获以及培育方案的匹配度等方面来综合测评[11]。注重评价的引领作用,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起到保障和监督的作用,推动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完善,形成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
3.2 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研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农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知农重农、强农兴农”使命和担当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育新时代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主力军。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这要求高校教师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优秀的教学方法,而且要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了弥补教师思想政治认识不全面、重视程度不足、专业课和思政融合不够的问题,需要教师始终坚定地拥护党和国家,深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的精髓,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根植育人理念、完善课程设计、提高育人能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方式,促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12]。此外,应积极与党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共建教学团队,帮助专业课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在专业课讲授中融入思政色彩,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育人优势。
在农业硕士培养中,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的影响最大。高校党委和教学部门应更加注重研究生导师的思想道德素养,这就要求导师秉持“德才并育”的理念,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研究生指导全过程。在指导科研活动时,引导学生聚焦农村现实问题,深入实地收集资料,“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师生研讨过程中,导师要注意循循善诱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在日常生活中,导师可以率先垂范,从点滴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在研究生校外实习中,与校外导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懂、真信、真践行。在学术道德规范上,通过翟天临事件等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意识和自主研习精神。
3.3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性是主动学习,因此在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上,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参与感。在课程设计上,遵循课程建设的逻辑,结合研究生的心理特性,在专业课中嵌入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农村发展主要是面向农村,包括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在教学环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嵌入“三农”名家讲堂,引进校内名师、校外专家进课堂,激发学生对农业、农村的兴趣。在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和参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实地调研,参与设计方案并跟进实施全过程,在解决农村实际问题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三农”情怀。同时,可以增加考核评比环节,邀请调研农村社区村干部和相关专家作为评委,对学生小组展示汇报的项目成果进行评分,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并能获得真实、有效的反馈[13]。此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主研习部分,要引导研究生从专业课书本、实地调研中提取思政元素,并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在亲身体验中真实地感受思政道德的魅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4 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方法
新的课程思政体系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教学部门和专业课教师应守好责任田,根据农业硕士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拓展教学方法[14],以扎根“三农”为关键、以培养知行合一为重点,充分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教学与农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现场分析能力和“大国三农”情怀。
在农业核心课程通识体系上,通过习近平“三农”问题重要论述、纵观“三农”发展史、农业现代化等模块学习,结合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名人和重大事件、会议,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讲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吴绍骙等农业史上的杰出人物,引领青年学生重农、爱农价值观的教育。专业课程上,比如农业生态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建立“翻转课堂”“角色互换”的理念,强调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教师要发挥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小组的思政引导,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对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以达到育人效果。对考核形式和教学形式更为灵活的专业课程,比如农村社会工作课程既有教学环节又有实践环节,其课程思政的融合方式更为多样。在教学环节,通过邀请院士、“三农”问题专家、科研院所重量级人物进课堂,将思政元素融入讲授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在实践环节,注重科教融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农业农村部实验室和农业科研院所等重点试验田、实验室,在“科研—教学—学习”过程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的信心。
新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网络媒体的加入,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互联网+课程思政”的模式[15]。建设针对农业硕士课程思政的互联网教学平台,提供在线课程、教学资源、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将优秀的课程思政课堂加入在线课程平台,并支持教师发布在线课程任务、开展在线讨论和提供学习反馈。网络平台可以搭建思政云展览,展现各高校课程思政专属门户网站,并设教学成果展示区、示范课程展示区、农业政策区、教学互动区、资源库共享区等模块,在网络教育主管部门的协同管理下最大程度实现全国高校课程思政资源共享,构建出日益完善的互联网课程思政平台。为保证实现应有效果,需要建立督促激励机制,通过学生在线时长、阅读文献数量、观看精品课程时长等方面综合测评,并将结果纳入绩点考评。此外,应当重视平台的安全机制,从用户资质、文献质量以及发言情况等方面进行严格监督审查,营造出一个风正气清、学术氛围浓厚的健康平台,助推课程思政建设高质量发展。
4 结语
农业硕士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信念,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三农”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辅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相统一的思政教育模式,培养出“一懂两爱”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志.把握研究生思政的三个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9-03-19(15).
[2] 徐俊增,刘笑吟,杨士红,等.涉农高校专业教育、耕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研究:以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研究生节水灌溉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2):106-109,115.
[3] 贾晋,岳敏.农业硕士培养中“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场景建设:以西南财经大学农业硕士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为例[J].乡村振兴,2021(2):40-41.
[4] 郭慧,朱晓闻.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22(3):105-109.
[5] 韩胜利,孙美霞,白英霞.新时代背景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内蒙古农业大学林业硕士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1):262-265.
[6] 张晓忠,王亚萍.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成效、难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23(5):179-180,196.
[7] 向瑞桃,党建成,彭健民,等.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优化探究:以湖南高校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3,40(3):120-124.
[8] 王义康,李海芬,王一.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57-60,82.
[9] 李伟,艾勇波.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基于农耕文化育人的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2):274-277.
[10] 李飞,王昆,季薇,等.红色文化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4):46-51,55.
[11] 白雪莲,薛大伟,石陆娥,等.思政教育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7):271-273.
[12] 马宁.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23,9(S2):136-140.
[13] 韩芳.农业院校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农村社会工作为例[J].大学教育,2022(8):35-38.
[14] 周芸芸,金晨钟,刘秀,等.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农学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8):278-279,282.
[15] 张欢,魏学军,陈凯.浅析农业硕士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