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探究与实践
2024-07-22袁合涛陈世斌
摘要 以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陕西安康为例,对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两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融合、科技创新供给等方面探索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旨在为促进同类区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提供参考意见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4)13-0219-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13.05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Innovation Driven Green Recycling Industry
YUAN He-tao1, CHEN Shi-bin2
(1.Shaannan Eco-economy Research Center of Ankang University,Ankang,Shaanxi 725000;2.Museum of Xunyang City, Xunyang,Shaanxi 725700)
Abstract Taking Ankang,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leading area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the Hanjiang Ecological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recycling industry, reveale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driven green recycling industry, and explore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green recycling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deep integration of “two chain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ark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pply.The aim was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igh-level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similar regions.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Green recycling industry;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基金项目 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24ZC-YBXM-078)。
作者简介 袁合涛(1984—),男,陕西安康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 2023-08-27;修回日期 2023-09-15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潮中,如何着力寻求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并重的产业振兴路径是个重要的实践命题。当前,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代表的生态文明理念及实践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引导区域生态经济和产业振兴在质量上持续优化和提升,但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不仅要注重增长的速度和经济效益,更要注重发展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发展绿色循环产业是产业振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陕西安康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其特殊的地理区位、重要的生态价值、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双碳”战略目标要求,决定了安康必须走一条经济振兴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道路。振兴产业与保护生态历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所在,如何加速产业生态化是产业振兴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为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循环产业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1-16]。如钟劲松[1]在产业转移视角下研究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问题;贾丽奇等[2]研究了低碳循环经济耦合下的生态产业园产业链构建与低碳技术框架;母爱英等[4]将生态产业链应用于农业领域研究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生态牧业等产业链条;钟思远[7]结合生态意义突出的陕南地区发展实际,通过对该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建构进程中以升级现代农业、强化循环工业、凝练生态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化产业路径及其成效进行分析;向斌[11]阐述了如何以绿色循环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刘朋虎等[13]在分析影响乡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基础上,提出了乡村生态循环农业振兴的若干发展思路;包晓佳[15]从产业集聚循环视角解读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
上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绿色循环、低碳循环、循环农业、循环工业等领域,一致强调了发展循环产业的重要性,但在如何通过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策略等问题上仍留有继续探讨的空间。因此,笔者以陕西安康为例,对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揭示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耦合视角探索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旨在为促进同类区域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共赢提供参考意见和政策启示。
1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现状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绿色循环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些年,陕西安康紧扣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奋斗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定“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不动摇,着力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认真实施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战略,构建了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载体平台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生态机制为保障的生态经济基本框架,持续推进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以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为突破口着力提升第三产业服务业水平,绿色循环产业不断壮大,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纺织丝绸六大绿色工业产值占比达85%,茶叶、魔芋、生猪、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农业持续发力,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为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改变欠发达的基本市情,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绿色循环发展的步伐。产业链条较短,品牌影响力不强,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创新要素集聚度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薄弱,对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吸附力不强,经济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持续提升面临较大压力。全域推进绿色循环发展的机制,特别是生态产品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等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2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2.1 聚焦绿色循环,推动“两链”深度融合
把绿色循环产业作为生态经济强市的重要支撑,将生态友好型产业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推动创新链条产业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推动“两链”深度融合,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支持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聚焦富硒食品、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重点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持续推进补链、强链、延链,再部署“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加强硒资源、生物资源、中药材资源、矿产资源等开发利用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科技含量足、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
2.2 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科技创新园区
持续推进资源集约、产业集群、项目集聚,以园区高质量发展绿色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形成辐射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研究制定绿色循环经济园区、企业、技术及产品相关技术标准,不断完善绿色循环发展标准体系。鼓励园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建设企业、园区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支持县域工业集中区升级创建省级高新区,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型企业。提升建设秦创原科创园,建立安康承接总窗口的人才、成果、平台的主阵地。依托安康国家高新区,因地制宜建设秦创原安康离岸创新示范区,构建“一区一基地多平台”创新体系,打造全省离岸创新示范标杆。
2.3 坚持绿色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把引进安康就地转化科研成果作为主攻领域,组织开展秦创原系列项目路演活动,借智借力提升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水平。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建立有益于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梳理符合安康产业方向,或能在本市落实转化的科研成果信息,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深化市级部门一对一包联重点科技型企业的工作机制,集中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
2.4 创新绿色金融,推动科技金融融合
加大对科技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在安康现有循环产业科技创新基金成功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资源与渠道持续争取新的产业基金支持,加大科技产业基金数量和规模,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发展模式,发挥绿色金融对重大项目、产业发展的精准支持作用。 探索“科技创新券”“信用贷款保障”等资助方式,推进“科技贷”惠及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深度融合。与国家、省、市金融类机构通力合作,探索新的科技金融政策、绿色金融产品、科技金融服务,以投贷联动、无还本续贷、专利质押贷款等方式,推动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助推科技型企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建立绿色循环产业发展基金,促进创技创新与绿色金融有效结合,积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2.5 坚定绿色理念,强化科技创新供给
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区域协同创新,推动各级各类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对外开放合作。围绕秦创原绿色循环创新实际需求,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追赶超越、绿色崛起”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绿色循环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施一批产业融合、资源利用、清洁改造、节能环保等工程。推动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生产方式生态化。深入推进节能降耗,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加强资源回收利用,集约高效利用水、土地、能源等各类资源。重点实施工业绿色化改造、农业绿色发展等一批绿色低碳项目,夯实绿色生态基底,壮大绿色循环产业,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贡献安康力量。
3 创新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3.1 建设绿色循环产业创新平台
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对接陕西科技 PDS 管服平台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安康科技资源统筹共享服务平台、秦创原安康创新飞地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安康科创孵化园建设。加快建设安康富硒产业研究院,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链条。立足县域产业主攻方向,提升一批产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示范园、试验基地、星创天地,鼓励建设“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支持县区建立秦创原安康创新促进中心县级分中心,实现县级分中心全覆盖。完善秦创原安康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3.2 扶持绿色循环产业科技企业
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按照“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度培育计划,开展“进区县、进企业”活动,加强企业培育政策辅导,引导科技型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建立和完善“创业孵化、创新支撑、融资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遴选一批创新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纳入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对入库培育企业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进一步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向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注重为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提供便利化服务。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安康企业设立专家工作站,组织吸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技术研发。
3.3 引育绿色循环产业创新人才
推进本土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激励保障措施,鼓励科技人才在绿色循环产业发挥积极作用。将青年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推行“科学家+工程师”“人才+项目(基地)”“人才+产业”“人才+课题”模式,柔性引进产业领军人物和青年英才、科研团队。围绕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产业,引进培育高层次技术人才、国内外科技精英、省内外重点院校领军人物在安康创新创业。围绕富硒产业、康养旅游等重点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合作,加速培育本土科技创新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学徒制,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借助重点产业课题与科技攻关项目,建立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3.4 加强绿色循环产业资金投入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投入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绿色循环产业投入体系。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充分利用陕南发展专项资金和科创基金推进项目落地,推动社会资本投向绿色循环产业。确保地方财政科技创新投入逐年递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灵活使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后补助等形式激发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建立科研项目资金配套制度,充分发挥科创基金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努力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关注创新的良好环境。
4 结论
发展绿色循环产业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涉及多类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区域长期协同创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科学合理利用绿色资源,在“两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园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融合、科技创新供给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机制,逐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绿色循环产业的意义不仅在于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更在于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的陕西安康应进一步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绿色循环发展道路,着力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持续壮大生态友好型产业和绿色工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循环发展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聚焦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培育,构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条,使创新成为驱动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参考文献
[1] 钟劲松.产业转移视角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3):153-156.
[2] 贾丽奇,陈飞飞,李鸿飞.低碳循环经济耦合下的生态产业园产业链构建与低碳技术框架研究:以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生态产业园为例[J].甘肃科学学报,2021,33(4):104-111.
[3] 张金环.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化建设[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3):54-55.
[4] 母爱英,何恬.京津冀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5(6):120-123.
[5] 薛达元,郭泺,张丽荣.论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J].环境保护,2008,36(24):54-56.
[6] 马吉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20(23):47-48.
[7] 钟思远.陕南循环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生态化路径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21,35(2):86-89.
[8] 汪明峰,宁越敏,胡萍,等.生态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框架:以宁波化工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8,28(5):624-630.
[9] 敬艳丽.生态文明理念下循环型生态产业发展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北方经贸,2019(6):122-124.
[10] 张亮亮.生态循环引领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及发展路径探索:以芮城县为例[J].山西农经,2022(15):156-158.
[11] 向斌.现代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循环产业研究[J].时代农机,2015,42(12):79,81.
[12] 毕洪升.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生态化[J].科技经济市场,2017(10):87-88.
[13] 刘朋虎,赖瑞联,刘韬,等.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技术对策[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15(2):74-80.
[14] 吕晓冯.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几点思考[J].资源再生,2021(12):6-11.
[15] 包晓佳.《“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解读:推进产业集聚循环发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2):196-198.
[16] 贾建新.绿色创新驱动浙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1(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