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立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4-07-20尚建民赵修强

职业 2024年12期

■摘 要:本文以济南市技师学院为例,主要就如何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发挥“政校企行”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共同打造济南新能源汽车应用研发中心进行探讨。该中心以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产品研发深度融合开展工作,是“政校企行”产教融合共同体。其对内进行新能源汽车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精品名品学生培养,对外开展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强化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师资培养,在山东省技工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共同体;四链融合;创新驱动

一、背景和动因

(一)积极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已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

(二)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济南市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济南市集聚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5家以上,关键零部件骨干企业10家以上,形成新能源商用车、乘用车全品类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成为济南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吉利、比亚迪等新能源汽车制造厂纷纷在济南建厂投产,企业发展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据相关业务部门测算,随着吉利、比亚迪在济南布局扩产,今后几年需要大约2万多名技工;目前济南公交集团已投入5500多辆新能源公交车线路运营,面临车辆维修技师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技能转型困难的问题,急需新能源汽车专业化技能培训。

二、创立济南新能源汽车应用研发中心

(一)明确定位与功能

济南新能源汽车应用研发中心是学校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发挥“政校企行”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共同打造的“共赢、多赢”平台。研发中心以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产品研发深度融合开展工作,是“政校企行”产教融合共同体。对内进行新能源汽车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精品名品学生培养,对外进行产品研发、推广应用、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以研发中心为载体,强化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师资培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引擎,增强助力企业成长、服务地区发展能力,在山东省技工院校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打造“1+2+1”模式共同体

学校在政府指导下,联合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济南市新能源汽车主机厂、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企业等在校内共同成立济南新能源汽车应用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形成“1+2+1”模式产教融合共同体。

“1”,即政府。政府发挥战略引领、政策支持、行政推动作用。研发中心最大化地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聚集,争取政府政策支持,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2”,即学校和企业。校企双主体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融、人才共育。发挥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负责整合各类资源,提供研发场地及办公场所,制定研发计划和教学方案等,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学生,并为企业提供新入职员工和转岗员工培训服务。企业为研发中心提供相关技术资料、设备和技术支持,发挥科研优势,配合研发团队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和新能源汽车教学及检测设备的研发,同时进行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

“1”,即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发挥学术咨询、研发评价、合作纽带作用。协调联系相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搭建校企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为研发中心提供产业政策咨询、行业信息和行业资源。

“1+2+1”模式产教融合共同体将成为由学校联合科研院所、其他高校、新能源汽车产业众多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组建的产教融合开放性创新型组织。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产品研发“引智”科研院所和其他高校;围绕专业建设、服务地区发展吸纳更多企业,利用行业协会的专家和企业资源搭建互联互通桥梁、打造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使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发挥作用越来越大。

(三)坚持“四高”,建好研发中心

1.高标准推进专业建设

校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深度合作,将课程体系建设对标生产岗位,强化技能的应用,促进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和课程标准与岗位实际更加紧密结合。

2.高水平组建科研团队

研发中心引进企业骨干、技能大师、高校博士等组建专家团队,同时吸纳学校优秀教师和学生。聘请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秘书长谭秀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山东大学李国祥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理工大学高松教授,吉利汽车经理相国桥,齐鲁首席技师赵林,济南丰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等组成专家团队,吸纳20名专业教师和30名优秀学生参与研发工作。

3.高效能打造功能平台

学校与行业协会、企业共建共享5个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各功能平台,学校提供场地和部分设施设备,行业协会、企业提供标准、技术、项目资源等。学校与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合作共建汽车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考试基地;与深圳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元征培训学院;与山东美宜佳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博士工作室;与万物工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汽车控制器开发测试工作室;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共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试验工作室。

4.高质量提供硬件保障

以“三个对接”为原则,即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贴近生产实际,投入并建设了新能源汽车应用研发中心实训室,打造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四)构建“1+5+N”培养机制,运行研发中心

“1+5+N”即1个研发中心,5个功能平台,N个项目社团。在研发中心统筹规划下学校建成5个功能平台,平台内成立以项目为单元的多个专业社团,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过程中,开展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

1.聚焦载体运作,打造一个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

一是行业协会进驻学校。引进济南市机动车维修与检测行业协会驻校办公,借助行业协会连接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发挥桥梁纽带和咨询作用,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资源、校企合作信息与学校的高质量就业、短期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技能大赛快速融合。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站在行业发展前沿,依托行业为企业服务,依托企业建设专业。二是让企业扎根学校。学生变工人,课堂变车间。例如,与万物工开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企业带实际生产项目入校,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工作岗位及流程引入学校,企业工程师驻校并提供相关设备,对部分教师和优秀学生进行技术培训,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主机厂软件测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实际工作的典型任务为目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双主体教学,使学生熟悉用人单位企业文化,熟悉业务流程,提升职业素养。三是攻关科研项目。针对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企业存在专用检测设备短缺的问题,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调试检测设备、电机及控制器检测与维修设备、电动空调压缩机检测与维修设备等关键零部件的检测设备研发及推广应用,如师生通过参与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试验工作室具体工作,进行横向课题及专利技术的研究和申报,力争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即“三电”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四是开展对外服务。2024年学校承办了山东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济南市选拔赛汽车技术、汽车维修、车身修理、汽车喷漆4个赛项,济南市2023年职业技能竞赛汽车机械维修工赛项、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汽车喷漆赛项。学校与汽车检测厂家合作,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为很多企业新入职员工和转岗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

2.围绕功能定位,建设5个集培训、研发、推广于一体的功能平台

一是建设技能等级认定培训考试基地。依托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第三方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开展新能源汽车维修工、低压电工等相关工种的技能等级认定培训和考核。二是建设元征培训学院。推行元征培训学院教学平台,整合梳理新能源汽车诊断工作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和标准,结合该平台产品技术,建立新能源汽车诊断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建设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工作室。秉持“学以致用”的理念,围绕新能源汽车生产、检验、售后市场服务全过程、全周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四是建设万物工开汽车控制器开发测试工作室。承接中国重汽商用车控制器在环测试任务,为主机厂硬件功能和软件程序提供专业测试报告。五是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试验工作室。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传感器的测试与标定,智能网联汽车虚拟仿真试验、道路试验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

3.延伸服务场景,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组建多个项目社团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技能培养规律,依托研发中心,学校成立多个以项目为载体的专业社团,社团内部采用校企双导师与学员结对(“2+1”)的形式,实施团队教学。目前,学校成立了动力电池检测社团、新能源汽车诊断社团、汽车控制器测试社团、智能网联汽车社团、新能源汽车设计社团等多个社团,参与师生近百人。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法和跟岗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知、求知的强烈愿望。

三、取得成效

(一)多方合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高地

1.专业建设特色先行

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深度合作,学校专业建设成果丰硕,专业实力不断增强,在技工教育领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成为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院校,建设专业包括汽车钣金与涂装在内的多个专业。相关媒体对学校“四链融合”打造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的经验做法,进行报道推广,获得领导批示认可。

2.师资力量明显加强

一是教师教学能力有提高。教师通过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培训、研发,更加了解青年学生成长规律和差异化特性,注重因材施教;通过与企业共同研究专业发展、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模式研究等,教师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二是专业技能水平有提升。通过参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企业技术革新等方式,把握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掌握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三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鼓励教师参与研发中心工作,探究其运行模式及实践应用。2023年,学校立项“技工院校汽车专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基于校内研究中心的运行”“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

3.教学质量有提高

一是丰富了课程资源。根据社会对新能源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企业从业人员技术转型的需求,针对电动汽车维护保养、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检测与维修和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机的检测与维修3门课程进行开发、优化、整合,使其更加贴合技能人才培养实际。二是推行“基于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广泛采用项目引导教学法,通过“做中学、学中教、教中做”合一的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熟练运用。三是创新“职业岗位靶向式多方向分层次”的培养方式。

(二)产教融合,服务技能人才成长发展

1.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一方面,通过创立研发中心,引入新能源汽车生产、维修等前沿知识,积累了实践经验,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需求。另一方面,引入企业生产项目,开展“项目制”教学,把学生技能提升融入企业生产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技能人才,从而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激励学生技能成才

利用学生年龄优势,挖掘学生潜力,对标世界技能大赛和行业领先标准,强化技能训练,在“成品”的基础上,打造“精品”“名品”。一批批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奖项,生动诠释了技能成就精彩人生,带动更多学生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3.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为适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途径选择,学校帮助他们学习实际技能,实现个人发展。二是为学生搭建了与优质企业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实现学生优质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学校为企业员工技术转型升级提供教育培训资源,如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近年来为中国重汽、润华汽车等汽车生产和售后服务龙头企业培训300余人。

(三)创新驱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1.研发成果推广使用

新能源汽车应用技术研发专家团队自主开发的锂电池检测维护多功能综合仪和电动空调压缩机综合检测平台,已在济南公交公司等多家汽车服务企业推广使用;联合济南市机动车维修与检测行业协会编写了《山东省机动车维修工时定额》,让企业经营有依据。

2.搭建前沿技术交流平台

承办一届“全国智能网联汽车新型专业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全国唯一一所由技师学院承办的全国高研班)、两届“山东省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应用高级研修班”,搭建交流平台,汇聚全国权威专家解读行业发展政策、研讨关键技术,帮助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技能领军人才共计180余人,赋能汽车产业发展。

3.服务乡村振兴

发挥研发中心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联系学校外派的基层党建工作队队员刘天琦老师,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为保证春耕和夏收,研发中心分别组织开展“服务三农践初心,实干担当履使命”和“深学细悟,笃行实干”实践活动,帮助村民维修农机,将学校专业技术资源应用于乡村建设,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

4.输送高技能人才

今年学校汽车工程学院累计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近千名,服务企业一线生产,得到了企业肯定、深受家长赞誉,多名学生被评为“优秀实习生”,赢得了社会、企业及学生家长的广泛好评,为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打造了示范和样板,为区域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撑。

四、结束语

济南市技师学院围绕汽车产业链打造技能人才链,以研发中心为载体,为新能源汽车应用开展技术革新、技能攻关、技艺传授提供平台和保障,推动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构建可推广、可复制的技工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机制,发挥区域示范引领效应,以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驱动片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形成立足济南、服务山东、辐射全国的良好发展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技工教育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1]崔发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基本功能、制度设计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28).

[2]白逸仙,王华,王珺.我国产教融合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10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9).

[3]刘志迎,沈磊,冷宗阳.企业协同创新实证研究:竞争者协同创新的影响[J].科研管理,2020(5).

(作者:尚建民,山东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讲师;赵修强,济南市技师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