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探索

2024-07-20王永春

职业 2024年12期

■摘 要:技工教育是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教育,是企业与学校共建、共育、共管、共担、共享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因此,采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是落实好教育提质、企业赋能的主要抓手,是学校课程体系深挖掘、重优化、强落实的助力器,是构建好校企合作学业评价体系的风向标。本文主要以青岛地区汽车行业现状为背景,以青岛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困境为突破口,探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新模式。

■关键词: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产教融合;工学结合

一、探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紧迫性

党的二十大以来,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产业结构的科学性、全局性,着力推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是落实“优化职业教育定位”的关键,是挖掘职业教育服务潜能的标尺,是区域性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由此可见,采用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职业教育特征是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所教、所练专业知识对接企业发展现状并激活创新潜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目前的职业教育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知识体系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企业对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大

在科技创新驱动下,现代化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形成,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对技能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加大,由此可见,企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关注行业发展规模、掌握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人才,目前的校企合作,企业的参与度和后期的持续性都有不同程度的“缩水”,提高企业认知是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基础。

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架构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具有特定性,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持续的方向性,汽车维修专业是综合性突出的学科,以传统的《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机械制图》《汽车电工电子》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汽车发动机简单故障与维修、汽车底盘简单故障与维修、汽车电器简单故障与检修等为延伸,课程体系科目多、内容广、衔接难,要发挥好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作用的首要任务是课程体系建设,笔者以青岛市技师学院汽车专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三并联四串联”课程体系构建。

(一)“三并联”

笔者所在团队组织企业、行业调研,明确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有三个大方向:销售、理赔、维修,针对不同的任务方向,优化课程内容,构建三大并联课程体系,销售方向中营销基础与实务、汽车顾问、汽车性能评价与选购、汽车商务与职业素养为核心课程;理赔方向中二手车评估与交易、汽车信贷与保险、事故车查勘与定损、汽车使用与维护为核心课程;维修方向中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综合故障检测与维修为核心课程,由此可见并联的主体是以就业为导向。

(二)“四串联”

以并联为主线,以企业规范流程为标准,由企业专家、课题骨干教师、行业专家组成课程体系改革组,以全国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为纲,融合地方汽车行业人才能力要求,准确定位,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开设结构化课程、做好活动策划及开发教学工作页,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模块、拓展任务支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故障现象导入课程,将模块涉及的机械制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材料、汽车电工电子等课程串联起来,降低教材难度,删除理论上偏难偏深且远离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内容,选材的重点与直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结合起来,用通俗易懂且“少而精”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对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思考

针对技工教育面临的挑战,分析技工教育与企业创新的痛点,践行技工教育与企业服务着陆点,系统分析、科学规范、统筹兼顾。

(一)稳抓职业教育的技能与素养属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探索借助高质量的稳定就业,提升现代化企业产业链结构、优化供应链梯度、创新价值链赋能,弘扬劳模精神,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向往职业教育,建立专业系统的人才储备库,落实职业化发展路径,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创新驱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二)通过宏观政策引导,形成企业技术把控,教育人才提质的闭环

创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需要政府的宏观规划,积极推动地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石,同时企业技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标,谋划好、筹措好产业结构,才能建立教什么、怎么教的知识架构体系,职业教育才能够聚焦产业结构,突出产业重点、核心点,积极优化职业教育知识体系,搭建好职业教育平台,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效,突出政策方针的引导性,明确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三)搭建好产与教、工与学衔接平台,积极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

体现好工与学的关系,需要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借助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性、引领性作用,学校也要认真思考专业发展的优势、传承,通过课堂的生产化、教师的师傅化、评价的岗位化,不断完善产与教、工与学的融合路径,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同时降低企业培养成本,激发企业活力,优化地方产业结构,推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

(四)拓宽校企合作新途径,实现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新突破

创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研究的深度与维度,近年来,学校招聘教师岗位主要来源是研究生,他们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思路清晰,唯一的短板就是缺乏企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教师真正体验生产工艺、检查步骤、技术换代,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体化教学规范要求、延伸知识体系。组建课改教学团队,制定职业成长规划。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采用借助企业专家帮扶的形式,组织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践,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优化故障分析策略,提炼工作规范,为教学改革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设计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检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需要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如果评价体系不完整、不规范,评价的结果就没有指导性,因此设计完整的评价体系需要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团队共同制定,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系统映射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同时针对不同问题,采用差异化引导,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认知规律,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搭建好校企评定互认平台,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依据评价结果,让企业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人才,落实好相关待遇,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四、结束语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创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创新育人理念,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规范场地布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促进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行业竞争力,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指导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槐福乐,常熙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与实践路径[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38).

[2]王莹莹,甘黎黎,黄雅婷.供需匹配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0(13).

[3]钱啸寅.以三大转变引领高职院校创新发展[J].职教论坛,2020(21).

(作者:王永春,青岛市技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