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图谱释义

2024-07-18史根东

基础教育参考 2024年6期

摘 要:在承担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责任,以及迎接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愿景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广泛开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势在必行。为此,在原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的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图谱》,从核心概念、指导理念、操作策略、预期愿景四个方面共18个要点,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的概念关系进行了梳理解读。其中,指导理念涉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逻辑起点、重要文献、社会功能、育人目标、基础素养、高阶素养;操作策略包括示范学校质量标准、课程建设、可持续学习课堂实施原则、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实施原则、可持续生活方式、生态-智慧校园标准、生态专题实践活动、教师专业素养、地区推进指标、生态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指标;预期愿景包括预期教育愿景和预期宏观愿景。廓清生态文明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关系并对构成要素加以概要解读,对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概念图谱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06.001

在承担实施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责任[1],以及适应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需要的时代背景下[2],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势在必行。教育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上郑重宣示,中国将“以生态文明教育为重点,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3]。基于此,认真廓清生态文明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关系并加以明确表述,对深入开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相通、互补与同行的关系,总的来说,生态文明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可概括为三句话: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同等重要;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有必要加大力度重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二者可以统称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与梳理,有利于在认识与理论上做到相通相连,在理念与策略上做到互补互融,在实践与行动中做到同行同进。基于此,笔者在原有《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的基础上,特研究编制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图谱》(以下简称“概念图谱”),并对概念图谱加以释义说明(见图1)。

一、核心概念

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两个概念融为一体的原因,主要基于两者之间的理论涵义与操作思路。其间的融合关系与运作逻辑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功能的相通性

理论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呼唤新的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处的共同时代背景,所指向的都是当今时代与人类前行面临的同一个发展大趋势,即推动可持续发展并走向生态文明。所以,在论述社会功能与育人功能时,二者的立论必然具有相通性。

(二)育人目标的互补性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育人目标多带有基础性特点,诸如关注学习者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价值观、生活方式等。随着人类面临愈加频繁的气候灾难、经济危机与战争威胁等严峻挑战,愈加需要呼唤新一代建设者投身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因而也愈加需要培养以主动应对生态灾难与人类命运挑战的责任担当精神、立志献身生态文明建设大业的强国有我精神等生态文明高阶素养赋能青年精英及领军人才,以利于动员、激励、鞭策他们胸怀大志、高歌勇进。可见,将可持续发展素养和生态文明素养相互叠加,实现双重素养的互补与对接,是新形势下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的呼唤,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三)实践策略的同质性

既然二者在指导理念层面存在较多相通性和互补性,那么在实践操作层面也自然存在一定的同质性。比如,无论是原有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还是近年来出现的生态文明教育典型学校,在其课程体系设计图上,节约资源、应对气候变化、防治自然灾害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同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都是并行存在与相互融合的,看似两类不同系列的课程内容,所用来实现的育人目的是同样与同质的,即认识和反思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习得和养成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备能力、价值观等多种素养。

更加具有同质性特征的是可持续学习课堂与生态文明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前者是对克服单学科课堂教学弊端而做出的创新模式设计,后者是对跨越不同学科的综合性教学做出的创新模式设计。实践表明,无论是只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校,还是只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校,几乎无一例外地共同选择了以上两种模式设计,用以推进各自的课堂教学和跨学科教学的改革创新进程。既然面对着同样的原有教学弊端,选择相通甚至相同的变革策略当属必然。

同样可见,在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建设与地区推进等实施策略上,同质性也毫无例外地存在于所有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的创新实践中。

二、指导理念

概念图谱中第1至第6项内容(1-2-2-2-6-8),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理念部分,具体包括以下要点。

(一)1个逻辑起点

无论是单一的生态文明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绝非凭空想象而生,而是客观世界发展变化的产物,是解决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对教育提出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正是在应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形势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才应运而生。可见,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进程挑战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逻辑起点与动力之源。

(二)2组重要文献

作为“命题作文”,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当侧重回答联合国相关文献的重要教育问题,其中代表性文献有《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10年计划(2005—2014)》[4]《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2015—2019)》[5]《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6]等。作为各国政府的共同承诺,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是所有国家共同实施的教育创新项目。

生态文明教育应当主要为实施中国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文献作出的重要部署,其中代表性文献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7]《关于在中小学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通知》[8]《“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9]《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10]等。

以上两组文献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想与理念之源。

(三)2项社会功能

众所周知,一般教育学对教育之社会功能的定位是,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它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及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并促进社会文化进步[11]。此为一项教育学普遍原理。而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一功能需要被赋予新的涵义,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功能有必要加以更新并明确定位为:教育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服务,以及教育为促进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服务。

(四)2个育人目标

同样,全球形势的巨大变化也要求重新定位教育的育人功能即育人目标。面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遭遇越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的一般发展随时可能遭遇曲折、伤害与中断。鉴于此,新时期的育人目标需要明确定位为:教育为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12],即教育应当助力学习者学会可持续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并且帮助学习者做好准备,成长为善于在生态文明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新型公民即生态公民。只有这样的育人功能定位,才能引导与升华教育进程,否则,教育若仅仅停留在关注人的一般发展而忽视可持续发展,必将制约人的终身持久与稳健成长。

可以说,概念图谱列述的两项社会功能和两项育人功能即育人目标,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灵魂所在,是区别于多年来涌现出来的许多不同名义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构想的本质性特征。

(五)6种基础素养

面对日益严峻的不可持续发展挑战,唯有培养亿万卓具基础性可持续发展素养的新型公民,整个社会才能走上实现生态文明的人间正道。可以认为,在培养广大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注重帮助他们具备系列基础性可持续发展素养,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创新的急切呼唤,是新时期高质量教育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概念图谱中6种基础素养指向的多是关于科学知识、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等基础性层面的品质要求,意在强调其一般性、普适性,是对每一个学习者明确提出的基础性要求[13]。

(六)8种高阶素养

今天,在中国人民“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的关键时刻,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愿景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形势下,从应对气候危机、生态灾难与战争威胁的严峻挑战、承担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时代使命的迫切需要出发,教育系统尤有必要更加重视培养一批卓具高阶性生态文明素养的青年精英与领军人物。

显而易见的是,同前文列述若干基础素养相比较,概念图谱所列多项生态文明素养诸如“注重主动应对生态灾难与人类命运挑战的责任担当精神”“立志献身生态文明建设大业的强国有我精神”“面对生态文明社会未来战略需要设计解决方案的实践创新精神”“注重反思单一工业文明思维方式与技术路线的批判思维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项目中把握优势抱团成长的团队合作能力”等[14],对未来人才的时代担当、全球视野、家国情怀与品德格局方面,提出了更高层级的预设与期望。参照如此高阶品位和境界,强化新时代青年精英与领军人物的培养与考察工作,有必要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操作策略

概念图谱中第7至16个内容要点(6-3-4-4-4-5-6-6-6-3)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操作策略部分,主要有以下10个要点。包括:如何创建特色示范学校,如何开展课程建设,如何掌握可持续学习课堂实施原则,如何掌握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实施原则,如何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如何开展生态校园建设,如何开展生态专题实践活动,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如何做好地区推进,如何推进生态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等。以下将简要廓清背景并解析其原理与涵义。

(一)6条示范学校质量标准

怎样通过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助力各位中小学校长加快实现建设优秀品牌学校的梦想,这是检验该教育理念是否具有指导学校创新实践价值的关键检验环节,是科研课题是否具有实践生命力之重要标志。如同专家团队在项目起步早期多次重申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初衷是,试图为广大学校深化与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力求探索一条卓具特色的解决方案。

基于这一认识,在考量示范学校6条质量标准时,专家团队紧扣基础教育学校完整系统中的每一个既有构成要素,进而站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高度,以求尽量全面、准确与审慎地加以设计。这些构成要素有:办学理念、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校园建设、师生生活方式、学校与社会关系等[15]。由于没有脱离学校各个工作组成部分与运转的现实,这一质量标准设计能够对学校整体工作逐个做出明确的方向定位、涵义界定和质量要求,因而既导向鲜明又专业务实地指明了新时期学校的发展方向。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次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名古屋)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全机构法”(又称“全系统法”)作为学校等教育机构全面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指导策略,其用意与内容同北京教科院专家团队早些时候提出的6条示范学校质量标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验证了后者的专业性、创新性、普适性与真理性。

正是以这样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信为基本动力,专家团队自项目启动之初就对创建实验学校与示范学校倾注巨大热情并付之以25年如一日的艰辛努力。在专家团队每年每月的日程表中,深入实验学校与示范学校,包括和校长对话、参加教师研讨、听课、观摩学生活动等实践研究活动,往往占据了较大部分时间与空间。

不少优秀校长的经验证明,抓好示范学校质量标准研究和推进这一环节,就抓住了创建优质学校的牛鼻子,以下多项策略就有了前进方向,并具备了取得良好高质量教育实践效果的底气。

(二)3级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是实现办学理念的主要载体。

在国家课程实施“生态文明教育+”(EEC+)/“可持续发展教育+”(ESD+)课程是指:在国家课程诸学科日常教学中,要指导学科教师开展可持续学习课堂实践研究,重在补充与渗透性地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素养;同时,根据学生需求与学科特色,利用国家课程10%的学科实践时间,实施专题性的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在校本课程实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开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探究类、体验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及开设专长类课程,或组织学生参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社团活动(面向部分学生)。

在地方课程实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指利用地区资源优势,设计气候变化、“双碳”、抗疫、可持续城市与乡村、弘扬中华文化等专题课程,面向本地区学生开展教学与学习创新活动。

(三)4个可持续学习课堂实施原则

课堂教学与学习创新原则的设计初衷与依据,是现代教学和学习创新理论的一般性原理,即自主性、融合性、合作性与生本性。在实施可持续学习课堂时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3]。

1.主体探究

基于教学与学习创新的自主性原理,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品质是完成教学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动力源。实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尤其注重创新教学与学习方式,故首先强调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与自主探究精神。

2.综合渗透

基于教学与学习创新的融合性原理,强调师生都要及时吸纳教材内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并指导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实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要求开设单独课程,重点强调采用综合渗透与融合的策略。

3.合作活动

基于教学与学习创新的合作性原理,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互助合作品质是完成优质教学与学习的关键。尤其重要的是,面向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系列重点领域和关键工程,都是必须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在校学习中常态化经历沟通协调及团队合作的训练,乃是胜任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未来挑战的必要准备。

4.知行并进

基于教学与学习创新的生本性原理,强调学习者个体与团队的健康和可持续成长,是优质教学与学习的主要落点与唯一目的。换言之,检验一堂课或一个学习过程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素养能否都得以提升。在很多学校里,大部分教师都关注了学习者学科知识水平的提升,却普遍忽视了后者的改变。纠正这种偏颇,正是高质量教育需要致力完成的一项紧迫任务。

(四)4个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实施原则

该原则的设计初衷源于项目式学习的基本原理与阶段设计。考察成功的项目学习经验发现,其实施阶段设计主要包括,问题发现与探索、知识与能力建构、合作探究、形成与修订成果、呈现成果与反思等[16]。参照此类经验,重点采用E-STEAM实践范式,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实施原则的涵义如下[17]。

1.生态立项

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视角观察、审视与发现问题,通过师生讨论聚焦需要集中探索研究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具体问题或工程项目。

2.多科注力

组织多学科教师参与,致力于解决上述具体问题或工程项目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之建构,以形成支撑预期成果的理论原理与重要概念。

3.0-1创新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务求形成从0到1的优质预期成果,经过反复修正与完善,努力保证主题或项目式学习之于促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性品质。

4.团队成长

以促进提升师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素养为重点,呈现知识与多方素养增长的学习成果,反思个人和团队合作学习与共同成长的经验与教训。

(五)4种可持续生活方式

践行健康、绿色与可持续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行为素养。广大师生个人若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简约适度,必定在班级、校园、家庭及社区中耳濡目染地形成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换言之,要建设绿色低碳环境,就需要每个人从践行简约适度生活方式做起;进而,若社会生活能够达成较高程度的绿色低碳水平,必将为全体公民强体抗疫提供保证,并且全面提高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会以及全社会的和谐健康水平[15]。

(六)5个生态-智慧校园(生态家庭/机关/社区)建设标准

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专家团队关于学校功能研究的一个标志性结论是,学校应当率先从单一的资源消耗场所转变为节能减排低碳的示范基地[18]。聚焦5个标准,师生联手建设“生态-智慧”校园,是学校落实这一崭新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创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备物质环境。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却颇重要:在节能减排低碳元素越多的空间环境里,学习者将会越多受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绿色低碳等理念与文化的耳濡目染,因而定会越加自觉吸纳和理解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并主动做好参与未来社会实践的准备。

(七)6类生态专题实践活动

由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变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其中最为突出的标志性变化,就是补充系列生态文明专题实践活动的设计,以直接强化生态文明教育。以下为6项实践活动的涵义。

1.生态安全

是指一个国家具有支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较为完整、不受威胁的生态系统,以及应对内外重大生态问题的能力;地区同样如此。

2.生态资源

是指在一定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同其它多种多样非生命物质资源的关联性,以及如何加以利用和管理。

3.生态环境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4.生态经济

是指追求并实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前提下,建立可持续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推动经济走上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道路。

5.生态文化

是指正确指导人们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整体平衡关系的文化理念、理论研究与社会活动,包含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和绿色生态运动等领域。

6.生态共同体

是指以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命运存续空间为核心理念的共同体意识和社会组合。生态共同体行为表现为:公民共同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共同参与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社区环境实现低碳和减少废物排放,社区生态系统平衡和良性循环,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八)6项教师专业素养

在一般教师培训理论著作中,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要求,都有关于理论学习、责任感、学科水平、研究工作、社会合作、个人成长等方面的明确表述。概念图谱专门给出6项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鲜明的素养“药方”,其专门用意在于强调,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若是注重学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树立与强化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等危机意识,主动扩展与深化学习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对接的本学科前沿成果,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指导学习者开展指向解决周边实际问题的实践研究,并积极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以实现预定目的,适时反思自身短板、不足与局限且不断矫正方向,就必定能够“弯道超车”,更高效率与更高质量达成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目的[19]。

(九)6项地区推进指标

地区推进是全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推进的有机扩展和必要宏观保证,应该达成以下6项工作指标。

一是定期编制地区规划,是指对标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规划,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当地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

二是建立组织指导机构,是指在地方政府领导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机构,以行使分析、计划、组织、指导与监督职能。

三是组织全员教师培训,是指对当地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全员培训。

四是培养建设示范学校,是指在培训基础上,从具备一定良好基础学校入手,分步启动实验学校与示范学校建设与培养评估过程。

五是注重指导课程教学与学习创新,是指在实验学校中先行开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课程教学与学习创新实践研究。

六是积极建设实践基地,是指统筹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资源,积极建设用于组织青少年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践活动基地。

(十)3条生态社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指标

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扩展。该体系的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达成以下工作指标。

一是生态学习与文化社区,是指注重学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将走向生态文明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本社区主导文化,并制定本社区中长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规划与计划。

二是绿色发展与生态社区,是指注重学习绿色发展理论,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化社区,并在全体社区成员中开展普及宣传与培训。

三是治理创新与绿色社区,是指运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推动治理创新,积极创建绿色示范社区,并培养与展示践行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进个人、家庭、企业等。

四、预期愿景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应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严峻挑战,其追求的未来愿景理应包含教育愿景和未来宏观愿景两个层面。

(一)4个预期教育愿景

在教育领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致力于助力多出创新型优秀教师,助力多出优秀品牌学校,助力多出青少年生态文明行动者美好故事,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二)4个预期宏观愿景

在更为宏观领域,面对新时代国家与全球发展的挑战,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致力于在以下4个方面作出贡献:助力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助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助力优质推进全球教育治理,助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参考文献:

[1]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EB/OL].(2015-09-25)[2024-05-09].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A-RES-70-1

[2]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3):13-14.

[3]教育部.郑富芝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并发言 [EB/OL].(2021-05-18)[2024-03-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05/t20210518_532169.html2021-05-18.

[4]胡德维.联合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计划[J].基础教育参考,2005(05):18.

[5]王巧玲.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新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成员国对话会议解读(2018-2019)[J].环境教育,2019(12):49-51.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 路线图(2030年可持续发展教育)[EB/OL].2022[2024-05-13].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2407.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4-03-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8]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在中小学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通知[EB/OL].(2019-10-10)[2024-03-1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1910/t20191022_404746.html.

[9]生态环境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全文)[EB/OL].(2021-03-01)[2024-03-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2970094690304652&wfr=spider&for=pc.

[10]教育部关于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12):6-9.

[1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74.

[12]刘利民,史根东.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

[13]史根东.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工作手册[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2:5-6.

[14]史根东.应对不可持续挑战的教育创新范式——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范式特征的思考[J].中国德育,2022(20):16-19.

[15]史根东.可持续发展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时代主题[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21(01):3-11.

[16]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89.

[17]史根东,王巧玲.生态灾难警示下的教育反思与实践探索[N].现代教育报,2021-11-30.

[18]史根东.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0,31(05):96-99.

[19]史根东.为美丽中国奠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涵义解读与素养分解[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Z2):63-66.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ual Map of Education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I Gendong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Beijing 100045)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ssuming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for im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ee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achieving the goal vis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it is imperative to widely carry out education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context, clarifying the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a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Therefore, based on the original The Road map of China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developed specially The Conceptual Map of Education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outlines 18 key points of the book, including core concepts; Guiding Philosophy, including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mportant literature, social functions, educational goals, basic literacy, and advanced literacy; Operational Strategies, including demonstration school quality standard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learning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interdisciplinary thematic learning/project-based learning implementation principles, sustainable lifestyle, ecological smart campus standards, ecological themed practical activities, teache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regional promotion indicators, and ecological community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indicators; Expected Vision, including expected educational vision and expected macro vi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ual map

(编辑 郭向和 校对 姚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