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究
2024-07-21张誉
摘要: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必须适时调整农村经济,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振兴留住农村人才,推动一、二、三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创建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品牌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区域经济;传统乡村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9-0000-00
1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现阶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实施三农战略是宏观调控农村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的众多学者都秉持着各自的观点,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前景给出了清晰的定位和建议,但多数研究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未给出真实案例与具体举措,更未把影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关联起来。之所以对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发现农村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产业结构单一,规划不合理,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以及人才难以保留等问题均是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限制因素。农业现代化进程很难紧跟时代步伐,这也使得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陷入了僵持状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区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也关系着我国的经济整体水平,也关系着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就业、收入、生活水平。所以本文基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等多重要素,通过将重要要素间的关系连结在一起进行分析,列举多项发展案例,以此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2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际需要
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对农村发展进行总体上的宏观控制。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被提了起来,农业结构得到改善,农村社会治理工作得到落实等一系列举措,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2.1农村区域经济概述
区域经济,亦称“地区经济”,其形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在漫长的社会经济活动中,部分在经济上和其他方面接触较多的居民区,因受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的影响而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农村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其中一种模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还受农村资源、地理区位、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显现出独有的特征和不同的发展经验。[1]
我国疆域辽阔,村落众多,各地发展政策亦存在差别。首先,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一大特征。由于各地自然资源及所处条件不同,致使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难以同沿海地区相比较。另外,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以贵州为例,拥有茅台的仁怀,其GDP总值在省内可谓一骑绝尘,公共服务建设以及配套的酒文化旅游让这处宝地的经济发展实力远远高于其他乡镇。由此可见,即使是在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2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内涵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而农村经济恰恰是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的核心。繁荣农村经济,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凭借高质量产品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从而提高乡村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也十分注重生态宜居建设,在大力建设乡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乡村中生态破坏、乱砍乱伐等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努力营造出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给居民一个真正的宜居家园。
不同村落有着不同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沉淀形成了独有的特色文化。以解读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建设的切入点,通过理解乡村文化内涵打开发展新思路。加强村容村貌村风建设,立好乡约乡规,开创文化旅游,强调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从而实现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乡村特色文化带动产业发展。
3当前制约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经济的进步与繁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落后的问题。[2]而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呈现出区域间不平衡、区域内不平衡、区域发展受多元因素影响的态势,这种非平衡性发展对乡村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3.1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乡村振兴战略施行后,部分乡村在农业生产上从原有的传统模式改变为机械化、水利化生产。乡村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地区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由于各个地区间拥有的自然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不同,绝大多数乡村仍旧按部就班走老路,并没有合理利用好新引进的技术,其农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升。尽管这些年,我国投入更大力度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上,但由于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规模还有一大截进步空间。同一区域存在着种植农产品单一,技术要求难统一,机械运作无序等问题,这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效率,不合理的机械化生产非但不能帮助农业产量提升,还会制约农村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3]同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不良现象也是严重影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3.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核心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小农思想束缚了某些乡村的生产与经营理念,我国部分偏远村镇仍采取个体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大部分地区也仍然依靠个体作坊、小企业,产品质量没有统一的标准,生产与营销关系割裂,销售与对接环节漏洞百出,一系列问题导致产业规模难以达到预期。经营模式不成体系,不仅影响产业规模,也会引起农产品滞销、难销。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难以高效流通,致使产业进一步分散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部分乡村没有龙头企业的牵引,尚未形成产业联盟,小企业思维固化,无法提升自身实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平台。借助抖音、快手等热门大平台直播卖货成为了新兴模式,在促进区域产业化进程的同时,也拉开了发达农村与落后农村之间的差距。[4]另外,大部分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不够深入,缺乏对产业间资源要素的挖掘与运用。
3.3农村实用人力资源匮乏
农村人力资源是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环节上必不可少的资源。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紧张,可提供给毕业生的经济发展就业岗位种类不多,工资难以达到预期,导致农村人才流失。相比较下,城市给予毕业生的薪资待遇更高,其就业发展前景更好,许多优秀毕业生都选择留在机会与条件更优的城市工作。小部分优秀毕业生对于建设家乡有着崇高的理想,然而热情往往会被现实打败,农村产业被支持力度不够,缺乏资金,营销理念落后等实际问题让人望而却步。向更深层次挖掘,不难发现乡村教育水平远落后于城市,没有培养人才的环境自然难以吸纳人才。“走出去”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致使通过高考、考研等途径走出去的人才鲜有回归乡村继续工作生活。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农村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力不强,具有制度滞后性,难以保留人才。另外,在农村产业的种植、养殖、营销、管理、机械实操等重要方面也缺少专业人才。没有专业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农村产业便很难再向上发展。人才是产业活的动力,是打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性钥匙,农村人口教育资源与城市差别较大、教育资源短缺、人才流失等是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难题。
4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农业现代化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匮乏是横亘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面前的“三大山”,想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就要将这三大制约因素层层剖开,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分析。
4.1建立现代化农村产业体系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充分了解国内国际农业产业新形势,从多角度出发制定农村产业发展机制。首先,要了解农民真实需求,注意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想要了解村民需求,就要深入村民生活并展开实地调查,并且让农村居民参与到制定产业发展准则、项目引进、技术学习等多个环节中来。让村民看到新政策、新机制给自身带来的影响,从而推动其树立起“主人翁”意识,更好地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在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同时也要坚持对农村生态资源进行保护,要注意到新开发的项目或修建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是否符合生态自然发展规律,切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例如,青川县自然资源局在2021年实行严控耕地,高标准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策略,对于村庄空闲地、工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荒坡荒地等进行综合性整治,真切做到保护农村资源。
其次,现代化农业体系从管理、生产、销售、产业链等都具备现代化优势,要改变过去复杂的对接流程,发挥现代化农村产业体系高时效、精管理的作用。优化产业体系的同时,要鼓励城镇企业在村建厂,为留守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这不仅能拉动农村产业产值,还能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让当地龙头企业以农业结构链中核心身份带动农村产业发展。贵州昌哥食品有限公司,2020年在冠山街道大新村建辣椒种植基地千余亩,龙里县农业企业通过自建、合作共建、订单收购等多种方式,带动当地农户发展刺梨、蔬果、茶叶等区域特色产业基地规模达到3万余亩。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农村产业经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的产业管理模式,将龙头企业引入乡村,在增加农村居民收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 农村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和政府政策扶持。在资金方面,对于农民而言,购买种子、农药、设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于整个农村产业而言,引入资金,让农村金融机构回归农村实体经济本身都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政府政策扶持方面,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基础设施所需要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健全专项基金管理制度。在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专项资金的支持,所以政府要根据乡村的实地情况,在财政、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
4.2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农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和各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形式,其中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服务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也是构成农村经济体系的要素。因此,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此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单一、自然资源有限等问题。农业生产要素主要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生产要素流通不畅也是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因素。
首先,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与体系。一方面,要对人才、技术和资本等渠道进行优化。快速流动的生产要素才能带动整个农业市场的活力,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农村产业建设中。另一方面,注重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主要投入在技术引入、人才支持、农业贷款、农业低保补助等方面。例如,湖南耒阳富兴村的村委会经过努力,成功地引进了一家金融公司,实现了村庄的融资。这家金融公司提供了一笔伍佰万元的贷款用于支持该村发展,这有效解决了富兴村融资难的问题。新田县三井镇为提高区域内整体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整合资源,建立了“连心互融、要素共融、产品相融”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坪头村将中央和光大集团扶持集体的60万元资金,以投资分红的模式参与三井镇湘环五金公司产业经营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收获集体分红,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无论是富兴村主动引入资金,还是三井镇“三融”模式让各要素流动起来获益,这都离不开当地政府领导者的思维和切实的政策支持。
- 打开销售新思路,完善农产品营销模式。农村不缺好产品,缺少的是创新性的营销理念。我国大部分乡村的生产和营销严重割裂,在供给环节对接复杂,农产品产量达标却售卖困难。其中,封闭的销售理念和狭隘的营销模式耽误了好产品向市场流入。在生产环节,政府和当地企业要共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标准,并严格监管产品质量,塑造农产品品牌。在营销环节,要向农民引入多元营销模式,售出产品不仅仅是“等人来”,也可以凭借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云销售”。《2022丰收节抖音电商助力乡村发展报告》中显示,过去一年共有28.3亿单农特产通过抖音电商走出乡村,销入大江南北。另外,政府可以牵头让当地快递公司与乡村企业合作在村成立特色经济部门,形成农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环节的供应链,为农产品开拓新销路。
- 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农业三产融合,地域范围主要在乡村,产业方面以第一产业为依托,新型融合主体为引领。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与农民生活娱乐、康养等全面融合,使三产协同推进,突出优势,从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贵州龙里,鼓励龙头企业到贫困村组建旅游开发公司,发挥区域优势,以双龙临空经济区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并围绕农业园和坝区产业设立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还建成了“十里刺梨沟”景区、“孔雀布依风情园”等两个3A级旅游景区。
- 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融合乡村的历史、自然、民俗文化。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传承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能够为农产品打造品牌内涵,同时也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政府要注重对于乡村文化的保护以及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例如,贵州苗阿莎刺梨果冻就在产品外包装上展示出苗族盛装少女手捧刺梨果实的模样,这种结合民族与乡村特色的设计不仅让人眼前一亮,也为当地农产品赋予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各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才能为后续产业产品的推进铺开道路,放开销售思路亦能更好地找到第一、二、三产业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乡村产业要保证因地制宜地建设,不可破坏生态自然秩序,也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好乡村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打造独属于农业产品的商业标签。
4.3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人才是农业发展领域里不可缺少的力量。乡村发展需要人才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而当前我国乡村面临着人才留不住,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合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通过政策扶持、增设就业岗位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走进乡村、留在乡村。
首先,政策先行,大力引进人才。乡村政府要结合自身情况仔细分析就业优势,并据此设置相应人才引进政策。乡村引进人才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所需人才的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另外,要借鉴邻近模范乡村或其他乡村振兴示范区对于人才培养的经验进行方案设计并试点,在实践中寻利弊,弃不足。例如,引进具有丰富产业管理经验的人才做项目顾问。
其次,构建职业培训配套体系。农村人力资源离不开职业配套体系,做好职业培训,营造专业的学习环境,给予农民学习机会。加强对于当地农民在生产、机器使用、生态保护知识、销售、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让农民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科学生产理念相结合,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针对农二代大学生应制定相应的创业或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根据需要,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要培养现代农业生产者、合作管理带头人、乡村服务人才、技术型人才等。农业经济涉及范围较广,需要大量的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培训,更要贴近实际的生产生活。
- 从乡村义务教育抓起,加大乡村教育投入。乡村孕育人才,人才反哺乡村。通过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起到积累作用,为乡村提供人才、留住人才。政府要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夯实基础教育的摇篮,对农村学校的校舍、校园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提升。此外,还要保障薄弱学校正常运转,对生源较少的中小学在经费上进行倾斜,保障薄弱学校正常运转。
利用好政策将人才留住,做好配套培训体系培养当地新人才,打牢义务教育的地基,为乡村培养后备人才。这是重要且漫长的道路,不可操之过急,要紧密联系乡村实际情况,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采取不同的政策帮扶。
5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例如文中列举到的湖南富兴村、贵州龙里等,当地政府和企业结合自身的乡村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了拉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方案并取得良好收益。但有些农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传统技艺未受保护,导致农村区域经济难以进一步发展,这更需要专家、学者联合当地政府实地调研,针对具体的情况找到乡村独有的发展资源并开展富有地区特色的产业活动。对于大部分村落仍然存在地区间、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政府、农村企业、农民三方合力,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各生产要素之间的流通,推进三产有效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科学、循序渐进、稳扎稳打的步伐迈向未来新农村。
参考文献:
- 房艳刚,刘继生,程叶青.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的回顾与反思[J].经济地理,2009,29(9):1530-1534.
- 王海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6-8.
- 骆素莹.乡村振兴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探析[J].山西农经,2022(18):13-15.
- 何静.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人民论坛,2019(11):62-63.
[作者简介]张誉(200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