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劳动行前课的实施策略
2024-07-18李滢
【摘 要】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开展种养殖劳动实践,体验先进的种养殖方法,同时理解生产劳动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协助学习者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途径,将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劳动的行前课,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业生产劳动;行前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74-02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要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贯穿于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前置课程学习、实地活动、行后总结等各个环节。
当前,数字技术与各行各业创新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教育生态将因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发生重大改变,建设教育新生态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协助学习者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劳动行前课,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开设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行前课的必要性
新课标中,农业生产劳动是劳动课程的十个任务群之一。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体验当地常见的种养殖生产劳动,开展系列化劳动实践,体验先进的种养殖方法,理解与生活及经济的关系。行前课是置于正式学习任务前的课程,是预设性的学习环节,为活动过程打下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降低学习的难度[2]。
农业生产劳动体验整体活动分为行前准备、行中活动、行后总结三个阶段,行前课环节是后续正式劳动的铺垫与基础,强调预设性学习与准备。当前很多农业生产劳动课程只关注活动过程和劳动成果,对行前课重视不足或开展的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目的、过程及活动基地了解不足,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及整体活动的意义缺乏清晰的认知,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学生很难走入真正的农业生产基地,体验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一系列完整的农事劳动过程。当前农事生产劳动教育内容多为走进农事体验基地挖红薯、摘玉米,体验丰收的快乐,带走收获的成果,活动过程娱乐性大于劳动性,没有真正体现农事生产劳动的本质是掌握基本技能,感受生产劳动的艰辛,感受普通劳动者的辛苦,从而要珍惜劳动成果;也没有发挥生产劳动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根据学生的认知、喜好和接受特点,将数字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运用到行前课,可以提升劳动教育的沉浸感,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数字技术下的农业生产劳动行前课实施策略
1.用数据了解学生需求,确定活动目标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即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环节,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认知规律与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基本要求。备课的关键是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通过问卷星发布活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农事生产劳动中学习内容的期待、对学习方式的喜好,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学生对农业生产劳动的哪个环节最感兴趣,希望参加哪些劳动。同时可以利用问卷星进行学习前测,了解学生对农业生产及劳动的知识、情感、态度。在了解学生需求、确定学习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服务,选择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AI选择优质资源,设计好活动方式
抓学生行前课,以学定教,是有效的备课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避免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关于学生对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将数字技术融入教学中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不是单纯地喜欢数字技术授课或者是传统的课堂授课。
教师采用与数字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为备课提供了海量资源,为教师结合课标开展劳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可将线上查找的资料进行筛选整合,生成知识点PPT、知识点微视频,如该生产基地的新农村发展建设情况,结合当地种植方式选择介绍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不同的种植方法,了解为了从源头上保障农业安全、食品安全,采取的生态农场建设与有机种植方法等。这样的行前课不仅内容丰富,对农业生产劳动的理解也更加深刻、直观,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人文素养,这才是高效的课堂。
3.创设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借助技术手段预学
利用技术手段有效设计学习任务群,让学生深刻感受农业生产劳动。多样的数字技术手段,符合学生的需求、兴趣、身心特点,设计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活动内容,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感悟劳动的价值内涵。
为了做好劳动前准备,教师要巧妙创设预学任务,引导学生分成小组,领取不同的任务,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分组调研。比如,课标中对农业生产劳动的学习要求,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不同的种植方法、关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注重农业食品安全、理解农业生产与生活及经济的关系、了解新农村建设等几个方面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小组运用数字技术完成探究学习,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查找相关资料,从文字、图片、纪录片中筛选资料,并制作PPT或编辑视频进行小组分享。学生通过在线投票,推选各种优秀成果,完成评价。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又达到了“有备而学”的目的。
运用数字技术,丰富农业生产劳动行前课内容形式
技术可以打破空间、时间局限,便于组织多种形式的行前学习。借用VR技术、网上展馆、在线平台、现场连线、网络直播等数字化手段,将预学内容从抽象变形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获得感和认同感。
假期,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线学习,在平台发布主题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展示学生观点,其他同学也可进行点评,教师也可以回帖解答。在校期间,教师可以在课上邀请农科院专家连线讲授农业知识,组织主题讨论,精准指导,答疑解惑;邀请农业基地教师讲解基地组织结构、资源基础、发展变化。这样节省实地活动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在学校设置直播通道,让学生全程看到作物的生长过程,对即将到来的劳动体验有所期待。
结 语
通过将数字技术融入农业生产劳动行前课,拓展学习时空,实现学习数据全记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提高学生获得感,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在数字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农事生产劳动内涵得以深化,学生学习方式得以变革,学生不仅从生产劳动中感受到生产劳动的艰辛,更能感悟生产劳动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19(2): 82-84.
李云帆,周兴华,冯丽霞,等. 高中研学旅行前置课程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初探[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3):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