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会计准则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思路
2024-07-17张茜
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既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控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其内控体系的优化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资产安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政府会计准则背景下,如何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新政府会计准则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新政府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关系
(一)新政府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1.主要内容
政府会计准则从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的存货、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文物资源、投资项目等会计核算和管理项目出发,规定了这些资产、资源要素和项目规划、组织和管理规范、程序与具体的内容,决定着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等特殊社会组织单位的内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规范。政府会计准则规定了文物资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合同、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等会计核算和管理内容,明确了财务报表编制的要求。
2.特点
第一,以实际发生时间为基础确定收支。新政府会计准则提出了实施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贯彻落实要求分别制定了修正和完全权责发生制。当前相应组织单位先试点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以收支事项和交易发生的会计时间为基础来进行会计核算。
第二,会计制度和收入确认准则的高度统一。预算标准与财务会计报告格式化和规范化程度高,进一步强化了全面预算概念,增强了各预算主体的会计工作规范的统一性。
第三,采取“双主体”平行核算方式。上级拨款部门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双向编制预算,而并非事业单位先进行预算,上级拨款部门审核后拨款的单向预算方式。
第四,强公益性和社会服务性特征。新会计准则更强调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特征,会计收支平衡是实现事业单位盈利的基本手段。
第五,更强的可操作性特征。新政府会计准则具有更强的操作性,条例更加清晰,规定了事业单位相应财务岗位的具体职责与行为规范。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与目标
1.构成
第一,内部控制环境。包含事业单位组织架构、工作文化等,严密的组织架构、严谨的工作文化风格会对事业单位内控质量和效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第二,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规定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实施内控制度、开展内控活动的行为规范、操作流程、程度规范和要求等,是强制性约束规范和制度,能够确保事业单位各项内控活动的顺利稳定开展。
第三,风险评估机制。包括对事业单位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各项内控风险的识别、预警、评估、防范、应对、跟踪和处理等一系列环节。
第四,内部控制活动。指的是为了满足内控目标,组织建立各项安全方案和风险防控制度,具体实施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的活动,通过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内控手段来实现内部控制。
2.目标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其整体组织架构运行和社会服务职能履行基础的稳定性,即构建稳健的内部财务、投资、运营和管理环境,有效控制事业单位内部组织和员工的行为、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新政府会计准则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相互影响
1.新政府会计准则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内控质量
新政府会计准则顺应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现代化治理体系改革的要求,提出了更标准化的会计核算制度和收入确认准则,能够有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增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和预算管理效率,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2.事业单位内控体系会影响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
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支撑权责发生制的实施,为新政府会计准则打造良好的环境,建设更加合适的内控组织架构和内控制度来支撑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来反馈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执行情况,从而提升事业单位的创新意识和实施新会计准则与收入确认准则的意识,加快推进权责发生制的贯彻落实。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控意识薄弱
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较为薄弱,表现为较为显著的形式主义,“纸上谈兵”的情况较为常见。在事业单位各个科室和工位上可能会张贴员工行为守则、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并且主张员工相互监督以及员工对单位的监督。但是在部分事业单位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发现员工的内部监督和反馈渠道受阻。而管理者也没有意识到这一内控问题,缺少解决内控问题的积极主动性。
2.内控制度操作性不强
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操作性不强,内部控制体系所包含的一系列具体控制项目与工作的操作规范、规章制度不统一。发生交叉管理时,由于各科室遵循的规章制度不统一,导致其可能出现业务和管理上的矛盾。比如,预算控制和上级部分预算控制的矛盾、事业单位收支控制和采购控制的矛盾等。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不够健全,覆盖率不足,导致出现部分管理和业务活动无规章可遵循、无制度可参考的问题。
3.监督力度不强
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强。作为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的核心环节,监督和风险防控缺乏强有力的机制保障。一些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对事业单位内控绩效的评价不够客观,开展的一系列监督评价工作覆盖面不够全面,因此导致事业单位内部有“阴暗区”,容易滋生腐败。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制度角度
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角度来看,其内部控制机制还存在较大的漏洞和缺失,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一些事业单位对各类政策、指令的解读能力较弱,因此往往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着手建设内控制度,习惯照搬其他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而未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与调整,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内控问题。
2.人员角度
从内控人员角度来看,事业单位各科室员工各司其职,员工数量保持在较为合适的水平,适应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需求。但是专业化的内控人才储备不足,部分事业单位内部“一岗多能”“一人多岗”的现象常见,因此破坏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审计和监督报告偏向于主观性,因此难以及时发现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导致内控问题不断放大,甚至带来严重损失。
3.监督角度
从监督角度来看,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建立起完全独立和成熟健全的监督体系和制度机制,外部监督力度不强。虽然定期接收纪检和反贪等部门的专项检查和监督,但是专项检查间隔时间较长,不具有随机性、突袭性的特征,因此导致监督检查的效果较为有限,从而引发内控风险。
三、新政府会计准则背景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策略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建立良好的制度基础与人员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应当顺应新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内容变化,立足于权责发生制贯彻落实的根本性目标,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营造更加良好的内控环境。首先,建立完善成熟的内控组织架构和职能岗位体系,支持内部控制的高质量开展和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来指导内控制度缺陷的“补色”和“补块”工作,加快健全制度基础,设置专业化的内控组织机构;其次,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规模和社会服务需求,设置相应数量的内控管理岗位,从而有效地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最后,在选择内控职能岗位人员时,应当从各个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中均匀选择人才,做到内控管理的全员参与。
(二)加强风险评估与防范: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和防范管理,将各种风险损失控制在事业单位可控、可承担和可以化解的范围内。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数字化的风险预警机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风险指标,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搜集相应信息数据,转变为风险指标,横纵对比风险指标的变化,预测风险指标的变化动向,提前做出风险预警;其次,做好风险管理关口的前移工作。在风险未发生前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实现风险事后管理向事前防控的转变;最后,组建动态化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作为风险预控机制管理员,及时接收相应的风险预警信息,下达风险防范应对指令,从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内控效力,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与风险损失。
(三)强化内部控制活动: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
根据新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调整与变化,适应性调整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内控措施,有效提升各项内控活动的质量与效率。首先,事业单位应当优化内部授权和逐层逐级审批的控制措施,确立各个管理层级的权限与审批职责,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提交申请,采取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的方式,以保障事业单位内部审批活动的顺利安全开展;其次,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应当严格按照新政府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要求,精准预测和评估事业单位预算,出具预算报告,并且附上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同时采取全面预算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
(四)完善信息沟通与监督机制: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协调配合
事业单位应当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机制的联合作用,打通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通道与信息壁垒,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主体形成合力,从而全方位全过程地监督审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时捕捉和发现事业单位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等。首先,事业单位需要主动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建立信息披露的数字化和新媒体平台,公开披露其内部审计报告和相应的信息数据。同时,需要鼓励外部监督者监督审查事业单位的披露信息;其次,在接受上级专业审计部门的审查时,需要积极配合,提供准确完整的资料,从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内部与外部监督的协调配合水平。
(五)提升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能力:加强培训与考核评价
事业单位应当做好人员培训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内部控制人员学习新政府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调整内容,并且定期展开考核,以评价事业单位内控人员的业务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情况。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当积极地为内控人员提供学习机会,组织内控人员参与相关讲座及专业学术交流会议等,从而有效提升其内控管理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具有显著的优势。而事业单位的内控体系运行既受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对新政府会计准则在事业单位的执行效果产生影响。新政府会计准则十分强调全面预算体系的建设,要求事业单位能够完整地编制预算和财务报表,同时要求事业单位的预算评估和分析更加精确、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以及信息披露质量更高,这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优化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指引。基于此,事业单位应当进一步从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结构出发,有效地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效力和质量,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建立完善的内外监督信息交流机制,强化内部和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人员专业培训,从而在新政府会计准则的约束和指引下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内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