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性文化期刊编辑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2024-07-19王茜

新闻世界 2024年7期

【摘 要】出版环境的变化对传统期刊编辑提出了新要求,期刊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期刊编辑就要提升职业能力。在放大原有优势的基础上,一个有全局观、专业度、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的融合型编辑才能成为期刊社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关键词】融合型编辑;出版环境;职业能力

人是出发点,更是落脚点。具体到期刊社来说,编辑是一本刊物的内容加工者、栏目的策划者、内容的把关者,更是传递刊物思想的实践者。编辑能力的高低关乎期刊质量的好坏。

在当今的出版环境下,数字技术手段已经全面渗透进入出版行业,出版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出版的传统生产链条和营销链条发生颠覆性的变革,编辑人员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编辑的角色使命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定位,这是每一个出版企业、每一名编辑工作人员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期刊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期刊编辑就要提升职业能力。

一、新形势下,期刊编辑面临的问题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需求在变化

2020 年,由中央电视台发布的报告《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显示,除去工作和睡觉,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 2.42 小时[2]。这2个多小时,还有家务要处理、孩子要照顾,一切忙完即便还有时间,不少人也只想刷刷手机、看看电视来进行放松、消遣。

剩下有阅读习惯的人群里,书籍、专业性期刊分走了一大部分受众。综合性文化期刊面向大众,内容包括婚恋家庭、人物故事、社会热点、文化生活、经济历史等诸多方面,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同时也较杂、专业性较弱。而网络上,这类内容不能说比比皆是,但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却有很多。

综合性文化期刊也曾风光一时。综合性文化期刊的勃兴和繁荣,是改革开放后期刊界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令人注目的文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综合性文化期刊已经拥有了最广大的读者群,而且稳稳地独占鳌头[3]。但随着阅读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加上综合性文化期刊的内容同质化严重、新媒体发展等因素,传统期刊面临发行量减少、读者减少甚至停刊的情况。在各类影视、文化作品已经高度繁荣的当下,人性心理的探讨已被推向新高度,那种说理、说教和欠缺深度的心灵鸡汤,已被更多读者所放弃。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各种标题党泛滥,以往《知音》成功的法宝,则从“独家配方”变成了可以随处批发的大路货。当内容已经不再是不可替代时,免费的互联网就对付费的期刊形成了降维打击[4]。更何况,现在的网络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娱乐休闲的内容,还有知识性、学习性的内容。从时事新闻到身边小事,从生活技能到知识科普,你想看的,它都有。

(二)稿源质量下降,作者资源不断萎缩

传统办刊中,作者资源对于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有人说,稿源是编辑部生存的基础。但随着期刊影响力下降、低稿费等问题,综合性文化期刊的作者正在流失。不同于专业期刊、学术期刊有相对固定的作者,且这些作者从事的职业和研究与期刊有较高的契合度,综合性文化期刊的作者较杂,流动性大,且大多并非从事这个行业或研究这个领域,黏性更弱。

最近几年,综合性文化期刊的作者有人退圈,也有人选择做自媒体,即便是仍然坚守在期刊写作圈的作者,投入的时间、精力也大不如前,甚至有些作者为了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常常出现一稿多投、改编他人稿件另投的情况。

(三)新媒体发展迅速,内容和形式更受读者青睐

相比单纯的图文信息,新媒体更灵活的排版方式、俏皮的表情包以及音视频的插入,让画面冲击感更强,内容更丰富。而有些期刊还是黑白印刷,整版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即便内容质量尚佳,也在表现形式上落了下风。

另外,相比传统期刊的单向传播模式,新媒体往往是双向模式,互动性强,读者的参与度高。特别是现在的读者,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其中不乏鞭辟入里的评论,甚至有人点击网络上的文章就是为了看大家的评论和留言。当自己的留言被编辑设置为精选留言或被编辑点赞回评时,读者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

(四)观念老化、创新能力不足,传统期刊编辑面临本领恐慌

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下,编辑只具备传统的编辑能力已显不足,要学习新技术、新思想,掌握新的传播规律。这其中就涉及愿不愿和能不能的问题。

首先,转型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且不一定效果显著,有的编辑就想守着一亩三分地,得过且过,缺少学习意识,不愿转型。也有编辑愿意转型,属不得已而为之,但凡遇到困难容易中途放弃。还有的编辑仍沉浸在“无冕之王”的幻觉中,看不上新媒体小编,不屑转型。

其次,转型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一些编辑特别是年轻编辑主动转型的意愿强烈,但苦于没有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转型之路。还有的编辑对于新技术的学习、应用有障碍,不能适应新岗位或新工作。

二、传统期刊编辑的优势

(一)文字功底强,业务水平在线

传统期刊编辑大多是新闻出版专业出身,有较强的文字功底,且经过系统的学习。入职时,也多经过严格的考核。另外,相对于一些新媒体,传统期刊社有规范的编校流程,严格遵守“三审三校”制度,编辑每年都有线上线下培训课时的考核,有些期刊社编辑还有采写任务,这些都保证了编辑的业务水平。

(二)责任意识强,把关能力在线

“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体在传递信息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等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与编码,从而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内容,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受众。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体现出权威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的特点[5]。出版工作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国际间多元文化交流沟通的增加,各种思潮和观点涌入,更需要有政治鉴别力的人来引导社会舆论,而传统期刊的编辑在这方面有优势。

三、提升职业能力,助推期刊高质量发展

(一)做大做强主题出版,提升期刊影响力

期刊和编辑是相互成就的关系,期刊影响力的提升直接关系编辑的工作状态、工作获得感、收入情况、职业上升通道等。而编辑职业能力的提升对期刊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主题出版工作,主题出版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通过策划、组稿、采编等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期刊奖项,做大做强主题出版,是提高综合性文化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编辑自我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渠道。

2020年,《恋爱婚姻家庭》紧扣脱贫攻坚主题,出版了《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为了大别山母亲的期望》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主题专刊,入选中宣部“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主题宣传资助项目,并获得安徽省级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精品出版奖励,不仅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还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子刊《家教世界》策划的“读红皖 育新人”——“青少年期刊讲党史”主题系列宣传活动,以杂志专栏结合青少年喜闻乐见的音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引领青少年在故事阅读中学党史悟初心,对加强青少年理念信念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了安徽省新闻出版局的表彰。

(二)刀刃向内,提升编辑业务能力

1.提高政治素养

作为出版业的从业主体,编辑的政治素养主要体现在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出色的政治鉴别力和深远的政治洞察力[6]。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采访写作或是编辑校对,都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这是成为一名合格编辑的首要条件。编辑要抱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多关注时事、国家政策,以学铸魂。

2.提高文化素养

出版机构是文化单位,出版物是文化产品,这都要求编辑必须坚守出版的文化精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7]。编辑在出版工作中,要宣传真善美,抵制假恶丑,面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引导、评判。特别是综合性文化期刊的编辑,因为期刊内容多而杂,要求编辑成为“杂家”,对各种文化现象都有所了解。因此,编辑的文化功底越扎实,发现问题、纠错的能力就越强。

3.提高创新意识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编辑要对原稿进行加工,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但这种创新还不够。出版环境的变化、读者需求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等都要求编辑打破常规、与时俱进。就拿稿件的写作方式来说,过去一般的人物稿恨不得从他儿时开始写起,他的家庭背景、苦难遭遇一个不落,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一件件铺陈开来。但现在的读者不爱看这样的文章了,这就需要编辑改变以往的写作风格,顺应时代的变化。

4.提高市场意识

过去,期刊市场繁荣的时候,编辑只要专注于杂志内容就可以了,但现在期刊日渐式微,如果还只一味地埋头做文字工作,不考虑市场,杂志的发行量就上不去。杂志也是产品,是产品就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编辑作为杂志内容的生产与加工者,要有市场意识,要找准读者群,了解他们想看什么,需要什么,从而有针对性地在策划、组稿、采编等方面发力。

5.提高法律意识

近年来,版权纠纷时有发生。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人们的版权意识有了极大提高。图片侵权、字体侵权、文章侵权等问题困扰了很多编辑。特别是文摘类期刊,稿件多,编辑人员少,有时不能保证每篇稿件都得到作者的授权,就导致可能出现侵权问题。有些作者甚至和代理公司签订了协议,专门帮其打这类侵权官司。还有图片侵权,杂志的封面以及内文配图如果不是购买了版权,也存在侵权的风险。

(三)加强沟通,扩大作者圈

作者资源对于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编辑要改变“守株待兔”等作者来稿的工作方法,主动和作者约稿,增加沟通交流。如果作者投递的稿件不符合相应策划或栏目的要求时,也可以和作者表明编辑意图,让作者量身定制稿件,或者让其推荐合适的其他作者。

除了维护与老作者的关系,编辑还要不断开发新作者。新作者起初文字质量、和投稿期刊的适配度可能会有欠缺,但一般积极性比较高。编辑要有耐心,多沟通、多指导,助其发展。这样的作者一旦成长起来,不容易流失,编辑的作者圈也会越来越大。

(四)加强原创采写,做实做深内容

传统期刊编辑的一大优势就是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新闻采编能力较强,应该放大这个优点,加大原创采写力度,进行深度采访,做深度报道。毕竟,原创才能独家,深度才能吸引人。这种阅读体验远不是网络上的“浅阅读”所能代替的。

《南风窗》一篇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作品三等奖的深度报道《让我在这里,有尊严地告别人间》,就是记者实地采访一周,根据30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而成的。采访的7天时间里,作者整天和医生、护士泡在一起,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去思考,最终成就了这篇激起社会反响的作品。

在做好深度报道的基础上,还可以就热门事件或读者关心的话题做策划,延伸报道的广度,扩大报道的影响。另外,期刊封面也可以利用起来。传统期刊的封面一般采用铜版纸印刷,制作精美,抓人眼球,可结合内文做人物封面、事件封面,充分利用好视觉优势。

(五)刊网结合,做融合型编辑

出版融合说到底还是要靠人来融合。现在不少期刊已经推出了网刊,既放大了传统期刊的优势,又避免了传统期刊形式上和互动性上的不足。编辑也要转型为融合型编辑、全媒型编辑,主动学习微信推文、一图读懂、短视频制作等新媒体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放下身段”,成为“小编”,加强和读者的互动、交流。

还有不少期刊结合自身定位、内容,推出了多项服务,编辑要参与活动策划,平台、品牌建设等。《恋爱婚姻家庭》除了传统出版业务外,利用自身优势,承接了省市级多家政务微信的运营工作,录制了各类家庭教育微课,承接了近百场相亲交友活动。2024年5月,杂志社承接的“皖美之约 幸福联线”——安徽省妇联婚恋交友公益工程启动,助推新时代新型婚育文化在全省蔚然成风。所有这些基于传统媒体属性的延伸服务,提高了编辑的融合意识和本领。一个有全局观、专业度、市场意识、创新意识的编辑才能成为期刊社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注释:

[1]于丽慧.出版社编辑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分析[J].知识-力量,2018(01).

[2]于紫月.超长时间工作影响健康,工作效率也高不了[N].科技日报,2020-08-17(06).

[3]高江波.文化综合类期刊述评[J].中国出版,1994(04):37-39.

[4]老鱼儿.《读者》的读者去哪了?[EB/OL].巨潮WAVE,(2023

-03-23)[2023-11-25].https://mp.weixin.qq.com/s/nmE6BgovkwKg5-BuwIyakw.

[5]杨令羡.网络论坛谣言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J].青年记者,2008(03):76-77.

[6]陆昱.谈编辑的政治素养[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02):116-118.

[7]吴尚之.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编辑人才[J].中国编辑,2016(01):4-5.

(作者单位:安徽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社有限公司)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