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2024-07-17陈浩
摘要:山地型公园依托山地进行设计与建造,有着特殊的地貌特征,也因此在设计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需求,特别是植物景观的设计,与常规公园存在较大的差异。设计者需要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营造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在不同的视距内满足参观者对植物景观的感官需求。本文首先总结山地型公园的地形特点与植被特点,然后分析山地型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段落式设计;色彩搭配
山地是我国的常见地形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与山结缘,从山中获取必要的生存资源,也从山中景致获得精神层面的抚慰与支持。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隐居小筑,依山傍水都是选址的一个重要的追求。中国人对环山抱水的自然环境有着独特的情结,集中体现在传统诗歌、绘画之中,而到了现代,山地公园开阔的自然空间以及立体的景观设置满足了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需求。但目前的山地公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植物景观的开发水平有限,呈现出的效果也相对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者需要对山地型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优化途径。
1山地型公园的特点
1.1地形特点
山地型公园依托山地建造,而山地是具备多种特性的复杂环境空间,对山体各地段地形的分析是进行植物景观设计工作的基础,主要分为坡顶、山坡与山麓三部分。
坡顶是山地型公园的最高点,也是游客视线自然集中点,往往会成为山地型公园的标志性地点,因此一般需要与标志物、景观配合,发挥山顶视野开阔、观景效果好的优势。山坡处于山体的中部,并根据山体具体形态的不同呈现出坡度的差异。还可以结合形态特点这一因素将山坡划分为凹形坡与凸形坡,凹形坡隐蔽性较强,自带围合感,凸形坡则带有半开放的特征。山麓位于山体的山脚部分,坡度较小,因此也更加适合游客活动,对空间形式的兼容性更强。
1.2植被特点
山地型公园中不同的地形会对植被的栽种以及最终呈现的景观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植被品种时需要依据公园的自然气候、地形地势以及实际需求作出选择与搭配[1]。植被的选择不仅要基于对自然风貌构建的考量,还需要达成园林意境创设的目标,通过对自然植被的梳理与改造达到引导人流、分隔空间以及打造环境节点的目标。
2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与美学素养,还要了解不同景观植物的生长习性,以此选择与山地型公园所处地区自然、地形条件相适应的植物品种。另外,在具体的栽种过程中,设计者还需要从生长需求与设计规划两个角度考虑植物的种植场地,满足其生长对光照、水肥的需求,保障树种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
2.2多样性原则
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游客对公园的建设水平以及功能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公园在提供休闲游乐的基础功能之外,还能为游客提供人文关怀。而正是因为山地型公园在自然环境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需要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其在设计植物景观的过程中需要兼顾山地的地形、走势以及不同游客群体的实际需求,为游客营造经过良好规划的活动空间,凸显山地型公园的特点。
2.3生态性原则
山地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因此在进行山地型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考虑到相应开发建设工作对山地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因此设计时在选择植物品种时需要以生态位原理为理论基础,构成稳定合理的林灌草垂直空间结构,实现浅根系植物与深根系植物的合理配置[2]。为了给下层的低矮植被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上层林木需要选择阔叶类别,并配合其他具备固氮能力的植物,以此构建兼具稳定性与丰富性的植物群落。
除了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目标之外,山地型植物景观设计还需要遵循景观性原则,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氛围。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树种的高度、形态,还要考虑到其在不同阶段的观赏价值,以及叶、花、果实的观赏性,实现植物景观与其他景观要素的协调与互动。因此在树种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叶片颜色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树种,并与常绿树种组合,构成山地风景林。
3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优化策略
3.1合理规划景观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为山地型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工作提供方向指引与整体思路,因此设计者想要对山地型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进行优化,就需要合理规划景观设计理念,从根本上提升设计的可行性与适应性。
从自然的角度来说,山地型公园是城市建设中面积占比较大的板块,无论是城市理论政策的落实还是生态格局的建设,都需要以山地型公园的自然环境以及格局特点为基础,在尊重生态与生态结构的前提下,采用正确做法与向上的态度实现保护型建设。山地型公园地形以山为主,因此植物景观的占比相对较高,在设计时需要加强对原有资源的利用效率,遵循自然的特点与规律,仿照植物在自然群体中所处的区位与环境营造植物景观,推动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向着自然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从景观自身的角度来说,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要充分利用山体的尺度与固有景观结构,基于山体的走向、走势完成植物景观的构建。因此在设计工作中设计师需要顺应内在规律,适度改造自然环境,以此创造怡人的活动空间,进行正向的、建设性的改造而非破坏性改造。山地型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需要从部分出发,对局部改造进行规划,然后将部分联结成有机整体,既体现设计的美感与精妙性,又相对克制[3]。
3.2围绕山体进行段落式设计
正如上文所说,山地型公园的地貌地形可以被分为山顶、山坡、山麓三个部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区域,是植物景观设计的基础。下文将以淄博市某山地型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为例,从山顶、山坡、山麓三个部分出发,分析其中的段落式设计。
该山地型公园的山顶部分主要铺设视野通透性较好的植被,以此更好地发挥山顶区在视野与景观方面的优势,满足游客的观景需求。山顶的主要观景区域以秋季这一游览高峰期为设计核心,选择红色为基调,栽种叶片季节性变色的树种;与此同时,为考虑到春季的观景效果,还组合栽种了粉色调的春季开花乔木与灌木,并预留出了透景线。而非主要观景区则起到衬托建筑主体的作用,一般会采用乔木与常绿树种的组合。
该山地型公园的山坡区域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北坡、东坡与西南坡,整体采用自然的块状混交式设计,选择绿色为主色调,围绕冬季景致进行景观设计,秋季变色叶片作为点缀。具体来说,北坡并非主流观景路线,游客较少,为山地的阴面,因此选择耐阴的松柏类植物,观景路线边缘栽种花灌木。东坡是主要的活动场地,地势较为平缓,游客量大,主要种植春夏两季观花植物,吸引季节性游客,并积极引入新品种,提升山地型公园对游客的吸引力。西南坡是山地阳面,被阳光直射,土壤水分流失较快,因此选择栽种喜光耐旱的植物,并且利用攀缘护坡植物巩固山体土壤。
该山地型公园的山麓区地势平坦,是大部分观景、游览活动的集中区域,因此这一区域的植物景观设计也需要满足游客的观景需求。在湖边游览建筑的背阴处可以栽种大型乔木与常绿树种,起到衬托建筑的作用,而在向阳的院落中则可以栽种玉兰、海棠等花木,起到美化环境,构建景致的作用。生态漫步区景观植物设计的优化从原有的刺槐入手,移伐边缘部分长势不好的刺槐植株,并在刺槐林中种植大花溲疏、玉簪等耐阴的花灌木。而溪水边的区域由于水分充足、环境潮湿,则需要选择马蔺、千屈菜等耐阴、耐湿的植被,并采取自然栽植法。
3.3重视不同功能区的个性化设计
围绕山地的地势与地形,山地型公园还需要进行功能区的划分,以全方位地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而植物景观的设计也需要围绕不同功能区的功能做出个性化的调整。下文将以三明市某山地型公园为例,分析其中围绕功能区进行的植物景观设计。该山地型公园结合自然地理调节现有植被资源,基于附近居民的需求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将公园划分为入口区、滨水活动区、老幼活动区、登山健身区四部分。
公园主入口连接主广场,并以山体为背景。主广场周边乔木与灌木混种,在选择乔木时主要考虑树形的美观度,以及附加的花朵、香气对整体景观氛围的构建选择了香樟、八月桂等乔木。在选择灌木时则主要考虑到色彩的搭配,选择金丝桃等开花、叶片多彩的灌木,提升入口区景观与山地型公园整体景观的契合度,提升入口空间的开阔性。而作为背景的主山体则主要选择栾树、紫荆等开花、色叶植物,提升空间色彩的层次性;而半山区域则种植秋枫、银桦等高大乔木,凸显山地型公园的起伏地势,同时构建层次丰富、色彩鲜明的林冠线,提升游客的观景体验[4]。该山地型公园在中部还设置东入口,连接休闲步道、半山广场与滨水空间。休闲步道以常绿树种为基础,景观重点为油桐树;半山广场选用挺拔秀美的乔木围绕广场,形成疏朗通透的硬地、草地活动空间;滨水空间则以活动的溪流为线索,在岸边种植鼠尾草、二月兰等,并在水边绿地种植碧桃与樱花,构建纯景观花木林,成为山地型公园的名片景观。
滨水活动区位于山地型公园的地势最低点,核心卖点在于借助地势修建的跌水景观,既成为游客游览的线索,同时也赋予园内景观动态与活力,为植物景观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滨水活动区中的植物景观不仅起到造景作用,而且能够调节小范围的环境湿度、净化空气并抑制尘土,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休息区。在山体绿植的衬托下,滨水活动区沿景观台阶种植紫花泡桐等开花乔木,并尽量通过混交尽可能延长花期的覆盖时间,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
老幼活动区位于该山地型公园的东南角,为半开放空间,包括老人活动空间与儿童活动空间。老人活动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征,选择了银杏作为主要种植的树种,既满足了夏季老人活动时遮阴的需求,秋冬季节银杏落叶,又能避免遮挡阳光,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光照。与此同时,银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的象征,在老年人活动空间种植银杏,也表达了对老人的祝福。西侧的绿地则是广玉兰、桂花等常绿树与紫玉兰等落叶树的混交林,还搭配了栀子、含笑等芳香植物,提升活动空间的舒适度,满足老年人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保障健康的需求。儿童活动空间则主要种植色彩丰富的植物,避免选择有刺、有毒的品种,以香樟为基础树种,搭配野鸦椿等观花植物和鸡爪槭等叶片形状奇异的树种,为儿童提供探索自然的空间。
登山健身区位于山地型公园的最北部,既是公园地势最高的区域,也是溪流的发源地。在山体原有植物的基础上,设计者还增种了枫香、无患子等叶片颜色季节性变化的树种,并在高处种植榉树、银桦等高大乔木。北坡山体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形,同时保留原生马尾松林,并在其中设置登山步道及休憩平台,满足游客的登山游览需求。由于该山地型公园地势变化丰富、地形高差较大,因此内部与市政道路的高差较大,自然形成较多的挡墙与斜坡。挡墙主要利用金银花、五叶地锦等攀爬植物进行装饰,打造立体植物墙景观。坡度较缓的斜坡可以点植乔木,并利用迎春、凌霄等藤蔓植物进行装饰。
3.4协调植物景观的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是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问题,直接决定了植物景观的质量与效果,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植物景观时需要协调植物景观的色彩搭配,可以从单色处理、多色配置、近似色与对比色三个方面入手。
单色处理指的是运用同一色相中明暗、深浅不同的色彩进行组合,并考虑植物的形态、体积差异,营造和谐而丰富的景观效果。以福州市某山地公园为例,其在栈道两旁交错种植马尾松与榕树,打造怡人大气的植物景观。
多色配置指的是利用不同色系的颜色形成冷暖色的对比,并通过颜色面积的大小来明确主次关系,一般选用一种或两种颜色作为主色,其他颜色作为点缀与陪衬。为避免植物景观出现杂乱的问题,某山地型公园以紫红色点缀黄色、绿色的模式进行配色,采用银叶金合欢、山樱花、马尾松等多种植物组合,营造出多彩而热烈的环境氛围,为景观的整体画面提供色彩活力。
近似色的色相相似,因此和谐感较强,能够避免色彩过渡时出现生硬的问题,易营造出柔和的氛围,黄绿、蓝紫、橙红等颜色搭配均能构造雅致的氛围。某山地型公园主要采用蓝花楹、福建山樱花与银叶金合欢的组合,形成蓝紫配色,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植物景观的生动性[5]。
对比色指的是色相对立的颜色,反差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感受,是人的感官视觉对色彩刺激做出的天然反应。对比色在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构建活跃明亮的气氛,并且给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美学中常见的对比色包括红绿、紫黄与蓝橙,这三组对比色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均有广泛应用。如红绿配色是我国传统的配色,自古就有“绿肥红瘦”的说法,适宜的红绿配色能够达到相互映衬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山地型公园的地形多样,有着明显的区域划分,植被则需要依据公园的自然气候、地形地势以及实际需求作出选择与搭配,以此达到引导人流、分隔空间以及打造环境节点的作用。在进行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多样性原则以及生态性原则。而想要优化山地型公园的景观设计,相关社会人员还需要合理规划景观设计理念,围绕山体进行段落式设计,重视不同功能区的个性化设计,协调植物景观的色彩搭配。
参考文献:
[1]陈小燕.城市山地型公园景观评价及优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20.
[2]胡强.基于地域生态视角下的贵州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J].现代园艺,2021,44(17):129131.
[3]李啸林.基于地形特征的城市山地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23.
[4]马珺霓.浅析苏南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以虎丘公园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2(03):233234.
[5]桑晨艳.山地型公园植物景观设计——以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萌山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22,45(10):4143.
作者简介:陈浩(1983—),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