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对传统媒体和受众的影响与对策
2024-07-19刘良慧
【摘 要】媒介技术犹如双刃剑,带来数字经济的繁荣和传播权力去中心化之余,也深刻影响了当下社会的传播格局。作为过去的传播者和受众,传统媒体和个人受到媒介技术发展伴生的信息碎片化的深刻影响,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要警惕信息碎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传统媒体要不忘社会责任,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人类命运;个人则应回归理性。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适时抑制技术发展的风险,避免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走向人的对立面。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融合传播;账号化;深度报道;理性
一、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传播方式正以不同于以往的新形式刷新人们的认知。进入2010年以后,先有微博赋予个体发声的渠道,在引发关注的事件面前构建群体之间交流互动的舆论场。后有微信,建立基于人际关系的交流圈之外,给媒体、政府、商家、个人等提供信息分发平台,进行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大众传播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特权,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用户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与可控。
传播权力变迁背后,媒体平台上内容生产也发生着划时代的转变。2012年以后,短视频平台陆续上线并获得快速发展。如今,短视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每天都在不断制作和传播信息,信息市场呈现出平台多、账号多、信息多的局面,信息碎片化成为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显著特征。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个人已习惯于借助移动通讯工具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制作、传播、共享各种信息。在这一背景下,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受众,都遭遇了一定的危机。
二、传统媒体的失落
传播媒介的多样化、自媒体大行其道及其伴随的信息碎片化传播,给传统媒体生存带来不小挑战。置身于更广阔的传播舞台,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一)受众的流失,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进入全媒体时代,受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多,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订阅全国各地媒体的新闻服务。趋于同质的新闻传播很容易被影响力更大的媒体代替。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由于获取成本较高,受众流失渐趋严重。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工具,更加方便可及,信息获取成本更低,俘获了越来越多受众的注意力。
信息的碎片化传播让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被分散,传统媒体阅读量大幅下滑,深度阅读逐渐让位于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受众面对简单堆砌的海量新闻,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迅速挑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部分,跳跃式地局部阅读成为受众的主要阅读模式,由此产生了诸如“标题党”的阅读群体。匆匆浏览,受众获得瞬间的信息满足。[1]传统媒体影响力在同行竞争和受众减少的情况下逐渐降低。
(二)效益的下滑,被迫参与市场竞争
受众流失给传统媒体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即效益的下滑。以往传统媒体依靠规模相当的订阅群体,能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全媒体时代,参与信息分发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受众注意力逐渐分散,广告商追逐“流量”。传统媒体既往的盈利模式被打破,面临极大的竞争压力。
迫于生存需要,传统媒体不得不被市场逻辑支配,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参与“流量”争夺。为了自身生存,传统媒体开始借助互联网寻求转型,进行融合传播,组建报(台)-网-微-端的传播矩阵,互联网新闻信息的体量更加庞大,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市场的碎片化传播格局。
(三)生产的迷茫,融合传播陷入平庸
对“流量”的争夺导致信息市场内容生产陷入平庸化。严肃的新闻文化产品需要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进行精细打磨,但其投入和产出通常不成正比,短小、有趣的视频往往更能俘获受众的注意力。这导致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陷入迷茫,它们一方面不敢放弃传统的传播平台,另一方面又要在新媒体赛道与众多自媒体竞争。
为适应市场逻辑,传统媒体不得不向“短、平、快”的传播规律靠拢,在新闻生产上转向融合传播,锻造记者编辑的融媒制作水平,强调“多面手”,记者不仅会写,还要会拍、会编、懂运营。精力的分散、人才的流失、传播环境的变化导致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逐渐陷入平庸,失去竞争力,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降低。
三、受众的信息倦怠
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带来的信息碎片化问题除了让传统媒体承压之外,作为受众的个体也遭到了波及。一方面,受众获得“传”的权力和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与之相对,受众也使自身陷入信息倦怠,被信息“反噬”。
(一)消解有限的注意力
置身于信息碎片化时代,作为信息受众的个体每日通过移动通信工具接触到海量信息,媒体账号每日生产传播同质化的新闻,自媒体账号用吸引眼球的标题为自己争取阅读量,短视频平台上数以万计的短视频,只需要手指一滑即可观看,内容包罗万象。大数据基于受众的个人兴趣推送其爱看的内容,受众在获得信息满足的同时,也逐渐陷于信息倦怠。
当碎片化的信息占据受众有限的注意力,受众想要把精力分布在诸如严肃阅读和思考等方面的努力将难以实现。轻松娱乐的短视频给受众带来短时间的满足,却也带来长时段的空虚。受众陷于信息疲劳,会影响到其他方面信息获取的意愿,并逐渐对长阅读持排斥心理。长久来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净化。
(二)深阅读受冷落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赋予参与其中的个体话语权,人人都可以化身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多元化的传播让世界变得“嘈杂”,人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传播和接收信息。碎片化信息充斥互联网,其伴随的快速化传播特征要求信息本身体量小、时长短,这加剧了浅阅读的信息接收习惯。
当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被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占据,很难分出精力再去进行深入阅读,对自身关切和社会议题也逐渐失去思考能力。信息倦怠和浅阅读促成的信息接收综合征将融入全媒体时代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深入阅读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渐冷落。
(三)信息传播的娱乐化转向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当我们的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等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从目前的互联网传播生态来看,尤其是广泛兴起的短视频传播,可以发现娱乐化信息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比例。甚至新闻传播,也表现出了娱乐化倾向。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为大众营造了一个全新的交际娱乐空间,在这里,个体可以发布和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收获“粉丝”或成为他人的“粉丝”,满足自身的娱乐需求。值得警惕的是,全新的交际手段固然令人赞叹,但它们却导致巨大的“噪声”,使人无法静静聆听。[3]信息传播的娱乐化转向挤压了获取知识和思想交流的空间,导致人类的经验视野日益狭窄。
四、传统媒体的突围
信息碎片化时代,面对日益严峻的传播环境和愈发深重的生存危机,传统媒体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试图找到发展转机。其中,融合传播、账号化发展、调研型报道正成为不少传统媒体探索的转型之举。
(一)融合式传播,紧跟时代步伐
面对媒介技术的革新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发现,保持原先的传播模式无法解决受众减少问题,甚至引发生存危机。为顺应时代发展,传统媒体纷纷扛起媒体融合大旗,形成报(台)-网-微-端多媒体、多平台传播矩阵,并打造相应的内容制作平台。
融合传播提高了传统媒体的可及性,使得其内容传播得以在多平台呈现,挽救了传统媒体日益流失的受众。但顺应潮流的做法也使传统媒体陷入碎片化的泥淖。从当下信息传播生态来看,传统媒体制作的即时新闻、短视频等为碎片化信息贡献了绝大部分素材,助长了“众声喧哗”的世界。
融合传播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然之举,但传统媒体也应尽快探索形成自身独特的发展模式。信息分发领域,几家重点新闻媒体即可履行相应职能,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信息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应减少对即时新闻的单纯跟发,加强自采新闻和深度报道等内容生产,重视高质量原创新闻刊发,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不可替代性。
(二)账号化发展,探索生存之道
面对传统媒体新闻采编人才的创业冲动和探索经营的现实需求,如今,不少媒体鼓励内部部门或个人走账号化发展的创业之路。除传统媒体的“大号”之外,一些部门或个人“小号”纷纷出炉,走分众化传播路线,试图挖掘自身采编优势,制作刊发更专业的新闻产品。
账号化发展将优质产品更好集纳,丰富了传统媒体的内容产品样态。分门别类式的内容生产使新闻产品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有利于培养忠实受众。放手让多个账号自主经营,也使媒体探索盈利模式有了更多可能。然而,账号的泛滥也会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融合发展“失焦”,激活了“小号”,削弱了“大号”。多账号经营在放松内容把控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助长碎片化信息传播,让互联网传播的信息更加冗余。
即使如此,账号化发展仍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一方面,媒体发展需要向精细化、分众化传播方向转变。另一方面,短视频与直播的兴起助推了媒体人入“场”创业。平台去中心化的算法让普通人通过数条爆款短视频迅速走红成为可能,推动了全民内容创业风潮。[4]作为有着传播优势的媒体人更应不甘人后。然而,账号化发展亟需加强内容把关,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行规律生产和发布。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优质的内容仍然是互联网上的稀缺品。
(三)调研型报道,重塑深度阅读
深度报道一度是传统媒体塑造行业影响力的“重型武器”,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和传媒生态的转变,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在内容和人才方面都受到冲击。碎片化阅读时代,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模式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媒体的监督,而最有效的监督方式莫过于深度报道。[5]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开始重视调研型报道的生产。带着某一问题深入基层,进行蹲点式调研采访,写出特稿型新闻,主流媒体试图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重塑深度阅读,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行业品牌和影响力。
深度报道可以部分扭转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风气,但碎片化阅读模式一旦形成,作为深度报道类型之一的调研型报道能否达到预期传播效果仍是问号。受众有限的注意力已被碎片化信息消解,对于长阅读的兴趣和专注力都已显著下降,调研型报道很容易沦为“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定制化新闻产品”。想要借助深度阅读重返往日辉煌,传统媒体必须把关注点放在“人”身上,关注时代发展对个人的影响,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内心世界,生产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五、信息碎片化时代,人应该往何处去
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个人带来了获取信息的极大便利,创造了众多新兴就业岗位,带来了消费经济的繁荣,却也造成了信息碎片化的传播困境。信息和数据的堆积,很难让个体获取真正的知识。注意力被填满也占用了个人思考的时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甚至让思考变得多余。大众被碎片化信息“投喂”,人们的内心世界变得荒芜,理性在这个过程中渐行渐远。
互联网兴起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繁荣,也昭示着分众化传播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基于用户兴趣进行传播的信息分拣,用户的信息需求被精准投放,互联网社会逐渐圈层化。个体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在“点赞”中获得共鸣,基于互联网的交往变得更加“舒适”,任何不同与陌生都可以选择性地被消除。在同者的数字化轰鸣中,我们再也听不到他者的声音。
智能化技术不应只顺应人的本性,还要帮助人克服自身的局限。[6]仅靠技术的自由发展而没有任何约束,很容易导致技术的异化与人的被控制。享用媒介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背后的风险。主管部门应对信息冗余加以适当调节,提高信息生产发布的门槛,对同类信息进行整合,净化互联网信息环境,提高信息的传播质量。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个人,要运用理性去反思事物的两面性,减少对无效信息的接触,压缩娱乐需求,摆脱技术对自身的控制。重视知识,发现知识,重拾人类文明的瑰宝,让精神获得真正欢愉。
六、结语
信息碎片化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还是受众的信息接收,都受到海量信息的深刻困扰。传统媒体在传播权力去中心化的背景下失去往日光环、流失大量受众,新闻生产被新的市场逻辑支配。作为受众的个人在信息冗余的环境里患上信息疲劳症,沉迷于互联网提供的精神快餐,深陷娱乐化的泥淖。作为传统媒体,在时代的洪流中应时刻保持清醒,不忘社会责任,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融合发展中寻得转机;作为个人,应警惕人性的弱点,用理性克服自身局限,善于利用技术,防止被技术控制。
注释:
[1]严沁珂.论新闻碎片化背景下新闻“深度”的回归[J].传播与版权,2015(11):8-9.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5.
[3]韩炳哲.他者的消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94.
[4]邵晓晖,王永连.主流媒体“账号化”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J].新闻战线,2023(24):95-98.
[5]吴甜.碎片化阅读时代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围[J].出版广角,2022(07):78-81.
[6]彭兰.更好的新闻业还是更坏的新闻业[J].中国出版,2017(24):3-8.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政治新闻中心)
责编:费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