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字法”解决治癌副作用
2024-07-15梁方舟
专家简介

吕 俊 武汉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武汉市中青年中医名医,武汉市中医医院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湖北省抗癌协会热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中医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武汉医学会第十九届肿瘤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委员。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倡导扶正祛邪、带瘤生存的绿色抗癌理念,结合现代医学的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消融治疗等手段,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转移率。
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谈癌色变不仅因为癌症的高死亡率,也在于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不同肿瘤、不同疾病阶段所用的治疗手段也不一样,但是中医药治疗均应贯穿始终。对于化疗中出现的恶心、呕吐、腹泻等副作用,以及癌性疼痛、心理问题等,中医有何妙招?
事实上,肿瘤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结合中医进行治疗,但应把握越早越好的原则。中医药治疗癌病,比较重视“扶正”,不仅要注意不同类肿瘤患者的自身特点,还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治疗肿瘤疾病要从整体入手。在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放疗)、化学治疗(化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中医外治等中医治疗,因人因病进行个体化综合诊治,发挥中医药优势。
治疗阶段灵活运用“五字法”
针对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副作用,中医诊治首先要正确评估,选择合适的中医技术和应用的时机;其次要个体化用药,这就体现了中医辨证用药的精髓。在临床上,有“评、扶、控、护、生”五字方针,可灵活运用五字方针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摆脱副作用的困扰。

“评”就是对不良反应进行整合评估,目的是明确中医治疗的适应证和分型,拿胃肠道反应来举例,通常情况下中药内服适合轻度胃肠道反应,不适于重度胃肠道反应,中医外治适合所有级别的胃肠道反应。“扶”是指扶助正气,通过中医的方法增强机体的修复能力和抵抗力。“控”是以中医治则进行辨证论治、选方用药。“护”是指中医调护,以预防不良反应为主要目的,如饮食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生”则是治疗目标,即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顺利进行,使患者生存时间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缓解化疗副作用有良招
化疗作为常见的肿瘤治疗方法,为很多癌症患者解决了“燃眉之急”,但也给不少患者带来了化疗相关的胃肠道反应、化疗后骨髓抑制等副作用,让患者及其家属头疼不已。
中医认为,化疗引起胃肠道反应的主要病机为药毒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大肠传化功能失常或化疗药导致正气亏虚,损伤脾肾之阳,引起脾胃失和,水谷不化。中医的治疗分为中医内治和中医外治,内治一般选择中药汤剂,外治常选择穴位注射、针刺以及艾灸。临床上针对恶心、呕吐的患者,常选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四君子汤加减等;针对腹泻的患者,可选用的中药汤剂有藿香正气散、理中汤、四神丸加减等。
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常表现为外周血细胞数量减少,包括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等。中医的治疗目标:一是保护骨髓功能,减轻或消除骨髓抑制;二是改善症状和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临床治疗上,医生以益气养血、健脾益肾为目的来拟方,常选用归脾汤、十全大补汤等。中医外治法如灸法、针刺,常适合控瘤治疗结束后表现的慢性持续性的骨髓抑制,日常治疗中可选用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位,治疗效果明显,并且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帮助提高化疗完成率,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治疗目标。
中医药还可缓解癌痛
很多肿瘤患者被癌性疼痛折磨着,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许多肿瘤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除了镇痛药物,中医在这方面还有哪些有效治疗措施可供患者选择呢?
中医认为,瘤毒阻络是癌痛发病的基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癌痛的基本病机。中医药治疗癌痛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是癌痛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医药治疗癌痛可全程参与,通过中医内治及外治法达到止痛的作用,单独应用中医药或在三阶梯镇痛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或中成药治疗。临床上的中药汤剂虚证常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实证常选择血府逐瘀汤加减,并且中医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其不良反应。
艾灸穴位降低心理压力
很多早期肿瘤患者已经把原发病灶切除干净,每天仍担心肿瘤转移复发,长此以往,形成抑郁状态,轻者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兴趣减退,重者食欲、睡眠、记忆力等整体机能都会受损,更有甚者出现自残、自杀行为。临床上,此类患者多归结为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痰气郁结等,可以疏肝解郁为基础进行治疗。常用的外治法有毫针、艾灸及电针等,选用合谷、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内关等穴位;此外,耳穴压丸法也是临床常用的疗法。
(通讯员 陈彦西)
(编辑 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