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美育”学科融合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

2024-07-18高英男王慧珍周莉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7期

【摘 要】本文以“AIGC创作数字专辑”课程为具体案例,详细探讨了“AI+美育”的学科融合课程设计与实施。通过融合人工智能、音乐、美术、文学等多个学科,利用真实情境开展跨学科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字作品创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结果表明,该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更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探索了通过学科融合的校本课程实现美育浸润学校的实践途径,以期为美育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美育;AI+;学科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86-03

校本课程设计缘起

2023年6月,在第十九届文博会龙华展区,围绕“数字龙华”定位与“数聚龙华 文创未来”主题,运用数字化设计手法,展示了龙华的文化故事。特别是展区中的国风版手绘地图“畅游龙华图”,在数字赋能之下“动”了起来,将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完美融合。受此启发,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实施美育的关键环节和浸润师生的主要阵地,也应积极采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的校园美育情境,构建以“美”为核心、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于是,我们将校园环境作为展示平台,开展“艺术与科学的结合——AIGC创作数字专辑”校本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科融合教学、校园文化环境濡化、艺术作品实践中成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AIGC创作数字专辑”校本课程设计框架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并提出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因此,人工智能可以促进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本校特色的“五育”融合校本课程体系,设置“AI+美育”学科融合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义务教育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1]。

因此,“AI+美育”校本课程从真实情境出发,开展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以“AIGC创作数字专辑”为多学科融合的项目任务,通过创作数字专辑这一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真实情境任务驱动学科之间的相互协作[2]。课程按照“创设真实情境任务、构建问题解决的子任务链、明确学科融合形式、设计学科融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步骤展开。教师按照创作数字专辑的问题解决逻辑,构建子任务链,根据子任务内容将人工智能与语文、音乐、美术、思政学科进行融合,进而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活动;以活动型课堂为载体,落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以美育为核心、多学科渗透、多资源整合、多方式并举的美育教学模式[3]。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以素养为旨归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需求,围绕美育核心素养与信息科技核心素养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校本课程教学的全过程[4],使学生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艺术作品创作浸润心灵,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跨学科知识整合。课程内容既包含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与原理的探究,也包含对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赏析,探索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在教学实施上,以任务为驱动,学生通过协同学习逐步完成数字专辑的创作。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5]。

“AIGC创作数字专辑”校本课程的实施

本课程采用跨学科的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创作数字专辑。在项目实施中,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实践求证、反馈调试逐步完成满意的数字专辑作品,培养了审美能力与综合素养。本课程的教学结构包括项目选题、方案交流、探究学习、项目实施、项目交流与评价,分为四个单元:①AI作词;②AI作曲;③AI绘画;④发布歌曲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中,各小组展示数字专辑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与心得,由学生代表、信息科技教师、音乐教师、语文教师、美术教师组成评委团,针对作品的不同方面进行点评交流。在辩论环节中,由思政教师主授课,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形成正向、理性的信息社会责任感,勇于投身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由此推动育人本位的转向、素养本位的转向、价值引领的转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中,课程前三单元均以项目式学习展开,融合人工智能与具体艺术学科,课堂主要为“双师课堂”形式。表1呈现了本课程第三单元“AI绘画”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创作专辑封面为子项目任务,分为三课时:认识AI绘画、AI绘画原理、AI绘画创作专辑封面。

校本课程的效果评价

根据“AIGC创作数字专辑”校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我们制定评价标准,包括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其中教师评由信息科技教师、音乐教师、语文教师和美术教师进行多学科、多视角评价(表2)。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表现、过程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项目实践中的参与程度与合作情况等;结果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创作的数字专辑作品,包括专辑主题、内容及学生对人工智能知识与工具的掌握程度等。

除了上述课内评价,本课程还增设了课外评价,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与平台,设置“科技+艺术”校园文化墙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并安装“点赞”装置,师生可以为喜欢的专辑作品点赞。学生可以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数字创作作品并获得同学们正向的反馈,激发创作兴趣与热情。同时展示活动培养学生对于校园的主人翁意识,吸引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体现学生创造力、有参与、有互动的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处处、人人的美育育人环境[6]。

校本课程的教学反思

“AIGC创作数字专辑”校本课程以合作创作数字专辑为任务,通过环环相扣的链式教学活动设计,将人工智能与美育跨学科整合、链接。学生可以自主创作数字艺术作品,并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校园环境增添活力,进而营造出积极向上、富有创意的校园文化。

区别于传统信息科技或人工智能课程,本研究提出的“AI+美育”学科融合校本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再局限于单学科知识的理解,而是聚焦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和美育素养的提升。通过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将艺术与科技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提升艺术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实现艺术思维与计算思维的有机结合。此外,将学生创作的作品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展示,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榜样效应,激发更多学生加入并探索艺术创作更多的可能性。本课程为生成性的跨学科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人工智能知识、提升美育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色,同时也可复制、可推广,对于学科融合校本课程设计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然而,在实施“AI+美育”学科融合教学时,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①跨学科教学需要平衡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②课程采用“双师课堂”或“多师课堂”模式,需要协调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确保课程流程的顺畅进行;③学生对于数字艺术作品的赏析尚未深入,活动完成层面尚浅,需要进一步加强分析对比生成艺术作品与传统艺术作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注:本文系202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专题研究项目“区域联动推进义教阶段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郑葳,贺凯强,王玲.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J]. 基础教育课程,2023(23): 37-45.

刘徽. 大概念教学: 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13.

詹泽慧,季瑜,赖雨彤. 新课标导向下跨学科主题学习如何开展: 基本思路与操作模型[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1): 49-58.

梁云真,蒲金莹,袁书然. 大概念统摄下的“AI+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以“探寻四季更替的奥秘”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2023, 33(11): 57-68.

李荣坤. 春雨润大地 美育浸校园[N]. 中国文化报,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