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策略

2024-07-19王侃

新闻世界 2024年7期

【摘 要】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构建国际经贸人文合作全新平台,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深深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许多优秀文化影响至今。如何让讲述中国故事和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式搭建对外话语体系,传递文化价值,促进共同繁荣,是本文重点探讨的主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中国故事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日益紧密,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顺应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具有广泛且深远的重要意义。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蓝图,倡议积极搭建互联互通新平台,开辟了接连亚欧大陆的贸易人文往来的畅通之路。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虽然已成为了一条横跨不同国家的繁荣道路,然而国际社会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仍对倡议的意图、进展和前景有一些误读和质疑之声。如何传播中国声音和讲好中国故事,让“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是今后一个时期为赢得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和支持倡议的关键议题。

一、“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都拥有各自灿烂的历史和文明,不同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共同绘就了熠熠生辉的文化版图。近年来,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也日益增强,但依然没有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对国际话语权的把控主导,国际舆论和东西方话语体系格局依然呈现不平衡的局面。

(一)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不充分

对外话语指的是一个国家面向外部世界的沟通和陈述中所采取的话语模式和风格。塑造国家形象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也影响这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当前,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国内也缺乏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媒体。

一方面,“一带一路”国际话语权存在构建方式单一,内容固化的困境。例如,对外叙事体系中多以同质化、抽象化视角为主,容易造成与西方受众之间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偏差,影响预期传播效果。同时一定程度也上反映了双方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分歧。另一方面,西方媒体利用自身的话语权优势,通过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等论调抹黑中国,放大差异,以“二元对立”思维加强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刻板负面印象。例如,将“一带一路”倡议等同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者从过剩产能论、地缘政治扩张论、势力范围论等角度加以曲解。这些倾向也影响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发展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的看法。

(二)对外话语体系中跨文化和国别区域差异认知不足

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传播多由政府机构主导。在研究对外传播对象上,集中于研究官方机构主导的议题设置,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系统和多元叙事内容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且语言相对单一,对国际舆论环境的把握也有待加强。

对于如何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国内主流对外叙事体系多局限在本土化框架聚焦国际传播内容,就事论事,制定策略。比如,国内很多媒体缺乏精准化的柔性传播思维,针对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解读,多以固化的宣传本位的方式指责西方对中国戴着“有色眼镜”。其次,对外话语叙事模式中蕴含的理念转换和融合过程缺乏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视角,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国情背景和跨语言文化差异的了解也较为不足。

(三)对外话语体系表达缺乏多元化的传播理念

现有的“一带一路”对外话语研究体系多针对以单一文本和学科特征为主的描述和翻译传播对策的探讨,难以客观分析其在国际社会中的传播效果。例如,针对当前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模式和新兴媒介融合纵深发展的态势,我国对外话语的传播路径缺乏双向交流的平衡模式,表达方式上有待寻求与各国话语的共通和兼容。

当前中国对外话语表达面临同质重复现象明显、话语生动性不足等短板,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有待贴合。[1]“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塑造力关涉中国及“一带一路”倡议自身国际形象的塑造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重塑。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塑造力,对于优化国际关系,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赢得对我国发展更有利的国际环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策略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也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深化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是一个全链条和系统性工程,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全面了解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对外话语体系的议题设置需要从不同方面汲取和融通理论创新,从问题意识、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等方面协同推进,以体现中国风格的形式讲述中华民族坚持和平发展,求同存异的理念。

(一)以中国方案为主线加强对外话语议题设置能力

“一带一路”积极倡导的合作共赢和开放包容的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推进“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

第一,创新和完善“一带一路”话语传播体系,引领议程设置,搭建海外传播框架。对外话语传播体系构建需要进行系统化和持续化的创新,结合现代话语表达的学理性,形成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一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需要与其他亚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契合之处进行整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的有效对接拓展了中俄双方经贸合作的领域和空间,2019年10月《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的正式生效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示范效应逐渐凸显。二是准确阐释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公共产品等基本概念及其逻辑关系。例如,“一带一路”建设的“公共产品”属性不是指中国一家提供所有资金,而是体现在它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合作平台,把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发展模式融合起来。[2]共建“一带一路”,始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辟了世界经济增长新空间,搭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新平台,拓展了全球经济治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

第二,挖掘多元的思想资源,拓宽宣传舆论渠道,实现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一是采取专题节目、周年系列访谈等方式营造氛围,扩大力度,搭建“一带一路”新闻合作和信息聚合平台,兼顾数量和质量的双提高。二是借鉴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内核,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互鉴和相互尊重。[3]传播我国优秀文化,要注意文化对外传播的转化,强调将文化内容表达清楚,显著增强文化传播的活力。三是融合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天下大同”“美美与共”“九州共贯”等理念。“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是博采众长的产物,有关各方可以从古今中外的有益思想资源中汲取养分。四是结合全球发展的构想规划和建设进程中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形成的实践总结。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是加强“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底气和自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就是发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平等互鉴,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欧亚沿线国家之间在政策、资金、贸易和文化的互联互通,交流互鉴,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体现和新表达。

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如影视、戏剧、音乐等跨文化艺术载体,加强话语叙事能力。一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突破文化逆差,融合历史资源。鼓励国内影视公司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海外国家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推广和电影创作,丰富视听元素,更加有效地增进国外观众对我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要义。二是需要在创新融合文化概念、挖掘历史资源、打造话语共同体等方面协调推进。例如,丝绸之路共同体成员合作拍摄的纪录片《镜观中国》全球首映于2023年10月正式启动。该片以十四位外籍摄影师的深度采访和纪实跟拍呈现,用影像记录中国的时代变迁。纪录片还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国国家地理频道、YouTube、优酷等海内外多媒体平台播出。[4]“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实施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一带一路”秉承着区域开放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自由贸易。以此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协作以及文化交流,在互帮互助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二)以中国实践丰富对外话语传播内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积极倡导的理念。“一带一路”作为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平台,需要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作用。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将使参与国间的贸易往来增加4.1%,到2030年倡议有望每年为全球带来1.6万亿美元收益。

第一,以中国实践拓展传播内容。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国际话语权还与其经济实力不相匹配。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是面对国际政治经济不稳定性因素的日益增多,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的进程中需要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让发展成果惠及沿线国家和人民。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金融服务平台的运作,正是以参与度更广、协作性更好为特征构建汇聚各方利益整合机制的创新实践。二是积极开展多边对话,同有关国家开展各领域合作,凝聚各方共同利益,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消除贸易投资壁垒和跨国交通运输限制,以国际视角开展务实合作,增加相互了解,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范本。例如,作为中国和希腊共建投资标志的比雷埃夫斯港已成为“一带一路”上一颗闪耀的明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展示自己的形象提供了舞台。随着“一带一路”逐渐成为促进世界繁荣发展的重要引擎,倡议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区域合作起到了全方位的推动作用。例如,202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重点聚焦“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理念有效助力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能源转型,带动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愿景。同时,中国与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国家共同建设的一系列新能源工程帮助当地民众加深了对绿色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认同。

第二,媒体需要以分众化的视角来发掘报道有关“一带一路”的新闻故事。一是组建媒体方阵,加强多元化的话语主体,以传播效果为导向构建“一带一路”媒介话语平台。官方媒体平台不仅需要在国际舆论场上主动发声,也要敢于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内容。例如,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团结协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客观准确报道疫情信息,传递正面抗疫声音,为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热点评论和传播平台来报道“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最新话题,形成海外传播新生态新格局,扩大社交媒体影响力,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传播力度。例如,通过组建“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设立融合咨询、服务、创新等多功能平台,为成员媒体提供课题研究、内容互换和中英法俄日阿多语种版本等服务。

第三,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传播技巧和艺术的双提升。一是丰富对外话语体系,通过举办文化展、电影周、博览会等把我国儒家文化、绘画、工艺、非遗等推介到国外。截至2022年,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电影节联盟等覆盖超过90个国家,以“鲁班工坊”为代表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品牌也已逐渐形成。二是打造一批优秀文化品牌和活动,提升海外民众对“一带一路”的亲切感。支持大型企业融入国家形象塑造,参与国家交流活动,传递中国品牌理念。三是做好双向的交流互动,提高交流的艺术品质,持续探索交流的路径,进而形成沿线国家对外交流的推广体系。例如,看中国热播电视剧、听中国音乐、学汉语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外青年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主要方式。发掘历史上的故事案例,把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和谐万邦的友好理念,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其他国家的受众,进而达到格局战略与人物故事相结合,有利于更直观地传播中国理念,做到深入人心,为人们所认同。

(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有效开展舆论斗争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一些西方国家仍大肆对倡议进行抹黑炒作,如提出“经济掠夺论”“地缘扩张论”等论调试图唱衰“一带一路”的进一步推进。[5]而上述种种论调为了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无视“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事实,仅仅从中国获取利益的角度聚焦“一带一路”,将“一带一路”倡议主观塑造成中国为己谋利的手段,是对中国所谓的利益诉求的无限夸大。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做好有关“一带一路”海外舆情的及时跟进,提出更全面细致的应对策略。在舆论斗争中,中西方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是争夺各国话语权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借助国际组织和多边场合声明立场。加强外宣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用西方人更易接受的话语模式进行阐释。二是以全媒体建设为引领创新国际话语体系,消解国际社会上对倡议的误解。运用大数据技术多点开花,使得传播内容更容易吸引受众眼球。三是建立国际化媒体平台,丰富传播话语的创新表达,完善传播效果评价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传播提供广阔的舞台。推动各国媒体间的合作,设立宣传基金,鼓励沿线国家积极提供宣传创意,从而有利于更加公正客观地宣传“一带一路”倡议。当前,世界局势纷繁复杂,全球发展依然面临严峻形势,2021年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有效联动了“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目标,两者将中国理念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发挥了中国方案拓宽南北合作领域的作用,也促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把握全球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机遇。

第二,面对部分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诋毁曲解,国内媒体应该及时澄清事实,提高舆论风险意识,用内外宣联动等方式回击质疑,妥善应对。一是讲究舆论斗争的艺术,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增强海外投送能力,提升自身的话语权。例如,中国积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为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二是在文化传播方式上,运用好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的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跨时空传播特性,通过微博、脸书、推特等社交平台将诸如京剧、昆曲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沿线国家,扩大我国文化感召力。三是破除西方媒体的歪曲解读和西方话语垄断,及时做出回应,积极引导国际舆论,以全球化视野阐释报道“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扭转在话语权上的被动局面。拓展主流媒体的叙事传播空间,根据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特点找准传播侧重点,定制精准化差异化传播策略。形成带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在“一带一路”建设的阐释中融入更接地气的题材和内容,提升文化软实力。[6]讲好中国故事事关中国国家形象的树立,关乎中国与世界新型合作共赢关系的构建,是当前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深度交融的形势下,做好国家间文化沟通和国家形象管理的战略性问题。

第三,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科学、文化交流。一是促进民心相通,凝聚共识,寻求共同文化价值,培育高素质海外话语传播专业人才队伍。[7]只有讲好“一带一路”这个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真正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交流。例如,根据《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我国已优先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沿线国家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二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内各地区需加强与沿线国家媒体之间的合作,以更国际化多元化的方式报道“一带一路”建设,加强立体传播,优化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和形式,推动话语传播持续创新。对工程项目的成就、贸易投资的亮点、人文交流合作等案例的阐释做到有的放矢。三是注重发掘宝贵的历史资源,汲取思想养分,借鉴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弘扬合作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充分运用新时期形成的开放包容精神和促进各国共同繁荣进步的经验和思想。在促进人员在教育、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往来时,需要注重学习了解各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探索中国文化与其他各国文化的相通相融,从而在促进文化交流时能赢得更广泛的认同,调动沿线国家参与话语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三、结语

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且随着倡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国际社会上的支持度也日益提高,逐渐形成推进倡议建设的合力。

建设“一带一路”相关的话语体系需要凝聚更多的共识,尊重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样,有助于在表达合作共赢的理念、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增进文化交流等领域展现中国致力于让“一带一路”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国家人民的美好意愿。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多来,它已经成为了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的金钥匙。随着倡议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也在国际社会上发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响亮声音,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和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1]刘文波.新时代提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塑造力的进展与路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5):153.

[2]宋琍琍.“一带一路”故事丛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新闻研究导刊,2020(05):234.

[3]古清悠.“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传播软实力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31.

[4]王亚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3):111.

[5]薛丽:“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话语困境及应对策略[J].当代世界,2021(04):74.

[6]钱秋平.“一带一路”系列纪录片——用世界话语讲述中国故事[J].长江丛刊,2020(04):72.

[7]吴建章,曹云霞,吴强,黄华兴,刘兰.新时代高校向“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策略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6):91.

(作者单位:中国日报社)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