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自信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容建构与路径研究

2024-07-20张雯迪

职业 2024年12期

■摘 要:善用“大思政课”,锚定中高职一体化打造“课程联动”;巧施“实践育人”,创新“以校为基—校地协同—云端互动”育人模式,通过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校园与社会“双课堂”的融汇、线上与线下“双平台”的并举,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百年党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自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自信,不断提升思政素养与人文素养,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践行历史自觉。

■关键词:历史自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教育教学

■课 题: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研究”(课题编号:CIDB22227)、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课题“历史自信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容建构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311)的研究成果。

一、历史自信融入“大思政课”的内容建构

(一)融入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脉、互为依托,对中华儿女千百年间积淀而成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精神品格、思维方式都有着深远影响,彰显自强不息、经世致用、爱国担当、以民为本的民族精神和贯通历史长河的凝聚力、创造力。我们引导学生理解“与祖国同行、与历史同向、与人民同在”的意义,自觉承担历史方位与时代坐标下的使命责任,主动传承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底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天行有常”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承认社会发展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趋向,处变而不惊。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方位和家国情境下锻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脉史诗,以中国式现代化文史形态展现真正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

(二)融入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正是基于尊重历史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的这一历史战略主动,因时而动,因势而为,中国共产党才得以扛起民族复兴的大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具有共同精神内涵的一系列精神的合集,是在百年间的真实奋斗事迹中孕育而出,又将在之后的建设发展中不断创造。我们要在学习中增强认同,增进理解,增加行动,致敬革命烈士,致敬民族英雄,致敬先进模范,致敬每一个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奋斗者。通过将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历史自信教育,培养和激发新时代青年对于党和国家的认同,进而在思想和行动上主动靠近,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历史自信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表达,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融入历史自信教育,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内核,秉持历史在劳动实践中发展前进的这一趋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为中国式现代化。想要融入全球化大潮而不失本我必须保持自信与坚毅,深耕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重史传统是我们坚定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我们要正本清源,加强历史自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辨别力与定力。

历史自信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只是对过往经历的尊重和反思,更是对未来建构思路与方法的自信,是对全历史时段、全劳动实践的自信,包含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思考,历史唯有与现实建立联系才能彰显其价值。我们要积极践行使命担当,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敢于并善于自我革命,把握机遇奋进向前。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是摆脱了“西方式现代化”标尺后建立独立话语体系与评价标准、在国际视野下彰显本土特色的新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取得的伟大成果。历史自信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命题的重要抓手,加强历史自信学习具有激发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的现实意义。

二、历史自信融入“大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一)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联动”

依托课程推动历史自信融入“大思政课”,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横向贯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公共基础课,坚持“知信行一体”,纵向融通锚定中高职一体化、开发第二课堂、拓宽“三全育人”教育阵地,更好发挥育人功效,实现“大思政课”的外延式开发与内涵式建构。中职阶段依托以历史课程为代表的公共基础课进行历史自信教育,通过对比古今中外历史,在把握史实的基础上思考事件发生背后的因果联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理解和把握事物间的内在逻辑,在时代发展中增强家国一体的民族认同意识,体会中国在世界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新时代”的时空维度,实现知识本我化与正迁移。高职阶段依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开展历史自信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历史认同,把握不同时期的发展主题,进而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历来的重史传统,总结经验,在学习中汲取智慧与经验,收获动力与信心,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行动自觉。

(二)“以校为基—校地协同—云端互动”实践育人模式

秉持“实践育人”理念,根据属地资源、学校特色、专业背景、学生特点开展历史自信实践课堂教学,通过创新课程实践教学、组织社团竞赛活动、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推广数字化资源等,给予学生“全时段”“全景式”“沉浸式”“参与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脉动,在“四史学习”中培养唯物主义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也是对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工学结合”的回应。“以校为基”即围绕“历史自信”的教育主题积极开展校园实践育人活动,如唱红歌、诵经典、读原著、演戏剧等,开展多样的理论学习与成果转化活动。“校地协同”即深入挖掘校内外育人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如开展历史人文主题研学、红色教育基地参访、老党员讲座等,同时培养学生志愿讲解员,从学习者变为宣传者,这种自动、自觉、自发正是历史自信教育的体现。云端互动即运用网络课堂优化数字素养,通过数字博物馆、云端纪念馆、文史纪录片、智慧教室、校园广播、学习平台等交互形式,开发校本数字化资源与微课视频,打造可视化、沉浸式、共享性学习模式。

三、结束语

历史自信既是对历史规律、时代方位的把握,也是对历史经验、未来规划的遵循,是精神层面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认同与自豪。学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应把握“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砥砺家国情怀,厚植文化底蕴,锚定人生航标,坚定理想信念。历史自信教育是我们在新时代锚定方向、勇毅前行的关键,也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抵制虚无主义、坚定立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暾,郭明飞.历史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J].学习与实践,2023(5).

[2]钟敏丰.网络历史虚无主义下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冲击与重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14).

[3]张雯迪.职业院校综合实践课程建构与实施: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一带一路”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职业,2022(21).

[4]张雯迪.中高职一体化历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空中美语,2022(2).

(作者:张雯迪,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