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标准的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实践研究

2024-07-20李翔

职业 2024年12期

■摘 要:在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本文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多年来整体水平能力与其他教育存在差异和差距,探索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类型教育特征,开展了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素质提升实践,构建了“三型四雁五段”教师发展体系,创新了“岗课赛研”教师研修模式,在满足职业学校高素质师资队伍需求的同时支持教师发展,不断实现教师职业的正向发展。

■关键词:专业标准;素质提升;校本研修

一、教师素质提升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不断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打造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持,开展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素质提升实践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缺乏足够支撑体系建设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问题。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育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高,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素质提升成为重要任务。二是满足学校发展需求。职业学校教师多年来整体水平能力与其他类型教育教师存在差距。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以专业标准为依据,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需求。三是支持教师成长需要。教师素质是专业成长的前提,在专业标准的指导下,通过合理规划教师个人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在专业标准指引下,有序成长,不断实现教师职业正向发展。

二、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素质提升思考与设计

专业标准包括4个方面的基本理念,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15个领域的基本内容。专业素质包括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专业性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其中专业标准中的基本内容和专业素质中的构成内容有相近内容,可以作为教师培养模式两个基本维度提升教师素质,即以专业标准内容为评价维度,专业素质内容为发展维度,以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为研究载体,构建教师素质提升模型。

(一)探索制定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专业标准是由专业标准化主管机构或专业标准化组织批准、发布,在某专业范围内统一实施的标准,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规定,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标准,包括“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二)构建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模型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主要由理想、责任、态度、纪律、技能、良心、作风和荣誉8个因素构成,反映了教师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

(三)创新“岗课赛研” 有效研修模式

围绕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实践,构架基于专业标准的“岗课赛研”四位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岗”即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制订“知岗—熟岗—晋岗”成长计划,实现新手教师到成熟教师到教育家的递进发展;“课”即课堂,通过不同课型(常态课、评比课、示范课等)的优化流程(备课、上课、评课等),不断优化课程实施能力;“赛”即以教师本人或指导学生指导组织各类业务相关比赛,通过观赛、参赛、评赛等,提升教师各项业务能力;“研”主要是开展集体教研和个人科研,通过“研岗、研课、研赛”等,以科研推动“课”和“赛”,实现“晋岗”的目标。

三、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素质提升的实践

(一)完善制度,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机制

一是完善适岗竞聘制度,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动力。为有效落实区管校聘政策要求,笔者所在学校依据事业发展需求,每学年编制适岗竞聘方案,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动力。二是优化教职工学年考核,实施“学期诊断、学年考核”,引导和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个人专业水平。如在考核方案中,明确了职业行为即师德考核的一票否决制度,确保了师德问题的零发生;同时,在业绩考核中增加了专项工作内容,引导教师参加(指导)技能竞赛、教育科研、企业实践等提升专业能力的活动。三是制定完善晋升激励制度,笔者所在学校在职称自主评聘方案中,增加了专业能力、专业实践、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权重,制定了师生荣誉体系和教师各类成果奖励办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成长的活力。

(二)整体规划,有序开展教师研修活动 1.有序制订学校年度研修计划

以学校推动和教师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笔者所在学校按年度制订研修计划,2019—2021年,结合产教融合特征要求,学校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修”“课程执行力提升之教学设计研修”“课程执行力提升之教法研究”,从2022年起,围绕专业标准主题,学校设计和开展了“职业教育国家标准解读及应用研修”“教学设计优化能力提升研修”等内容,一方面开展相关理论内容研修,引导教师关注职业教育改革动态,确保专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2.强化专业(学科)组建设

基于职业学校学科众多、专业细分的现状,强化专业(学科)组建设尤为重要。一方面制定了学科组建设和评比标准,设置了“卓越、优秀、良好”年度评比等级,同时合理调整课务和提供场地,为各学科组开展活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各学科组根据学年工作计划制定了集体研修(备课)等活动流程,如每次活动都提前选好主题、明确发言人员,强化计划(任务)落实,形成活动纪要(文字),确保了研修活动有效开展。

(三)抢抓机遇,有效实施教师发展项目

以各级各类职教改革和专项行动开展为契机,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如“十三五”期间的省“三名”工程、“十四五”的“双高”计划,都有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特别是“三名”工程中的“名师(大师)工作室”项目,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效的载体。

构建了“三型五段”的教师发展体系,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特点,优化“三型”(知识素养、技术技能、创新创业)评价标准和制定“五段”(新锐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正高级/特级教师)标准和发展规划,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核心,组建“雏雁”“锐雁”“蓝雁”“头雁”教师进阶梯队。

(四)优化模式,切实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围绕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实践,一是以专业标准为依据,教师制定职业规划;二是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为依据,制定各类课程标准要求,落实课堂环节实施要求;三是完善五级(校—区—市—省—国)教师备赛制度,依据各级大赛标准选拔人员有效备赛;四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标准研究与应用工作,参与各级教学研讨,开展标准应用科研总结,实现“岗课赛研”四位一体,有效促进教师内涵发展。

四、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素质提升实施成效

(一)支持教师成长,取得了良好效果

1.教师主动成长意识增强

通过近年来的研修培训与实践,笔者所在学校全体教师进一步了解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完善与专业结合、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与研究等教学能力。通过调研发现,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活页式教材编写与使用”等职教热点方面的培训与研修,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实践操作等形式不断提升专业素质,主动成长意识明显增强。

2.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近年来,学校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10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工科类专业教师比例为71.42%。新增正高级讲师2人、省特级教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浙江省技术能手3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5人,新增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裁判、“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专家委员、全国中职组赛项申办专家、浙江省青年工匠(青年岗位能手)、浙江省黄炎培杰出教师、浙江省农林牧渔专指委委员、1+X证书考评员等30余人。

3.教师业务成绩得到提升

近两年,笔者所在学校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力大赛5项,获得省级多彩课堂评比3项(其中一等奖2项),获得省级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22项。教师科研成绩优于往年,2022年,获得市级职业教育改革典型案例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得省级优秀案例1项,2023年杭州市规划课题申报5项、立项5项,获得2023年国家职教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二)推广经验做法,验证了实践成效

一是校内应用。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素质提升实践成为学校各项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在学校省级“双高”计划中,规划了“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制”“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通道”等建设内容,有效地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的提升有力支撑了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如2022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41%,对口就业率达到91.01%,用人单位满意度99.39%。学校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3枚,居全国第四、杭州第一;荣获浙江省职业能力大赛奖牌13枚(其中金牌4枚),位居浙江省前列。

二是校外推广。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素质提升实践经验在学校各项对外活动中交流,相关媒体予以报道。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嘉兴秀水中等专业学校等多所省内外学校来校交流,学习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经验。

五、反思与建议

(一)存在的不足

一是教师个体成长阶段性差异和群体间的不平衡。一般情况下,年轻教师在入职初期出于晋升、考核、个体目标实现等方面的考虑,能够主动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动机明确,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充分,成效显著。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尤其是完成职称晋升后,个人提升的付出和投入明显减少。同样不同学科(专业)间的教师个体成长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出现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不平衡的情况。

二是教师评价方式有待探索完善。目前主要是通过绩效考核结果指导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同质化严重、评价方式固化等问题。同质化的评价指标不能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体现教师的发展目标,不利于不同教师的内在发展。

三是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优化。基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当下职业教育重视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教师个体受限于专业和学科等,存在认识不足和教育能力缺乏的问题,需要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团队。

(二)改进的方向和建议

1.将激发教师内生性可持续发展作为素质提升的出发点

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建章立制和组织研训工作中,要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为出发点,从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价值的应然取向。

2.构建体系化教师发展支持保障

一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特别是教师评价制度建设,以支持教师素质提升为出发点,系统构建教师专业成长评价体系;二是优化团队建设,以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组建跨学科(专业)跨阶段(年龄)的教育创新团队;三是学校加强与企业、高校等合作,支持教师在实践、理论等方面不断提升;四是加大研训支持,在高质量做好校内研修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的同时,加大企业实践、高校进修、国外交流等方面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钟亚妮.教师专业学习视域中的高质量教师发展: 基于国际研究的探讨[J].中国教师,2022(7).

[2]马景林,韩露,张洁,等.北京四中不同发展阶段教师专业标准初探[J].中国教师,2022(7).

[3]李欣.新时代提升教师能力、促进教师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策略[J].中州大学学报,2022(6).

(作者:李翔,杭州市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科研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