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装备生命周期的技工院校装备类专业群构建研究
2024-07-20姜利
■摘 要:本文在分析专业群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和面临的产业变革基础上,介绍了按照“依链集群、以链集群”的组群逻辑,对接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设计—制造(加工—检测—装配)—运维—服务,建立装备制造专业群的具体做法,并详细阐述了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和教师团队的构建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装备生命周期;技工院校;专业群
202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引导职业院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协同和跨界整合,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特色,加快培育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由此可见,专业群建设已经成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和协同育人的重要基石,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进行专业群建设,是技工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专业群建设实践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转型的深入,技工院校专业群建设虽然经过多年探索,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尚在摸索探寻之中。
(一)专业设置沿用工种标准,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常州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具有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加工、数控机床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维修与管理和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修等核心专业。从名称看,现有专业虽然看不到工种的影子,但在课程设置上仍然沿用单一工种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如下:一是管理体制存在“组织壁垒”,沿用“教研室—专业”的管理模式,各专业分属不同的教研室,缺乏深度合作与交融;二是人才培养存在“分立自治”,缺乏一体化思维,对接产业链的岗位群不精准。
(二)组群逻辑不清晰,“点餐”“配餐”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学院各个专业通过对中德合作办学和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过程的分析和经验总结,充分意识到专业融合的重要性,组建了二级学院,开启“以群建院”“以院建群”等方式推动专业群建设之路。但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群建设还面临困境:一是专业群内相关要素缺乏统一性,师资队伍、专业基础课程、实训基地存在壁垒,各专业之间尚未形成深层次的支撑和依赖关系;二是专业群的课程停留在“物理组合”层面,未达到“化学融合”的要求,专业“点餐”和专业群“配餐”课程体系尚未建成。
(三)校企合作不深入,协同育人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校企合作是专业群建设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产业环境的必由之路。学院校企合作仍存在不足:一是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多以学徒制、订单班为主,探索组建产业学院、创新混合所有制模式推进缓慢;二是学院教学资料(技术资料、项目案例)“拿来主义”较多,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内容、优化资源等方面努力不够;三是学院技术创新水平和技术积累还不足,给予企业有效的技术服务和支撑不够。
(四)技术变革催生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需求
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数据要素、信息安全等融入生产的各环节,以智能工厂为载体实现制造环节的智能化,达到精准、高效的生产目标,涉及创意、设计、制造、交付和服务等阶段,改造升级了制造业集群,重构了制造过程的生产方式和服务模式,改变了人才需求岗位结构设置,呈现“人才结构扁平化、岗位工作复杂化、人才规格复合化”的特点,人才需求正由单一操作技能型向技能复合型转变,涉及装备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生产加工、维护保养、质量管控、技术支持等方面。
二、技工院校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目前,技工院校专业群组成逻辑有四种,分别是依托产业链、适应职业岗位、耦合技术以及共享资源。专业群只有满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遵循特定的组群逻辑,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助、抱团发展,才能实现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的目标。
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横向方面,沿着机械化—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路径不断螺旋上升;纵向方面,根据产品研发、生产、维保和服务各环节相对独立实施发展到研发—生产—维保—服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统筹规划。
由此可见,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涉及装备的全生命周期,需要构建对接装备全生命周期制造过程的专业集群,使学生通过面向装备全产业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行维护—技术服务跨界融合能力实践,提高知识转化和技能迁移能力,成为适配专业群岗位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三、技工院校专业群组群实践
(一)依据产业链岗位群的人才需求,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学院对接常州装备制造业等相关工作岗位要求,以“面向行业、依托产业、对接岗位”的专业建设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学院的办学实际和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需求,以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设计—制造(加工—检测—装配)—运维—服务为组群逻辑,分析了对接智能制造背景下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专业化、信息化创新链,对接装备设计—制造—维护—服务岗位群,组建以工业机械自动化装调专业为核心,以数字化设计与制作、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类专业群,确立了懂设计+精制造+能维护+会服务装备制造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
(二)构建“四融+五共”的产教融合专业群运行机制
学院依托常州市技工教育集团和常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汇聚政府部门的资源,以及中车集团、新誉集团等省内龙头企业的资源,共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双责”的“四融+五共”产教融合专业群运行机制,即生产和教学融合,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岗位训练、课程教学、技能竞赛和技能考证融合,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融合以及方案共商、人才共育、基地共建、课程共建、成果共享。
根据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将学制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校企主体责任不同,第一阶段以学校为主、企业协助,参与形式为理论教学、工学一体技能训练、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第二阶段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参与形式为共建产业学院与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建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第三阶段以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参与形式为企业师傅参与教学,完成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共同开发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专业复合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创业创新入门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创业创新进阶课程;专业复合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职业能力课程、顶岗实习课程。
(三)构建“双向融合—三层递进—四化驱动—五环引领”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面向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设计、智能加工、智慧装调、专业运维和信息服务五大链环,遵循产业链、专业链和人才链有效衔接的原则,构建“双向融合—三层递进—四化驱动—五环引领”的“2345”人才培养模式。“双向融合”中第一方向融合是指跨界融合,即现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跨界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强大引擎,贯穿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深刻影响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业态,促使技能人才培养由单一技能向复合技能转变。第二方向融合是指“岗课赛证”融合,即课程与装备制造领域技能竞赛的融合、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三层递进”,即对接技能人才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复合能力培育的三个阶段,设置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拓展的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四化驱动”为专业群具体课程和教学内容确定的具体策略,即教学任务项目化、课程设置柔性化、专业学习特色化、平台课程定制化。“五环引领”,即聚焦装备制造全生命周期设计—制造(加工—检测—装配)—维护—服务,划分各专业学生培养的核心能力,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四)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开放动态的课程体系
要实现精准培养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核心岗位能力,专业群课程体系要做到两个统筹,第一个统筹是课程体系既要对接装备产业链的技术技能需求,又要关注群内专业能力的迁移和拓展;第二个统筹是课程体系既要满足群内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又要关注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学院按照“大平台+活模块”的思路对装备制造类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和组合,确立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采用平台课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思路进行构建,分为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中层采用“模块”课程,按照“宽基础、活模块”思路进行构建,中层分流课程是专业群内某一专业围绕某一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领域而开发的专业基础和工学一体化课程,一个专业对应若干个模块课程;高层采用“模块”课程,按照“促就业、拓发展”思路进行构建,设置面向真实工程项目的课程,包括横向的专业领域拓宽课程、纵向的能力递增深化课程以及个性化需求的特色课程。
(五)建立“三层次、五中心、一联盟”专业群实训基地
专业群教学基地建设在功能上要考虑教学性和生产性的复合特点,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和一定数量的实训岗位;在技能上,要考虑多学科知识和多技能的复合,承载复合型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
学院从对接“四融+五共”专业群运行机制和底层共享、中层分流、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出发,构建了基础工作站、专业工业站、综合工作站三个层次,满足专业群相关领域所涉及的各个专项以及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基础工作站强调“共享”,以增加专业认知、培养专业兴趣、训练基础技能为主,为后续专业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专业工作站的显著特征是专业“分流”,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综合工作站的显著特征强调综合应用,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或校内生产性基地进行专业学习,深度融合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方法创新的能力。
(六)专兼并举、外引内培建立教学创新团队
学院通过设立一体化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师徒“传帮带”开展“五个一”教学基本功专题培训、国际合作跟班研学、暑期教师专项训练、暑期企业实践,培养专业群专业带头人;依托常州市公共实训中心,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造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互助协同、双向交流的“双师型”教师协作共同体;聘请高水平行业精英和企业骨干为产业教授,通过互兼互聘、双向培养的方式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库。以“四有”好教师为标准,“校企联动、双向培养”为手段,打造“大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学创新团队。
四、结束语
专业群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一种专业结构形态,是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资源分散、产学研合作不畅、就业质量不高、专业落后产业发展等问题,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校内教学资源共享,凝练专业特色,增强品牌效应,提升专业群服务产业集群的能力,形成专业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周一平.产教融合背景下五年制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22(81).
[2]陈明忠.技工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22(4).
[3]黄世涛.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
[4] 许朝山,顾卫杰,孙华林.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8).
(作者:姜利,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