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发展路径探析
2024-07-19张思涵
【摘 要】融媒体时代下,深度报道面对竞争程度激增的媒体传播环境,唯有坚持“以深取胜”。本文分析了深度报道现状及存在问题,如调查不充分,观点浅层,看法片面,内容同质化,浅阅读冲击等,并提出深度报道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深度报道;创新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与获取不再受时空因素的限制,呈现出碎片化、零散化的浅阅读趋势,对深度报道的传播效能产生了一些冲击,也对传统媒体构建强有力的话语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报道不仅是对事实长篇幅的再现阐释,更是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新闻事件,为受众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满足受众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揭示真相与事实,提供有深度、有价值、有思考的新闻报道。
一、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融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分散受众的注意力,同质化、模式化报道导致内容质量下降,为吸引受众关注,部分媒体取悦、迎合受众,却忽视了受众的真正需要,这对深度报道造成一定冲击。目前,深度报道受客观因素影响,往往存在调查不充分,观点浅层,看法片面,内容同质化,浅阅读冲击等问题。
(一)调查不充分,缺乏深度探究
在融媒体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会背景下,部分媒体急于抢时效、追热点,往往依赖片面信息或二手资料,在没有进行充分调查和获取事实证据的情况下,忽视新闻事实的关键细节和复杂关联就进行编写发布,导致部分报道只是简单陈述事实,缺乏深度分析和解读。部分媒体甚至将一些片面观点作为新闻事实报道发布,造成新闻失实,使新闻报道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可信性,削弱媒体机构影响力、权威性、话语权。
(二)观点浅层,缺乏时代视角
深度报道不仅需要深入探析新闻事件的真相,更要注重揭示新闻事件所关联的时代背景及纵深视角,对丰富的背景材料的使用、分析和解读是实现报道深度的重要环节。部分媒体进行深度TlalqrgmUroDLl6uKuPoIg==报道时,过度关注新闻事件中的热点内容,未能对事件进行纵深分析,缺乏对事件相关背景和发展历史的串联,缺少对事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阐述,从而影响受众对事件或话题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三)看法片面,缺乏客观判断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会受到自身兴趣、价值观念、职业判断和专业知识水平等影响,使报道中存在主观色彩或片面看法,从而影响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认知和判断,甚至导致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受到不良影响。
(四)存在同质化现象,缺乏独特见解
深度报道应关注自身内容质量及效能下降的核心问题,是深度报道“深”的特点未能充分挖掘,报道选题策划不新颖,追踪热点不及时,见解分析不深刻,使得深度报道内容同质化、写作模式套路化、语言材料化等现象越发突出,深度报道逐渐失去了自身“深”的特性后,在激烈的传播竞争形势下,流量的竞争、话语权的竞争将变得更加困难[1]。
(五)浅阅读冲击,阅读专注度降低
在日益便捷、快速、多元的融媒体时代,人们对于碎片化信息的需求与依赖逐渐加剧,阅读的专注度降低,注意力被分散,受众对于探析新闻事实,揭示新闻真相的长篇幅深度报道逐渐降低关注度与阅读兴趣,探索深度报道发展的新形式、新路径成为其破圈发展的关键。
二、融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发展路径及策略
在当前媒体传播格局下,深度报道要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内容生产上,挖掘角度,深耕创作;在传播形式上,以新方式凸显深度报道的权威、原创、深度等优势;在技术赋能上,融合新媒体技术,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激发用户对深度报道的阅读兴趣;在受众互动上,对于公众关切的热点话题,及时反映最新情况,不断提升深度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一)挖深度,立新意,多视角评析
首先,深度报道注重对于新闻价值的分析挖掘,在报道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深入事件,还原事实;内容为王,创新表达;追踪热点,多视角评析。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深入一线,具有新闻敏锐性和洞察力,能够独立思考,并以最合适的图文或视频等表现方式,传递新闻信息和情感观点,提高报道的专业性、真实性、权威性,满足受众获取新闻事实的需求,有效提高媒体竞争力以及报道的传播效果。
其次,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应坚持内容为王,分析受众新闻需求,选择合适的选题方向,确定报道主题,创新报道角度,深入挖掘新闻热点事件内在价值,提高深度报道的内容质量。对于报道内容要求,采访上体现深入性,思考上体现深刻性,视野上体现宽阔性,背景上体现厚重性[2]。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打造的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始终坚持改进文风、创新话语表达,其在《一周岁了,我们想对你说》一文中说到:“多讲直抵人心的真话,别人才会相信你;多讲前人没有讲过的新话,别人才会关注你;多讲让人一看就懂的白话,别人才会理解你;多讲拥有筋骨力道的短话,别人才会敬佩你。”[3]“浙江宣传”以“始终坚持笔墨当随时代,在与时代肝胆相照中,以一颗文心济时代”的理念初心,以“深度+原创”的内容创作方式提升了新闻的内在价值,同时也以务实有力、独具一格、直击人心的文风特点引发了受众的共鸣与关注。
追踪热点,多视角评析也是深度报道提高内容质量的关键一招。面对社会热点事件,做到敢于采访探究,敢于客观地报道发声,直面焦点、解剖难点,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提升深度报道宣传效果不仅需要真实还原新闻事实,还需要从多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提出观点,旨在为受众提供更为全面、真实、权威的报道内容。“浙江宣传”在这方面做到了敢于触碰热点难点,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多角度分析新闻事实,例如对“小镇做题家”“低级红高级黑”“民营经济污名化”等多个舆情热点,都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与批驳,拨开了舆情“迷雾”,引导了舆论走向,让错误思想原形毕露。
(二)打造系列报道,呈现深度报道的纵深性
系列报道通常以单元模块的报道方式,分析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挖掘其内容价值和社会意义,多以分析解释式、追踪调查式、典型升华式、归纳评论式等形式呈现。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往往有最新、更多、更深的需求,这就需要媒体用好系列报道这一方式,对新闻事件实时跟踪报道,通过分段式或递进式迭代呈现报道内容。例如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播出的《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记者积极践行“四力”要求,沉下去调研采访,与农牧民、皮货收购商等深入交流,围绕内蒙古自治区在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中存在的短板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展开探索。三集全媒体系列报道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三层逻辑,层层递进,深入分析,提出了将牛羊的皮毛“吃干榨尽”,让老百姓收入实现最大化的解决途径,做到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解决群众难点,为推动农牧产业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与思考。系列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增强新闻敏锐性、洞察力,对于新闻事件内部存在的逻辑线索进行合理有序的联系分析,打造全面的系列报道,呈现深度报道的纵深性,创作有思考、有深度、有温度的高质量报道。
(三)做好主题报道,揭示新闻事实的时代意义
重大主题报道主要是指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社会热点所进行的集中且大规模的深度报道[4]。主题报道多以主题主线为策划出发点,将新闻内容与时代脉搏和社会热点相结合,引发读者的共鸣。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由中央宣传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摄制的16集大型电视专题片《领航》在央视热播。这一主题报道专题片,以反映思想引领、理论创新、实践创造为主线,以展现重大成就、重大变革为抓手,坚持政论情怀、故事表达,运用小视角展现大情怀,聚焦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走过的非凡壮阔历程,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彰显的强大真理力量,生动呈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和良好精神风貌[5]。重大主题报道是实现了点与面、深与广有机结合的报道,其深入挖掘社会现象,联系历史背景,揭示新闻事实的时代意义,提高了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拓宽传播方式,丰富报道形态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新闻报道呈现形式多样化、形象化提供可能与契机,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图像视频、页面设计、直播VR、数据可视化等呈现形式,丰富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还原新闻事件,使受众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感。2022年8月重庆山火肆虐,重庆华龙网派出记者持续多日在山火现场蹲点采访,获取大量素材,将其串联制作,发布了一则《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的新媒体专题报道,社会反响热烈,线上浏览量超2000万次,网友留言近1000条。通过视频、文字、语音、全景照片等新媒体动态交互视觉设计,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烈焰中逆行的消防官兵、不分昼夜输送物资的摩托车队、令人震撼的“人”形防火长城等场景,立体鲜活地展现众志成城战山火的英雄壮举,既有效传达了政府科学统筹、积极应对的措施,又有效引导舆论,树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坚定信心,让新闻内容更具沉浸式、现场感,实现了新媒体传播形态与深度报道的深度融合。
(五)融合创新技术,构建融媒体平台
媒体融合时代下,集合资源进行充分运用,构建融媒体平台,打造全渠道、多元化媒体传播矩阵,是深度报道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提升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同时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以期实现全方位、即时、立体化常态互动模式,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网络信息社区等网络化平台与传统媒体的互相交互,最终形成一张多层的立体化互动网络。“北青深一度”微信公众号是《北京青年报》打造的一个专注于深度报道的新媒体账号,其发布内容议题多样,角度全面,分析逻辑清晰,追求“深度+速度”;同时报道往往是以“图片+文字”或者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出现,呈现形式服务于内容表达,全方位提升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得到了受众的广泛阅读与主动传播。“北青深一度”融媒体平台的打造以及内容创作广受好评,成为传统媒体报道寻找出路、扩展传播空间的成功典范,为传统媒体融合创新技术,全面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六)注重互动,引领舆论导2Ef+zX+auXRaXTBqByX2qQ==向
深度报道还需注重报道聚焦中心、强化舆论引导的社会作用,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之前便思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引导舆论的使命所在。媒体及时关注社会热点,回应群众问题需求,立足群众立场和社会视角揭示新闻事件的内涵意义,实现对舆论话语的引导,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自身的竞争力。同时通过互动交流,充分了解受众需求感受,接受受众的评论以及建议,不断拉近传受双方的距离,形成反馈优化机制,增强受众的黏性,促进深度报道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提升媒体的权威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2021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浙江作为全国数字化改革先行省率先展开实践,浙江卫视及时播出了《(数字化改革之道)省市场监管局:“闪电速度”的背后》新闻专题报道。报道直面问题,深入剖析,真实记录数字化“改革尖兵”——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的破题之路,通过改革成果记述推动了改革的进一步纵深发展,有思考、有深度、有温度地呈现了数字化改革先进的浙江经验,获得了高度关注与好评,引发了群众的情感共鸣与交流,凸显了新型主流媒体在重大改革中的舆论引领力与影响力。
(七)提高新闻工作者素质与技能
深度报道内容质量的提升与新闻工作者素质与技能的提高紧密相关。从事深度报道的新闻工作者需要践行“四力”, 提升新闻洞察力,敏锐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实现对事物逻辑关系的整合及对其意义的揭示;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挖掘新闻线索及价值,策划采访、整合信息,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客观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需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媒体采写编发技术和运营能力,提高自身编辑策划、视觉设计和图文视频制作水平,收集和分析数据反馈信息,完善融媒体平台的运营互动,有效提升深度报道的质量与传播效果。
三、结语
融媒体时代下,深度报道要积极适应媒体传播环境的变化,坚持深耕内容创作,创新表达方式;要结合新媒体技术,丰富报道形态,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要注重科技赋能,寻求传统媒体革新优化的新出路,打造立体化、交互式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要发挥深度报道舆论导向的作用,壮大主流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提升媒体权威性、传播力、影响力;要优化壮大新闻工作者队伍,不断探索深度报道持续创新发展路径,提升报道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注释:
[1]黎军,舒海军.媒体融合视域下深度报道的创新路径探究——基于江西日报系列重大主题报道实践[J].传媒论坛,2022(24).
[2]丁柏铨.深度报道:概念辨析及深度探源[J].新闻记者,2014(10).
[3]浙江宣传.一周岁了,我们想对你说[J].新闻采编,2023(03).
[4]王一哲,吴敏苏.CGTN《中国名词》对外传播话语研究[J].教育传媒研究,2020(05).
[5]于吉轩,范可,陈婷,朗媛,李虹萦.从专题片《领航》看国资央企非凡十年[J].国资报告,2022(11).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