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4-07-20张文华

职业 2024年12期

■摘 要:本文对工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从优化机制整合资源,推进产教融合实体化;互为基地双边教育,落实主体育人制度化;更新理念优化师资,推动资源开发标准化;数字赋能智慧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生态化;行业履职人才评价,推动持续改进科学化;学生持续全面发展,夯实职业生涯多元化六方面推进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策,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职业能力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校本探索与生态重构”(课题编号:D/2021/03/18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最有效率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这种基于工作和生活实践的体验对学习者的刺激最强烈,它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做出自我调整,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就是在体验性学习理论支持下开展“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教与学活动。从培养的主体来讲是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培养,从培养的形式来讲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地交替开展技术技能学习,从培养的本质来讲就是就业导向、以人为本遵循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学习,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为深入探索“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借鉴国内外“双元制”“学徒制”等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为社会主义经济建sbRTjwsx4JQzWV2UY8SzRoyYGy0AlDbdtLsK1P8jxB8=设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 2009 年起分批次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有191所高水平技工院校成为试点院校、在校生规模比重较大的31个骨干专业成为试点专业。十多年的试点工作为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全面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工学一体化工作走向了系统化、规范化之路。在工学一体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深入分析其原因,突出针对性建议,对于促进技工院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技工院校开展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是出台了标准规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先后出台了《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导手册(2023)》《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标准(试行)》等文件,建立了工学一体化课改资源库和互动教学平台等。

二是开展了多层次试点。遴选了两批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参与试点工作的院校都围绕试点专业结合地区经济、院校发展实际拓展试点专业,构建了部级、省级、市级、校级或部级、市级、校级多层结构,未列入部级试点的高水平技工院校也积极开展校级试点改革。

三是围绕工学一体化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场地和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深入推进。发布了69个课程改革专业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了从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六步教学法组织教学,建设了设有示教区、咨询区、学习区、讨论区、查询区、物料区等区域的工学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开发了活页式教材和一体化课程改革相配套通用能力课程,构建了部级、省级、市级一体化师资专项培训机制,开展了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等,一批一体化教学骨干脱颖而出。

二、技工院校推行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分析

工学一体源自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厂校合作、做学合一”的办学模式,是将工作和学习构建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成化处理的全过程一体化结合框架。其特点如下:一是采用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安排;二是学习内容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任务;三是教学组织将企业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过程;四是能力评价将终结性评价转换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在现实的校本探索中,存在诸多困境。

(一)校企合作没有真融合

部分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产教融合没有真正落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学校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不健全,出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现象。二是企业带动学校发展,学校支持企业发展,产与教的关系双方没有理顺,相互需求没有紧密对接,相互职责没有明确落实,校企命运共同体没有构建。鉴于以上两方面原因,工学一体化培养面临挑战。

(二)教学理念尚未转变

传统学科式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广大教学人员思维中根深蒂固,学科式知识技能序列无法转换成职业能力知识技能序列,专业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进学校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较难理解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的知识与技能局限在某一专业中,无法胜任来自企业现场典型工作任务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

(三)产教资源互换有难度

工学一体化培养是以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为出发点,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技能人才,企业指导学校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技能人才,这需要企业、学校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社会等资源共建共享,但由于校企双方未能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自己考虑多,为对方考虑少,资源的共建共享无法实现,产教资源互换困难。

(四)师资能力水平不高

一方面,由于部分学校的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局限,达不到一体化教师标准,无法胜任课程的开发、学习工作站的建设、教学的实施等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没能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无法进入学校进行技能传授。上述两方面原因导致行业科技发展、职业(岗位)标准与课程内容脱节严重,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实施不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利于学生快速适应岗位工作。

三、推行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优化机制整合资源,推进产教融合

1.着力落实校企合作制度

一是以落实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抓手,瞄准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目标,遴选有合作意向、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开展一对一或校企集团化合作,在合作形式、合作内容上开展深度对接,借鉴企业新型学徒制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学生员工共招、学生员工共育、技术难关共克、专业建设共参、课程体系共建、教学资源共开、教学场地共设、师资队伍共组、教学质量共评、实习就业共促等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2.健全完善校企合作工作机制

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统领学校办学管理,围绕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与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章程,全面推动学校制度的“废改立”,建立校企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质量评估委员会等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产业学院、学习工厂、技师工作站、专家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工作室、产学研基地、实训基地等载体,探索构建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效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

3.齐心打造实体化运行平台

聚焦校企共同目标,整合双方资源,技工院校依托主干专业,企业依托拳头产品,集聚双方骨干师资的资源,共同开发产品生产工艺或服务流程的课程化教学资源,将工作过程变现为学习资源,共同为行业培养技能人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委托本地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行业协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展技能等级认定,并积极主动将校企合作平台打造成为面向行业服务的技能人才人力资源共享中心。

(二)互为基地双边教育,落实主体育人制度化

1.建立校内外两个教学场地,开展两地育人

工学一体化培养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安排学生工学交替学习环节,将认识实习和岗位实习纳入培养方案设计,建立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场地,企业要主动接纳学生下企业实习,为学生提供符合要求的实习岗位和指导师傅,通过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适应企业生产工作、企业管理制度和吸收企业文化等。

2.实施两类工学一体化课程教学,落实共同育人

技工院校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引入课程并将其转换为学习任务,企业的能工巧匠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工学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在企业设立技能(师)工作站,学校骨干教师配合企业技能大师采用企业新型学徒制师傅带徒弟模式,围绕企业生产任务开展微任务研学研修,将学校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吸收,积累工作经验。

(三)更新理念优化师资,推动资源开发标准化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科学的教育实践的先导,也是建设结构化师资团队和开发工学一体化课程资源的先导。必须认识到推进工学一体化是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就业的需要,也是我国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技工院校提升技能人才素质和优化培养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必须认识到推进工学一体化是技工院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技工院校要适应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变革,要围绕科技快速迭代发展引起的职业岗位消失、整合和新生,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重构,以及智能化、碳中和、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等科技进步从识变、应变和求变三个角度增强技工教育的适应性。

1.建立系统化教学团队培养机制

从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角度出发,以教学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教师创新工作室等骨干为核心构建专家团队,组建一支年龄、职称、学历、技能、学科、企业等梯队结构合理、合作精神良好和有着共同事业追求的教学创新团队。以一体化教师认定标准为准绳,建立教师轮训、专项培训、企业实践、项目研发、挂职互访等培训锻炼机制,同时建立教师职业能力大赛训练梯队,遴选年轻教师开展教学大赛集训,通过多个抓手帮助教师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提高一体化课程教学组织能力和一体化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2.加快工学一体化课程资源开发

从学校主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入手,以专业群建设为理念,校企联合开展工学一体化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实践专家访谈、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学一体化课程转化四个阶段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活页式教材。同时加大形式多样、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满足学生线上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数字赋能智慧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生态化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工学一体化课堂教学需要数字技术实现智慧教育,也需要用生态理念涵养多重要素交汇共融,实现课堂教学高效且精彩。

1.加快智慧教育理念更新

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工智能、VR技术、云计算等已经渗透经济生活各个领域。数字技能的掌握应用成为“互联网+教育”基本支撑,教师首先要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如何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教育深度融合。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技术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新教育理念落实的动力与支撑,广大教师要思考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和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2.加快数字技术与智慧课堂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广大教师掌握基本实用数字技能、通用数字技能和高阶技能作为打造智慧课堂的基础,同时有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实现学生与资源、教师与资源、学生与教师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从教学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管理设计四个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与工学一体化教学相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五)行业履职人才评价,推动改进工作

行业协会在技能人才培养及推进工学一体化过程中发挥着枢纽作用。行业一边掌握产业、企业相关信息,熟知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另一边联系政府和学校,能够及时反馈企业的诉求。同时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依据本区域产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本地行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实施评价认定,并推动持续改进,达到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和精准化。

1.组建行业主体评价小组

坚持行业为主体的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组建由行业专家、能工巧匠为主体,学校骨干教师为辅的评价小组,对工学一体化培养中校内外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校外岗位实习等进行全程评价、监督和抽查,实施企业、学校、学生和家长满意度测评分析,对各方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改进。

2.实施过程主体评价方式

在“三全育人”机制下开展工学一体化培养工作,实施行业主体组织的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第三方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的要点是锁定一体化课程教学的时间、进度和内容,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不定期开展抽查,抽查内容包括教学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评教评学、阶段测试等,同时有效利用课程教考分离和技能等级认定指挥棒开展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评价单个技能,而终结性评价应该是评价综合技能,重点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综合能力进行评价检测,评价的载体优先考虑企业工作现场典型工作任务,突出评价学生是否满足企业岗位工作需求。

(六)学生持续全面发展,夯实职业生涯多元化基础

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不仅是学生未来生存所需要的,更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工院校育人目标方面不能片面强调技能作为“劳动力”培养。从人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追求不同类型内在需要时,要有多种能力来支撑,这些能力就是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内在驱动力。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工智能、数字技能等知识技能迭代加快,企业就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要适应新时期职业岗位需求就要更新技能人才培养理念,从传统能力本位转变为综合能力本位,培养目标从适应就业岗位需要转变为参与技术创新需要,突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培养三维立体综合职业能力,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

1.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型

以企业岗位所需综合职业能力包含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核心,构建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模型。并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落实到工学一体化培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特别是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实践、质量评价和制度建设等重要环节。

2.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以课程思政为主线,围绕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育人目的,开展职业素养培养,加强通用职业能力的培育。以持续发展能力模型为指导,围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重点从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方面入手,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对接型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景容.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

[3]顾宏亮.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课程过程化评价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6).

(作者:张文华,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