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4-07-20乔茹
■摘 要:为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中小微企业的岗位进行整合,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所蕴含的职业能力,构建了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通识知识、职业能力、个性发展“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提出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学校—学生—企业”全人员、“入学—实习—毕业”全过程的闭环课程评价机制,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通;五年制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课 题:本文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扬州分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课题编号:B/2022/11/05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中提出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是推动校企合作纵深发展、强化“双师型”教师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力抓手。
一、目前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现状
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岗位性、完整性和创新性,课程内容要结合企业岗位,要整合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突出企业的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理论知识的传授要适时融入实践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一)课程体系中岗位性体现不明显
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所谓复合型,是指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外,还要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终身的学习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应是跨界的,跨越学校和企业,课程来源于企业而高于企业。然而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岗位性体现不足。多数按照专业不同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课程内容落后于岗位所需,学生进入企业后还需要重新学习企业岗位相关知识,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完整性不够
专业课程,应是由一个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顺序组合而成。公共基础课程,应服务于就业岗位,体现和岗位相关的综合素质类知识。而现有课程多是由侧重于理论的高校课程体系演变而来,其逻辑关系是知识点的串联,不能体现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性。
(三)专业课程的创新性不足
现有的多数专业课程基于学科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方式过于陈旧,不能与先进制造业的新模式、新业态接轨。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其对接的工作岗位已经由传统设备的安装调试转变为智能控制系统的集成、应用与维护维修,专业课程要紧跟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来设置。
二、“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专业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一)“岗课”融通,体现岗位需求及课程的完整性
在充分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重构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逻辑体系。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融入企业岗位需求、企业文化,课程的评价标准要融入岗位评价、企业管理制度。校企互用资源,通过组建校企开发团队等,拉近企业与学校的距离,有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深化了校企合作。
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关注点,重点是引岗入课,将大中小微企业电气岗位相关的要求进行整合,把企业的核心岗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凝练出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而挖掘电气专业的职业能力,以此开发相应的课程及课程内容,更新课程结构体系。
(二)“课赛证”融通,体现课程创新性
1.更新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根据技能大赛要求及证书考核要求,将技能大赛和证书的考核内容分类融入课程。根据内容难易,一部分融入教学内容,另一部分作为课后拓展内容。将课程的评价标准融入技能大赛考核标准、证书的考核标准,更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取得的证书和技能大赛的成绩来检验课程教学的成效。
按照工作岗位职责及其蕴含的职业能力来完善课程体系,按照“必须、够用、适度”的原则选取理论知识。在重构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在知识、技能和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深入挖掘每个模块涉及的企业岗位所需要的安全、环保、卫生、标准、社会责任、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内容。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内容,按照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步走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
2.创新教学形式,关注学生发展
关注学生情感,打造有温度的轻松课堂。课堂教学形式要创新,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发主动地学习,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照顾学生的情绪,给予学生正向的情绪思维的引导。应将课堂设计得灵活、生动,要让学生在轻松惬意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知识,而不是在沉默的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在专业技能传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关注学生身心变化,打造与时俱进的多样化课堂。学生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认知是随着身心的发展、知识的储备在发展变化的,教师的教学形式也应该在面对不同的学习群体时进行分学段、分层次且有针对性的改变。一至三年级的教学方式与四年级和五年级教学方式应有明显不同,这样才利于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提升。可以在第一课堂基础上,开辟多种形式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丰富课堂形式。例如,在四年级,可以请企业工程师到校授课,直接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及时传授给学生。
(三)“岗课赛证”融通,注重通识知识、职业能力、个性发展
“岗课赛证”融通是深化产教融合、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有效手段,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主线,分为通识知识、职业能力、个性发展三大模块,通识知识模块课程分为文化素质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职业能力模块课程分为专业核心理论、专业核心实训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个性发展模块课程包括校企合作特色课程、入学专业认知实习、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等。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岗课赛证”融通,每个模块均新增多门贴合学生职业需求的课程,对原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内容更新。
课程体系满足企业需求以及技能大赛和证书的要求,可实现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互衔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必修与选修的兼容并蓄。要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课程评价应聚焦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建立“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学校—学生—企业”全人员、“入学—实习—毕业”全过程的闭环课程评价机制,将学生的评价时间拉长,范围拓宽,促进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全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结束语
在充分调研多家中小微企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岗位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对不同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整合,将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融入课程,结合“赛证”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构建了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通识知识、职业能力、个性发展“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岗课赛证”互融互通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工程化、项目化,教学形式创新化,课程评价闭环化,使得人才培养满足企业需求,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亚盛,张传勇,于春晓.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系统设计与开发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3.
(作者:乔茹,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