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性研究
2024-07-17王咏杨恒月秦臻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耦合程度高又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本文以江苏省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为研究对象,分析苏北地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现状,通过调研专业大类开设院校数量以及在校生人数,分析苏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在文献调研以及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苏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的相关建议与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匹配性
《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教育是面向产业生产的教育,产业的发展和变迁是职业教育内涵与使命革新的原动力。[1]匹配产业办专业,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2]。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适配关系
(一)产业需求是高职专业设置的依据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构成和相互结合的比例关系。即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高职专业结构是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横向结构,一般是指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构成状态即专业的种类、规模布局及比例关系。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统计得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匹配性研究的相关文献逐年增加,涵盖了专业设置依据与现状、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不匹配问题、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耦合度的对策研究等内容。
专业设置尤其是高度契合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及转型升级所需的合理的专业设置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和前提。产业发展的需求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第一动力,更是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础。专业设置比例过高,会导致人才培养过剩;专业设置比例过低,会导致人才供应能力不足,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区域产业发展。
(二)合理的专业设置有助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职业属性和服务属性是高职教育的特征属性,该属性使其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供给,人才供给与需求应高度耦合,才能促进产业发展。因此,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要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聚焦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市场人力资源供给的直接影响因素,进而影响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发展。职业院校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规格能够进行精准匹配甚至超前谋划,使其为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如若专业设置偏离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势必会导致人才供需不平衡,最终出现供给侧结构性矛盾。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过剩或与产业结构不匹配时,会使得市场劳动力过剩,而企业又无法获得与之需求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进而影响区域产业的发展。
二、苏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截至2023年9月,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共有20所,其中公办15所,占比为75%。分布于苏北地区的5个城市(盐城4所、连云港3所、淮安5所、徐州6所,宿迁2所)。2023年,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共设有683个专业点。基本情况见表1。
从专业类型来看,截至2023年8月,苏北地区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大类共有18个。以计划招生人数为例,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财经商贸类、医药卫生类、电子与信息类,招生占比分别为13.57%、12.16%、11.86%,其对应开设专业数分别为98个、62个和94个;计划招生人数位列后三名的分别是公安与司法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以及轻工纺织大类,招生占比分别为0.49%、0.65%、0.7%,其对应开设专业数分别为8个、14个和5个。专业大类分布情况见表2。
从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角度分析得出,苏北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整体涵盖三大产业。面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设置的专业大类数和相关专业数远超第一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包含1个专业大类,共有10个专业,有4所院校设置相关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仅占比1.67%;第二产业包含9个专业大类,共有105个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占比35.81%;第三产业包含8个专业大类,共有126个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占比62.52%。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性分析
从专业对应产业类型上看,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均有设置相关专业。在计划招生数上,苏北地区高职院校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招生人数占招生人数总和的1.67%,第二产业招生人数占比为35.81%,第三产业招生人数占比为62.52%。根据就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显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15.6%、37.6%、46.8%,从专业占比和产业占比的匹配度方面来说,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比重与专业设置比重明显不符,匹配度低,导致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明显脱节。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比重略高于其专业设置比重,存在专业设置稍微过剩的现象;只有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比重基本契合产业结构比重。
(二)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发现,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开设的重叠专业数达到58个,占总开设专业数的48.78%。热门及通用专业扎堆现象明显。其中,电子与信息、财经商贸、文化艺术三个专业大类重复设置专业较多,主要原因:(1)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如以医药卫生类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为例,因其就业前景较好,成为考生热门选择;(2)一些诸如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专业投入成本少,专业设置存在明显扎堆现象。从整体情况看,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资源循环及环保、冶金产业等对应的专业数较少,与行业用人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其中,新材料、新能源属于新兴产业领域,专业布点略显不足。此外,与第一产业对接的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小于产业发展需求。
四、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耦合度的策略
(一)发挥政府职能,政校行企联动,提高专业设置的动态适配性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统筹。政府通过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和审核;形成“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共同探讨专业设置相关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专业结构与产业发展耦合度的调查研究,积极对接产业需求,做好人才需求的分析和预测,形成有说服力的可行性报告,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定位。鼓励新增一批对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的相关专业,淘汰一批就业前景不广阔、社会需求小的专业,逐步增强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校企产教融合体、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项目,实现专业对接职业、职业对接企业、企业对接行业、行业对接产业、产业对接政府的良好发展态势,搭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3]
(二)产教深度融合,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紧盯区域市场需求。首先,高职院校应认真研究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地区城市和地方建设的重大项目为契机,设置与之高度匹配的专业,优化专业群建设。此外,要实时关注企业技术变革,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强化育人主题,提升专业建设的质量。主要体现在:(1)立德树人。区域产业发展既需要基础理论扎实、技能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更需要知行合一,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大学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2)积极探索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改革。在专业建设上精准对接产业链或者岗位群,重点在教材的更新、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升职业教育对区域产业的支撑能力。注重教材开发和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学中。以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可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GMP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开发以典型制剂生产为内容的工作手册式实训教材。拍摄融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的教学视频并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技能标准,课程体系对接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岗位群能力。采用“双导师”育人制度[4]的方式,为培养与药品生产企业高度契合的药品生产大国工匠奠定基础。企业也应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出市场所求、企业所需的拥有扎实基本功的技能型人才。(3)创新专业设置形式,依托产业链组建专业群。通过将多个专业集群对接苏北地区产业集群产业链上的完整产业链或一段环节或某个环节,实现专业集群对接产业集群。与苏北地区各大产业集群之间开展人员、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实现资源互通。具体实施时,可建立校企双带头人管理模式,合理分工协作,形成开放性知识体系,保持专业群竞争优势,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除加强与地标产业合作外,高职院校还应紧紧瞄准苏北地区的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设置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完善与新兴产业集群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培养重点新兴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结语
基于以上建议,高职应加快建设与产业发展ioRutiMWwwmcLuM8fX6r4w==高度匹配的专业,摒弃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在耦合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紧跟产业发展步伐,加深产教融合,政府职能部门需发挥协同功能,多方联动,综合利用各种政策措施激发各方深度参与打造产教融合平台,从而打破“企业冷、学校热”的专业设置局面,推动职业教育向办学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的教育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薪茹,韩永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及其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4751.
[2]邓光,杨晓燕.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查与分析[J].职教通讯,2004(10):2830.
[3]陈小娟.“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基于广东省5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9):3337.
[4]宋芸,杨静,王少凡,等.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药学技能人才培养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18):149152.
[5]李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沈阳:辽宁大学,2021.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3SJYB2032);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2skB79)
作者简介:王咏(1990—),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药学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