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24-07-17张月锋

今日财富 2024年20期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以期通过改进提高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实现财政资金最优化配置,进而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一)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定义

预算绩效管理在预算管理中融入了“绩效理念”和“绩效方法”,是以结果为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其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等方面有效配置并管理资金,强调预算资金的产出和效果,关注支出的效益和效率。

(二)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多以培育“双高”建设任务、产教融合为总体发展方向,寻找更有效、更契合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发展道路。随着高职院校发展的多样化,预算绩效管理要求也愈发精益化。为保障学校在正常教学的同时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达到资金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应实时监督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并结合学校实际发展方向,动态调整绩效目标,有效优化资金分配。而预算绩效管理不仅能够全覆盖、全过程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同时还是衡量资金分配、优化及更精准、更有效使用资金的重要标准,在高职院校发展提质增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实现财政资金最优化配置

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将学校长期发展规划与财政资金相匹配,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合理化配置资金,提高学校整体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有效助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2.有效促进业财融合

高职院校专业部门较为繁杂,业务需求有所不同。预算绩效管理离不开业务与财务的相互配合,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及专业分析是科学、合理设定绩效目标的基础,财务部门对业务专业的理解是提高资金分配效率的前提,绩效监控需要业务和财务的双向配合。因此,预算绩效管理能够促进高职院校业财融合。

3.满足财政资金规范使用的内控需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打造“双一流”院校,纷纷推进学校专业特色与社会的有效融合,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这使学校各种经济业务往来更具多样性。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进一步规范学校财务内部控制及财政资金使用,提高资金的效益性。

二、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欠缺

1.部分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层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视度不够,对预算绩效管理仅停留在“申请资金,使用资金”层面,只关注预算支出执行是否达标,忽视了是否满足绩效目标。

2.部分高职院校业务部门对绩效目标、预算绩效监控和事后绩效评价理解不深入,认为预算绩效管理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填报数据时随意性过大,因此导致数据精准度不够,缺乏绩效目标管理参考意义。

3.预算管理人员不足。随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越发精益化,部分高职院校的人员配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工作需求。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因此现有人员也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业务知识和传达宣贯绩效理念,业务、财务融合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4.部分高职院校项目库动态管理流于形式。项目库多偏向短期投入,与学校中长期规划契合度不高,因此导致项目投入后产出效果不理想,未能实现资金最优化配置效果。

(二)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未充分发挥部门间的联动性。

1.从项目申报来看,项目申报遵循“谁申报、谁编制”的原则,未反复沟通预算编制,因此导致绩效目标不合理,且与高校发展目标契合度较低。

2.从预算绩效管理来看,预算绩效管理职责划分不够清晰,从管理层到学校各专业部门,均未能认知到绩效管理需要各部门联动配合,未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管理。首先,事前绩效评估流于形式,论证不够充分;其次,事中绩效监督“重预算轻绩效”,绩效目标未能与初期设定对应挂钩,因此导致中期监控未真正达到预期动态管理效果;最后,事后自评工作未能及时跟进,考核机制不够完善,未能与学校实际预算资金配置挂钩,导致部分专业间资源无法充分共享,存在资源浪费、资源配置效益未能实现最大化等问题。

(三)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

部分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与预算绩效目标设定契合度较低,存在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指标值笼统、不具体;定性指标值无衡量标准;指标值设定宽泛,不具备实际指导意义;指标设定与项目关联性不高、与预算资金不匹配等。这导致这些高职院校只关注预算效果,未实现绩效管理,绩效目标设定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资金使用效益,对学校长期发展规划和预算编制失去指导意义。

(四)项目执行缺乏过程监督

部分高职院校在预算绩效目标制定过程中,只关注初期绩效目标设定,缺乏预算绩效过程监督。中期监控过程较为粗放,较多指标缺乏监控意义;项目执行中未能实时动态监督项目的绩效目标完成度,仅关注预算执行进度,忽略了其与项目绩效目标的匹配度,同时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

(五)预算绩效自评结果运用不明确

部分高职院校关注支出忽略绩效、关注结果忽略过程、关注量效忽略质效,项目自评未与初期绩效任务一一比对,不能很好地运用自评结果。同时因当年预算绩效自评时间为次年上旬,而此时预算编制已完成,这造成自评结果在预算批复之后,存在滞后错期的情况,导致无法将上年绩效考评结果与当年预算分配进行挂钩,自评报告对预算合理分配、预算绩效运用等缺乏指导意义。

(六)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较为落后,各个环节信息沟通不及时。预算申报、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结果运用等仅由各部门提报、人工汇总,业财融合信息不足,业务部门之间也无法进行信息共享,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依靠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判断,专业部门未能起到平衡同类型合并指导作用,预算编制全局性受限,进而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未能充分发挥其效果。

三、加强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1.培养员工认知内驱动力

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形成小组责任制,从管理层到业务层,层层落实责任,传达宣贯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工作,培养员工认知内驱动力,主动积极将预算、绩效融入到项目管理申报、监控、自评、结果运用等各个环节,从而形成预算绩效全链条管理模式。

2.加强专业队伍培养

高职院校应增加相应财务人员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并形成业务部门专人负责制,建立专业管理队伍。同时,加强对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加大横向、纵向交流力度,如调研其他同类院校、举办部门间座谈、促进财务与业务专业交流学习、参加各类相关培训等,从而加强学校整体预算绩效管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二)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结合高职院校各专业类型,联动各专业部门,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以及“3+2”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1.做好事前评估

事前评估是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实际情况,对项目前期各维度进行的评估。各专业部门申报项目时,要做好事前绩效评估,从项目基本情况、评估原则、目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估内容等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同时分析论证项目立项的必要性、投入的经济性、目标的合理性、实施的可行性、筹资的合规性等。做好项目前期评估后,以此为项目立项基础,报送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进行项目储备排序,列入项目储备库。

2.事中过程监控

事中监控应及时发现目标偏差,有效纠偏纠错,以达到动态调整、资金效益最大化的目的。项目立项成功后,即应监控项目预算执行过程。由上而下,预算管理委员会发起项目管控要求,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督;同时,由下而上,各专业部门报送绩效目标、预算执行情况,对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完成的绩效指标或预算金额提出变动申请,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议后及时上报,通过学校审议批复后向上级部门调整申请。申请通过后方可进行调整,不得随意更改预算目标和预算金额。

3.事后绩效自评

事后自评是学校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方法、手段,对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一种管理活动。项目完成后,各专业部门应及时对项目设定的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项目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自评价,形成项目自评报告,报预算管理委员会。次年,预算管理委员会应成立专家组,对学校项目整体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预算支出的效率、效益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评审,完成项目事后绩效自评。

4.绩效目标引领及推动结果应用

在前期预算绩效管理完成后,高职院校应将绩效目标结果落到实处。首先,将预算绩效目标和成本执行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项目负责人,形成项目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台账,动态监控绩效目标完成进度,做好事后结果应用情况汇总;其次,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积极将全过程绩效管理结果运用到次年预算申报中,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反馈,强化各专业部门绩效结果会影响财政拨款的管理意识,进而重点关注项目产出绩效结果。

(三)合理设定预算绩效目标

高职院校应合理设定预算绩效目标。首先,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委托第三方专业评价重点项目,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和绩效评价工作,从第三方视角指导优化项目绩效目标,更有效、直接地反映财政项目效益、效果。

其次,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兄弟院校,或者以专业调研、问卷等方式了解学校总体目标需求,结合高职院校总体发展规划,各专业特点和“双高”任务培育需求,将能量化的具体事项进行量化、不能量化的进行定性分析,形成一套具有自身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的绩效目标。以“目标设定-预算申报-预算下达-预算执行-目标完成”为基准,联动各专业部门整理绩效目标库,遵守顶层设计原则,总结分析后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绩效目标库。

(四)加强预算绩效完成情况的过程监督

项目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需加强过程监控。各专业部门需根据任务目标形成预算绩效管理台账,逐一监控绩效目标,动态跟进项目目标执行进度,对因客观原因确需变动的,要及时报送、跟进,并在上级部门同意后,方可按照新的绩效目标执行,做到实时动态调整。

(五)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应对预算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完善考核机制。针对项目任务书逐一进行评价,对绩效目标偏离度较大的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对绩效目标无法直接衡量的应采取其他方式间接进行考核分析。同时对预算和绩效目标执行较差的项目或专业部门应缩减次年预算投资力度;对绩效目标完成度较高的项目,可加大资金预算投资力度,给予项目鼓励支持,从而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预算绩效考核机制。

(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高职院校应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系统,并与学校其他数据联动,将人事、教学、采购、财务、资产等各系统版块进行对接,从而实现项目申报部门、职能审核部门及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及时动态跟进各项目预算绩效全过程管理。

结语:

高职院校涉及专业类型繁多,要想达到资源共享,实现资金最优化配置,就必须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从预算绩效各个环节明确部门管理职责的划分,建立一套符合学校实际的闭环管理模式;其次,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内驱力。提高思想站位,结合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双高”培育方向,从顶层设计到项目目标执行,严格按照预算刚性进行管理。绩效目标设定后,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预算金额和项目,严格管控项目资金;最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培训及人才培养,从而为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及资金最优化配置奠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