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洞察

2024-07-18黄吉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7期

·名师工作室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黄吉雁创新互动教学名师工作室,由教育信息化专家黄吉雁领衔,汇聚浙江省各学科技术融合创新应用骨干教师。工作室秉承“技术赋能,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致力于实现“专家引领、团队协作、资源共享”的教师发展模式,为一线教师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进专业成长,共同推动教育创新。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手段不断丰富,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已是大势所趋。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经过多轮区域实践,突破了传统师训模式的束缚,为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本文通过分析现状与需求,直面教学实践中的困境,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引导,采用分层精炼研训内容、有效实施理实一体、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等实施策略,进一步引导教师创新学科教学,细化教学流程,利用技术支持课堂教学,从而保障教师数字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教师培训;信息化教学;混合式研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4)07-041-04

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教育教学的蓬勃发展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不可阻挡的趋势,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诉求,是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进阶的关键,是推动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关键途径,更是提高全社会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1]。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是华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领头兵、先行者,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有着突出成就,历经多轮培训,区域教师的数字素养有了整体性的大幅度提升,但在教学实践中仍面临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新兴技术使用技能匮乏

教育信息化2.0阶段,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规模化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因此,教师要在掌握基本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学习并熟练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进一步创新学科教学。但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教师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更谈不上利用技术来重构教学流程。

2.教师难以将技术融入日常教学

虽然教师对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普遍持积极态度,也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应用技能,但整体上看,教师未将信息技术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

3.教师数字素养差异显著

我区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在年龄、教龄及职称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教龄短(1~3年)、职称低的年轻教师(20~29岁)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较好,更善于掌握技术;教龄稍长(7~15年)、职称中等的大龄教师(30~39岁)应用技术手段解决常态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能力较高,对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比较好;教龄长(15年以上)、职称高的年长教师(40岁以上)的技术操作技能、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等掌握水平较低,对技术的掌握相对较慢。

为破解困境,我区按照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创新驱动、应用为王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区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施策略。

区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施策略

针对区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在对教师进行研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我区以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为驱动,以“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为目标,研究了区域基础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实施策略。

1.分层精炼研训内容,满足能力提升需求

根据本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结合教师现有数字素养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研训目标——掌握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论,在具备利用常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依据研训目标,结合教师对于提升自身数字素养的需求,我们依据“理论学习与学科教学实践深度融合”“集中技能训练与日常情境实践贯通”“培训内容与学科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按照“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的架构,分层精选并提炼面向区域全体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研训内容。

分层是指先按照任教学科将参训教师分为不同的学科组,在每一个学科组内按照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差异再进行分组。已有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在学科[2]、年龄和教龄[3]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借鉴已有研究的结论,在同一学科内以年龄为指标区分教师的数字素养,具体分为“低龄新手组(20~29岁)”“大龄适应组(30~39岁)”“年长成熟组(40岁以上)”三个组别,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分类推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创新教学的研训课程。20~29岁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水平显著高于另外两个年龄段的教师,但教学经验不足,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的水平亟待提高;30~39岁的教师,对常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比较好,应用技术手段解决常态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能力较高,但在新技术及其教学创新应用方面的能力需提升;40岁以上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非常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和使用技能较低,应加强其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实践。具体学科内研训内容设计见表1。

面向全体是指要求区域内所有教师均需依据自身现状参与研训,在原有数字素养的基础上有提升。对于指定培训内容,要求全员必修。

2.有效实施“理实一体”,努力实现“知能转化”

为切实提升区域教师的数字素养,并使其有效转化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实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目标,我们依据数字素养的“知能融合性、实践境域性、动态生成性、个体内隐性”等特征[4],在研训中有效实施“理实一体”的方法,即“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集中培训与日常教学”“技术练习与情境实践”的全面贯通,并满足“能力形成的碰撞与交流”需求。

我区倡导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呈现信息化教学理论,避免单纯的抽象理论讲解;对于“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模块内容的选择,主张以“极简教育技术”的理念指导工具的遴选;“数字化应用”模块的内容要与“数字化意识”和“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保持一致。

3.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支持教师灵活学习

针对区域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的提升需求,新的研训方式改变了以往的通用、集体培训方式,采用分学科开展研训活动。我们关注学校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差异,强调研训与学校日常教学、教研相结合,同时考虑教师缺乏时间进行额外集中学习,便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分层混合研训模式。该模式融合了传统面对面研修和网络在线研修的优势,并支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双向互动(图1)。线上研修包括线上课程群学习、线上学习群交流;线下研训涵盖线下技能共演练和线下实践同沉浸活动。

线上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等网络平台,开设“数字意识”和“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两大模块、五大系列的微型课程,支持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学习过程中可借助网络平台与其他选课同行交流观点,分享所得,建构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习得数字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

图1 区域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分层混合式研训模式

线下活动包括“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模块中的“技能操作演练”环节和“数字化教学实践”模块的研训。后者是线下活动的核心,即将研训的场地置于不同层次参训教师日常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首先要求教师将利用碎片时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用于自己的备课、授课、组织管理、评价指导等教学实践中,并用来引导学生利用技术预习、前测、交流探讨、查阅资料、同伴互评等学习活动;然后针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开展听评课教研活动,将执教教师的个人教学反思与集体的协作反思有机结合,共同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并针对不足集体研讨寻求改进方案。让数字素养研训根植于教师实践,完全转变“你讲我听”或“你教我看”等单向研训形式,解决以往教师难以将培训所学迁移到真实工作场景的问题。

区域基础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成效

经过6年的实施,区域基础教育全员教师的数字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实现了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创新用”的新常态。

1.提升了区域教师的数字素养,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经过研训,区域全体教师的数字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也极大地增强了教师们开展数字化教学的信心,并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全区有31位教师在中央电教馆“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网络课例遴选活动中获奖,21位教师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教师活动)中获奖,10位教师在宁波市教师创新教学大赛中获奖。有40位新手型教师获得希沃杏坛三星导师,10位教师获得省精品空间,20多位熟练型教师在市级以上信息化教学相关活动中承担示范展示课;更有41位专家型教师被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师研修网等单位聘为信息技术2.0提升工程省级培训专家,承担了200多场全国、省、市区级信息化教学相关培训,累计培训人数超过20万人。

2.开发了一系列实用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微型课程

围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训活动,我区先后开发了包括极简教育技术应用类课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系列课程、学科融合案例展示课程等共计3个类别42个微课,应用效果良好。2021-2023年,我区为省能力提升工程2.0提供教师培训课程30个,为“甬上云校”提供100多节课。其中,极简教育技术课程包括“讯飞语记秒变语音为文字”“腾讯文档支持协同编教案”“草料二维码便利资源分享”“滴答清单助力时间管理”等四个单元的内容,该课程吸引近1.4万人次的学习量,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希沃白板5系列课程为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援助,课程吸引近6.1万人次的学习量。

3.推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打开区域知名度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成共识,随着教师数字素养的不断提升,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也有了大幅度发展。目前我区的创新互动教学网络名师工作室已有189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在线参与学习;我区已涌现出2所教育部空间应用优秀示范校,1所浙江省数字教育试点校,83%的学校获评我市智慧校园;我区获评2020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同时,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正在从传统的“应用驱动”向“融合发展”的方向转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光明日报《教育家》等刊物,“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全国领跑”入选我市第三届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4.搭乘信息化高铁,促进学校加速度发展

我区将网络学习空间融入校园建设,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口碑,打造出了学校的品牌特色,营造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例如,宁波高新区信懋小学以创建“智慧校园”为抓手,把“让孩子书写童年的故事”这一办学理念与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结合起来,让这一理念搭载了“信息化高铁”,促进了学校跨越式的发展。随着我市创新(互动)教学名师工作室入驻,学校成为希沃学院全国首家教师培训示范基地,2019年被评为宁波第四届“智慧校园”,2020年荣获“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优秀学校”称号,2023年成为教育部教育数字化转型培训基地校。之后,学校陆续被评为提升工程2.0省级示范校、浙江省优秀数字家长学校、全国在线教育应用创新典型案例获奖学校、中央电教馆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该小学作为一所硬件并不出色的学校,和大多数学校一样,正处于硬件设备逐步更替的阶段,但借助网络空间建设打造出了学校的品牌特色,培养了省级培训专家和信息化教学导师团队,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力量,扶持兄弟区县和省外学校,促进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快速融合与发展,以点带面,实现了校际发展。

近年来,我区在三批提升工程2.0绩效评价活动中均获省教育技术中心A级评定。与此同时,打造了多所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近一年,共承担100场市级以上培训活动,呈现了100多节精彩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示范课和相关讲座,在市级及以上平台发布教育信息化相关报道40余篇。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认识和目标。我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持续探索创新,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信息化为助力,共同打造一个“自然、活力、创新”的教育品质区,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提升教育品质的目标。

结 语

目前,我区开启了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价机制与方法的初步探索,如利用之江汇、在线名师工作室、教师在线评价等网络平台陪伴教师提升数字素养。同时,在制定考核制度和标准时,考虑了大数据分析下多个相关维度的结果。推选合适的教师参与信息化高级研修班,教师通过多方面互动,共同研修,学习借鉴同行先进的宝贵经验及成功做法。同时,根据大数据分析,推选一些优秀的教师,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互动和共同研修的机会,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学习借鉴同行的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从而实现专业成长。

未来,我们将更加积极地探索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价机制与方法。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引导,超越传统的重视结果的评价方式,走向能有效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持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价,不断探索并完善教师数字素养的常态化伴随式跟踪评价,为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保驾护航。

基金项目:2023年度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双名专项课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培训师培养实践研究”(编号:SMZX2023177)

参考文献

张妮, 杨琳, 程云,等. 教师数字素养量表的设计及检验[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4): 81-89.

何文涛,庞兴会,朱悦,等.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J]. 现代教育技术,2022(3):92-101.

唐烨伟,范佳荣,庞敬文,等. 人本服务理念下区域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精准培训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9(11): 113-119.

左明章,卢强,雷励华.困惑与突破:区域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实践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6(5): 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