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病耻感,让他们重拾生活希望
2024-07-15张文瑄

故事一:神秘人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遇到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她压低了帽子,戴着墨镜和口罩,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她进诊室后将门反锁,小心翼翼地坐在我对面,第一句话就问:“医生,别人看不到我的就诊记录吧?”
她的言行举止像电影中躲避仇家的追杀一般,但是在我们的交流中,她逐步透露了隐藏在心底的担忧。她害怕别人认出她来,虽然她并不是名人,也没有娱乐记者偷拍,只是因为心理问题让她感到自卑和羞耻,害怕身边人知道后会议论、嘲笑她。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心理疾病的耻辱感通常源于对心理问题的误解或恐惧,媒体对心理疾病的不准确或误导性描述也加剧了这种情况。超过一半的心理疾病患者没有接受治疗,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却因为害怕被人议论而拒绝寻求帮助。病耻感成为他们寻求帮助的重要阻碍。
对于这位患者,我首先努力建立起信任关系。我向她详细描述了心理治疗的保密原则,让她放下戒备,真实表达自我。我倾听她的故事,给她提供支持和安慰。接下来,我引导她正视自己的问题,告诉她接受治疗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而是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表现。
为了进一步消除她的病耻感,我鼓励她参加一些适合她的患友会。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她逐渐放下了心中的包袱,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孤单,甚至找到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此外,我还建议她与家人坦诚沟通。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家庭的力量,她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
故事二:无病证明
最近,我遇到了一位开特殊证明的患者,他是一名年轻的大学生,名叫小李。小李曾因抑郁症休学一年,在经过心理医生的系统治疗后,他的病情已经得到显著改善,半年后基本康复。然而,当他准备重返校园时,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困难。
尽管小李已经开始上网课,和老同学也恢复了社交,情绪也比较平稳,但学校要求他提供一份“无病证明”,以证明他已经完全恢复。
其实抑郁症和许多疾病一样,在治好后与常人无异,康复后的患者应当享有和普通人一样的权利和机会。然而,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人对于心理疾病的误解和偏见,对抑郁症康复者回归正常生活造成了阻碍。
为了帮助小李,我与学校进行了多次沟通,提供小李的心理评估报告,解释小李的病情和恢复状况,并强调抑郁症康复者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事实。同时,我也向小李提供了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他克服重返校园的焦虑和不安。最终,学校接受了解释和建议,同意小李复学。
结语
一提到心理疾病,大众往往会联想到“脆弱”“神经病”,甚至“变态”等词汇,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心理疾病的患者。通过这两次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消除病耻感对于患者乃至全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鼓励患者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让他们意识到寻求治疗并非羞耻之事,而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亟须向全社会科普,消除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和偏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帮助患者走出阴影,重新融入社会。
为提高公众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我通过开展科普演讲、公益讲座义诊、发表科普文章等方式,向大众普及心理问题的基本知识、重要性及治疗措施。我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够减少大众对患心理健康问题人群的误解和偏见,帮助患者打消心中的疑虑和恐惧,让患者能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困扰和挑战,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和阳光。
(编辑 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