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规范管理的分析与思考
2024-07-17李昕悦牛采银
摘要:特种设备是实验室重大危险源之一,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是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特种设备的管理要求进行分析,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管理常见问题,从管理责任体系、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安全检查几个角度,就如何加强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议,旨在为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的系统性、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进一步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保障实验室安全。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规范管理
根据法律的规定,特种设备是指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有较大危险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特种设备[1]。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际应用中,常见的主要是电梯、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及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这四类。其中,电梯多为后勤部门、物业统一负责管理,而实验室中则多用到的是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这三类。通常起重机械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只有部分工科类院校或专科院校会购置[23],因而与师生日常教学科研关联度高的主要是压力容器类特种设备。
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实验室中的特种设备数量也越来越多,成为师生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密切接触的一类设备[46]。由于涉及的使用单位多,存放地点比较分散,各课题组购置后各自管理使用,比如化学、生命科学、医药学、食品科学等学科的实验室经常会用到高压灭菌锅,再加上部分管理人员对特种设备的法律法规、判定标准不了解、不熟悉,安全意识较淡薄,实验室内学生流动性大等多种现实因素,均增加了特种设备管理的难度[78]。如何科学规范地管理好特种设备成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3年)》中也明确列出了对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的管理要点。
1特种设备的管理要求
对特种设备,我国有专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详细阐述了其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阶段的监管要求。高校大多作为使用主体,应当重点抓好使用管理这一环节,可概括为“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一预案”四方面要点。
1.1“三落实”
“三落实”指落实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责任人员、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岗位责任、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等安全制度。当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超过50台以上时应设立特种设备管理机构,明确安全管理负责人,逐台落实安全负责人;使用超过20台以上的单位应配备专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员[9]。
1.2“两有证”
“两证”指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证和作业人员证。使用单位应当在特种设备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日内,主动到政府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相应材料,获取使用登记证。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负责人、安全管理员、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格式的特种作业人员证书后,方可从事相应的作业或者管理工作[10]。
1.3“一检验”
“一检验”指在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定期检验要求,主要包括年度检查和定期全检。年度检查是对压力容器安全管理情况、容器本体及其运行使用状况、安全附件等进行检查分析,及时消除发现的隐患。定期全检是由检验机构实施的停机全面检验,通常定期检验的周期为:起重机械每2年一次,场(厂)内机动车辆每年一次。压力容器一般投用后3年内进行首次定期检验,以后的检验周期要根据其安全状况等级由检验机构而定。此外,特种设备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也需要定期校验、检修,常见的如安全阀一般每年至少校验一次、压力表每半年至少校验一次。
1.4“一预案”
“一预案”指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该制定实用有效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演练且有记录。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重在对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和紧急救援上,包含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预防机制与预警行动、事故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响应与处置、事故调查、应急预案培训及演练等内容。
2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管理常见问题
目前,各大高校不断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除建立健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许多高校借助信息技术,建设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往往更多聚焦于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设施的配套、卫生环境等方面,对特种设备的管理关注度不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注册登记不规范、人员取证不及时、检验校验不及时、缺少针对性检查和培训等共性问题。
3提升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思考
3.1健全管理架构
严格遵照规定,以文件形式明确落实管理机构、责任人员、管理制度。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不同管理层级,应有明确分工。学校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和专职岗位,对全校特种设备统一归口管理,负责国家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等的贯彻落实、编写学校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组织开展校级检查及培训、督促特种设备的规范化管理等;二级使用单位负责编写本单位的管理制度、所属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安全人员的配置等,配合校级管理员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监督检查、事故调查等工作;实验室负责特种设备的具体使用管理。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有持证上岗需要的必须考证方可从业[11],且须明确岗位职责。安全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建档归档、办理使用登记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根据设备特点制定操作规程、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督促落实定期检验、及时纠正操作者的不规范行为等。作业人员负责设备的直接操作,应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填写使用记录、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参加应急演练、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
管理制度至少要包括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和相关人员职责、特种设备采购、安装、改造、修理、报废、使用登记、维护保养、定期检验、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管理、人员管理和培训等内容,更为具体的要求可以参照《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中的相关规定,各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
3.2细化设备管理
3.2.1规范使用登记
对于已经使用但没有办证的特种设备,学校需要进行摸底盘查,向监管部门说明情况,停用特种设备并及时补证。
对于新购特种设备,在购买前应经所在院系、学校特种设备管理部门依次审核批准。需要持证才能操作的特种设备,该实验室内必须有相应操作资质的人员才可购买。审批通过后,校级管理人员协助开展设备后续的开工告知、安装和调试、注册登记等工作,确保整个程序合法合规。部分高校特种设备采购和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往往会导致特种设备管理部门信息获取不够及时,造成信息传递滞后,甚至产生信息孤岛[3]。这种情况,可以考虑对采购部门人员进行培训,或者在资产系统中将常见特种设备设置成关键字,在资产建账时系统一旦检测到疑似设备,就发出办证提醒,购买人必须办理好使用登记证方可完成设备建账入库。
使用登记证办好后,原件由校级管理部门留存,以便校级安全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信息的变动,学院则留存复印件。后续出现特种设备改造、使用单位变更、设备停用、达到报废期限等情况,学院管理员应及时上报告知,校级管理部门协助开展相应的变更、停用、报废注销手续。
3.2.2建立台账及安全技术档案
学院对所属特种设备建立台账,学校对学院台账进行汇总形成校级台账,便于集中管理。各学院对使用的特种设备逐台建立安全技术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特种设备的使用登记证、出厂资料、日常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设备及其附属仪器仪表的维护保养记录等资料,更详细的要求可以参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9)[12]中的相关规定。在实际的管理中,档案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条例中规定的内容,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内容,增加其他材料,方便他人更全面地了解设备信息。
3.2.3按时完成检验
使用单位每年对压力容器至少进行1次年度检查,年度检查工作可以由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组织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也可以委托有资质的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进行。定期全检应按照规定在合格有效期届满前1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提出申请。
特种设备大多分散放置于各学院,且各设备的检测时间、检测部件、检测周期不尽相同。如果学校实验室内的特种设备数量很多,那么传统的人工统计、人工提醒的方式就会显示出很大的劣势,严重制约办事效率。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搭建特种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特种设备的采购、使用、变更、报废等进行全生命流程管理,实现基础数据实时统计、检验日期到期自动提醒,从而减少人工失误,能更高效地管理特种设备[3]。另外,也可以结合实际需求,与有资质的服务公司合作,开展委托检验服务,检验流程中相关的资料提交、证书获取等环节均由公司完成,从而方便师生使用及学校管理。
一般来讲,安全附件校验时长3~7天,期间设备需停用[13]。对于使用比较频繁的特种设备,会耽误师生的实验进程,因此使用人员可考虑备用同样型号的安全附件,以缩减设备停用时间。
3.2.4日常操作规范
不同特种设备,根据其运行特点编写安全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一般包括设备运行参数、操作步骤、巡回检查、安全注意事项、维护保养方法、异常情况处理等方面,制定时可以参考制造厂商提供的设备说明书的内容。操作规程制定好后,应悬挂或张贴于设备周围明显位置,以便于人员学习。
依据不同特种设备属性在周边醒目位置张贴警示标识,需要持证上岗的特种设备建议张贴“无证人员禁止操作”标识。设备周围不可堆砌杂物,有必要的安全距离和防护措施,如室内起重机运行通道应当保持畅通。
3.3完善人员管理
3.3.1人员取证
由于取证周期较长,为节省师生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由学校管理部门统计需要考证的人员信息,统一组织参加政府部门培训考核,获取证书。鉴于实际中特种设备很多是研究生在操作,可以考虑在研一阶段学生还未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前就进行培训并考证,以保证学生能顺利进行后续科研课题。在获取证书后,校级管理人员应该及时收集人员持证信息,建立持证人员信息档案,便于后期集中管理。因为实验室人员流动性大,如果出现人员的调整变动,学院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告知校级管理人员,以避免无证操作的情况出现。
3.3.2人员培训
开展专项培训,尤其要加强对新教工、新生的培训。在学期初制订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计划,邀请校内外专家对管理和作业人员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安全技能教育,帮助师生了解相关管理规定及办事程序,每次培训要做好培训记录。此外,许多高校已制定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将特种设备相关知识纳入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也能够进一步引起师生重视。
3.4强化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是保证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有效手段。操作人员在使用前后要认真检查设备状态并填写相应使用维护记录。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每月至少进行1次月度检查,重点检查设备及其部件的性状完好情况、安全保护和防护装置的运行状况、设备使用维护保养记录的填写等。学校每学期检查或抽查一次,重点查看特种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设备注册登记、日常使用维护、定期检验、人员培训与持证上岗、技术档案建设等[14]。
结语
特种设备的管理要求较高,高校实际管理中,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注册登记不规范、人员取证不及时、检验校验不及时、安全培训不到位等常见问题。通过建全管理机制、规范设备管理、完善人员管理、加强安全检查等手段,能够保障特种设备的管理使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有效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也进一步为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Z].2013.
[2]赵小静.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2(6):9293.
[3]宁信,虞俊超,王满意,等.高校特种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0):285288.
[4]周利刚,丁珍菊.新时期高校特种设备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75277.
[5]杜奕TlblC2MQkyAv2ttvSVr4/wlU1uu/HhpPKmfZVqRnJLE=,冯建跃,张新祥.高校实验室安全三年督查总结(Ⅱ)——从安全督查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7):511.
[6]章薇,张银珠,孙益,等.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3.
[7]王海涛,梅雪松,施虎,等.实验室压力容器管理方法的探索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85287.
[8]于春雨.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现状分析及管理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3):3638+45.
[9]国家质监总局.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Z].2017.
[10]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Z].2005.
[11]苏欣.地方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方法的研究[J].科技风,2023(10):152154.
[12]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549号)[Z].2009.
[13]宁信,张锐,虞俊超,等.高校实验室压力容器定期检验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20,23(6):218221.
[14]席艳霞,李景妍,马国玉.加强高校实验室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12):305308.
项目基金:2022年12月,淮阴工学院,横向科研后续研究基金(H11060099)
作者简介:李昕悦(1993—),女,汉族,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牛采银(1981—),女,汉族,山西晋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