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畜产品加工学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4-07-22姚瑶吴娜钟婵赵燕涂勇刚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13期

摘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充分肯定畜产品加工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上,从明确课程目标、深挖课程思政要素与案例、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方式4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课程思政融入畜产品加工学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过程,旨在为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课程思政;畜产品加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76-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6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System of Livestock Product Processing

YAO Yao,WU Na,ZHONG Ch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 330045)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and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talents.On the basis of fully affirm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livestock product processing in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proces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system of livestock product processing from four aspects:clarify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deeply explor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cases,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methods.It is hop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Livestock products processing;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JXJG-21-3-2);2022年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2B2ZZ17);2022年江西农业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作者简介 姚瑶(1987—),女,江西南昌人,讲师,博士,从事畜产品加工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收稿日期 2023-07-04;修回日期 2023-07-24

1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专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落脚点。2016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强化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以“守渠种田”的形象比喻,勉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坚持各科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紧密融合、同向同行,以此来达到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2]。随后,教育部在2018年和2020年连续发文,指出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3-4]。这些重要的文件为高校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使得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教书育人的“指挥棒”。

畜产品加工学是食品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主干课程和动物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畜产品原料的基本组成与理化性质、畜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产品质量安全与控制等,是一门融合了道德、法律和技术的综合型课程。众所周知,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我国是畜产品加工和消费大国,畜产品的生产和需求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大,但近年来“瘦肉精”“毒奶粉”“苏丹红鸭蛋”等与畜产品加工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频现,反映出部分从业人员在利润的诱惑下丧失了宝贵的职业操守。因此,强化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激发学生培养诚实守信、使命担当、创新引领、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显得尤为迫切[5]。作为食品专业和动科专业的交叉课程,畜产品加工学的开设和思政建设对培养能适应时代发展,在食品和现代畜牧业中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品质控制等方面工作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

2.1 补充价值引领,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原来的教学目标为:掌握肉、乳、蛋常见产品生产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熟悉畜产品加工原辅料的品质特性及对成品质量的影响;具有分析解决畜产加工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和从事技术改造革新的能力。此教学目标只包括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两个方面,缺少了素养提升部分。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工学类专业课程提出的“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总体要求[3],笔者完善了课程教学目标的素质提升部分,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正确的工程观、社会责任感以及在工作实践中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素养;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2.2 整合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要素与案例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内容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居民健康等人们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教师通常在授课中也会涉及思政教育,但大多都是随机性、片段化的插入,对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的深层融会问题的研究也较为薄弱[6]。若要做好课程思政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充分剖析教授课程的特色和优势,对课程思政要素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设计,力求以“盐溶于水”“润物细无声”式的有机结合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7]。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将课程思政要素总结为以下5个方面,现结合典型的案例加以介绍。

2.1.1 彰显悠久饮食文化,激发家国情怀与学习热情。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数千年来中华人民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烹饪方式、保健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8]。畜产品加工学介绍的许多产品都与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息息相关,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切入点。例如在绪论时介绍我国畜产品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学会了用火来烧烤肉类食用,甲骨文的“炙”字即是这一生产实践的形象反应。1 500多年前的北魏末年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最早的综合性农学著作,系统地记录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汉族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宋代的《东京梦华录》、元代《饮膳正要》、袁牧《随园食单》中都记载了许多肉制品所使用的原料及操作复杂的加工过程,包括火腿、腊肉、烤鸭、酱肉等[8]。又如在介绍皮蛋的加工工艺时,可以引入古籍中有关皮蛋“泻肺热、醒酒、去大肠火、治泻痢,能散、能敛”的记载,反映出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总结出食物寒、凉、平、温、热的中国智慧,让学生体会到我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专业认同感,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1.2 弘扬工匠精神,养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有鲁班木工工具、兵器等各种鬼斧神工的发明,今有一代代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弘扬工匠精神,用奋斗创造出的港珠澳大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州系列飞船、天眼电望远镜等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从城市建设、铁道运输等基础设施,到纺织工程、农业机械与自动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工科人才的贡献息息相关[10]。在介绍畜禽的屠宰和分割时,首先跟同学讲解禽肉精准分割的重要性,随即可引入“庖丁解牛”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大庄园肉业集团张磊的故事[11]。农民出身的张磊入职后先后做过屠宰操作工、修割工、剔骨工等岗位,仅4年就从一个技术“小白”成长为全国“状元”并没有什么捷径和窍门,除了力气外更多的是往里悟、能吃苦、勤练习、多付出,熟能生巧。古往今来的工匠们干一行爱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能执着专注地苦练基本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自我淬炼,在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时主动接受工作重任,向工匠看齐、向工匠靠拢,在自认为“做不到”的工作中不断挑战极限和突破自己。

2.1.3 内化职业道德,培养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危,是一个道德行业,同时也是一个良心行业。在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大学阶段,教师不仅应传授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更应积极融入行业道德规范,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近年来出现的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其根源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了加速畜禽生长或提升产品的卖相而不合理地使用了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物。畜产品加工要从原料检测进行严格把关开始,在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加工工艺和包装运输都符合要求,实现“从农村到餐桌”的闭环管控。从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到2013年《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法律形式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强化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责任,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逐步加大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2019年,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的问责”的“四个最”要求[12]。通过对这些食品安全案例和立法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正确的三观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力求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质量检测多个环节,化身食品质量和安全卫士,把好安全关,保护消费者利益,为我国食品质量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2.1.4 培养敢于质疑、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坚持在传承中创新。

从古至今,创新是社会进步不竭的动力;各行各业正是在一代代匠人在传承经验并勇于创新的开拓下不断发展进步。皮蛋加工工艺不断改进的例子就是这一传承与创新最典型的例子。传统工艺生产的皮蛋的确会向腌制液中加入PbO等金属化合物来促进皮蛋的生成,否则皮蛋无法形成完整的凝胶,因此有的媒体会把皮蛋归为“垃圾食品”并夸重金属对健康的危害。但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初,专家们就以CuSO4替代PbO生产皮蛋,湖北神丹公司牵头修订的皮蛋新国标(GB/T 9694-2014)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皮蛋中铅不得高于0.5 mg/kg;目前市面上采用无铅工艺生产出的皮蛋,铅含量基本控制在0.1~0.2 mg/kg,甚至低于检测限[13-14]。近年来,研究人员在掌握皮蛋腌制过程中各理化特性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控不同时期NaOH浓度和温度,成功开发出了无重金属皮蛋加工工艺,从此皮蛋加工步入了无重金属加工新时代。又如牛乳一直沿用至今的“巴氏灭菌法”,是法国化学家、生物学家巴斯德在对“葡萄酒变酸仅仅是化学变化”提出质疑,并通过不断地实验摸索出来的杀菌工艺。这位敢于质疑、不断追求真理的科学家推翻了当时流行的“自然发生说”,开创了一整套消灭传染病的方法和理论,让全人类的预期寿命几乎延长了一倍,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些科学家为事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扬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于媒体的过时报道和夸大宣传应利用专业知识去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

2.1.5 树立环保意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逐步被党中央将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在畜禽的屠宰与分割章节中,通过屠宰动物的照片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每一口肉食的来之不易,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而抛弃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深刻理解光盘行动、绿色消费的积极意义,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畜产品加工涉及多种加工工艺,授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提高和改进生产加工技术,综合利用副资源,同时对废弃物进行适当处理,从而减小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肉制品加工章节中,可介绍在肉制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如PM2.5、多环芳烃、杂环胺、HCHO、反式脂肪酸等,因此利用绿色制造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是食品从业者的责任担当,也是现代食品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5]。在禽蛋功能性成分的提取与利用章节中,教师可通过禽蛋蛋白绿色高效梯度分离方法的介绍,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保护理念,为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而不断努力。

2.3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优化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2.3.1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大多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填鸭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学习活动也难以延续持久。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用好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案例式教学、情景化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各环节中。例如在绪论部分介绍我国肉类消费总体情况时,可通过提问“小时候在农村很多人家里都会自己养猪,过年的时候还会杀年猪,为什么现在不允许自己养了”的方式进行,让同学之间互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我国畜牧业正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发展,加强畜禽排泄物治理和综合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又如在动物的屠宰和分割章节,为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屠宰率”动物重要产肉指标之一,可以问学生“平时哪种肉吃得多,为什么牛肉相对鸡肉和猪肉贵很多”引发同学积极思考,从繁殖率、养殖周期、饲养场面积、饲料成本、肉的营养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高思辨能力。又如在液体乳的加工章节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展示UHT乳、巴氏杀菌乳、乳饮料的图片(例如伊利纯牛奶、阳光鲜奶、旺仔牛奶),让学生投票平时最喜欢喝哪种,并说明理由的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了解到液体乳的种类和特点。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在互动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上课节奏,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2.3.2 统筹线上资源和实践教学,构建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新格局。

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一样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个逐渐迁移和内化的过程[7],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聚焦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以外,还需丰富线上课程思政资源库,并在实验、实习等隐性教育实践环境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三全”思政育人新格局。如今本科阶段的学生普遍比较依赖电子产品,更倾向通过在线阅读、在线课程等方式获取知识,在线完成学习、课程作业或讨论也更加符合年轻人个性的特点,因此很多高校的课程都实行了混合式教学。因课时有限,教师可将上课时来不及讲的案例等思政素材放在线上,让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浏览多方面、多维度、多感官的课程思政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辅导。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实验、实习等实践的重要育人环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校内与校外产教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的协同育人效应,培养学生“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思维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教育学生坚守道德底线,严守职业规范,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实践能力。

2.3.3 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考评体系。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全方位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法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笔者根据教学目标,建立了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具体考核方式为:总成绩的评定=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参与(10%)+ 平时作业(10%)+ 主题汇报(10%)+ 思政讨论(10%)。其中平时参与包括签到、随堂测试、课堂讨论等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从而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平时作业是学生内化课程知识,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主题汇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转课堂PPT汇报,其以产品设计为目标,综合考评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思政讨论是以某一畜产品的加工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或食品卫生或安全方面的内容完成1篇学习报告;期末考试去除了传统的名词解释和填空的“死记硬背”题型,通过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判断、问答、论述5个题型灵活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多元化考评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将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认同纳入其中。学生可通过上课积极参与、课后认真做作业积累平时成绩,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彻底告别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3 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思政实践效果

自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改革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在掌握食品畜产食品加工工艺及其原理的基础上学到了更多的前沿知识,在搜集资料完成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发现了食品的奥妙,对畜产食品加工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逐步养成了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了以理论知识为指导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还有同学反映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正能量的观点和人生哲理,激发了大家对畜产食品加工行业的创新思维和责任感。课程结束后,有的同学以暑期“三下乡”的社会活动中低学龄幼儿为目标群体,在社区内宣讲鲜奶的营养功效,倡导荤素搭配、均衡营养的科学饮食方式,深入理解并践行“健康中国”行动;也有的同学深入敬老院,揭露食品卫生、食品安全方面的谣言,帮助老年人识破伪科学,在“行走的课程思政”中绽放青春光彩。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的重大创新。笔者以畜产品加工学为例,就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进行了总结。任课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夯实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学院应组织师生学习相关思政理论,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就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开展教学研讨;学校应多开展课程思政育人专题活动,通过组织课程培训、教学观摩、思政能力竞赛等形式搭建课程思政育人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课程思政的三级联动,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 [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OL].人民日报,2016-12-09(01)[2022-10-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209/c1001-28936072.html.

[3]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EB/OL].(2018-09-17)[2022-10-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541.htm.

[4] 张烁.教育部印发纲要 所有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EB/OL].(2022-06-06)[2022-10-26].https://www.gov.cn/xinwen/2020-06/06/content_5517582.htm.

[5] 阳志锐,冉红艳.畜产品加工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11):187-189.

[6] 刘东,赵宁.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建设[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6):151-155.

[7] 郜彦彦,林丽萍,舒梅,等.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1):277-279.

[8] 马永杰,押辉远,李海毓,等.构建课程思政格局之“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J].食品工业,2022,43(6):221-223.

[9] 郭梦姮.来自《饮膳正要》和《随园食单》的折射与启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28(4):104-106.

[10] 金立乔.工匠精神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3):85-87.

[11] 桑蕾,董盈.一线绽芳华丨张磊:龙江“庖丁”的16载“解牛”故事 [EB/OL].(2023-06-07)[2023-06-08].https://roll.sohu.com/a/682840233_121337370.

[12] 新华社.中央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EB/OL].(2019-05-20)[2023-06-07].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5/20/content_5393212.htm.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皮蛋:GB/T 9694—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15] 吕慧超,彭增起,刘彪.绿色制造技术在我国肉类工业中的发展[J].肉类工业,2013(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