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锦里:“穿越时空”的梦境之旅

2024-07-15陆明华

祝您健康 2024年7期

闲来无事,翻翻发黄的《全唐诗》,蓦然看到杜甫那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据说,杜甫诗中的“锦官城”,就是如今的四川成都锦里。

我们来四川成都旅游,导游建议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锦里。锦里原为秦汉、三国时期以织锦、售锦为主的一条古街,历代文献辞赋多有记载。蜀锦在三国蜀汉时期占有极重要的经济地位,诸葛亮曰:“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如此发达的蜀汉织锦业,使成都成为三国时期锦文化的代表。

北宋词人柳永曾在《一寸金·成都》中写道:“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靓妆艳冶。”可见锦里的繁华是有年代的,它如今号称“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锦里是民俗仿古商业街,与相邻的武侯祠共同营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锦里的结构呈六字形,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古朴的小楼、大红的灯笼,仿明清建筑的青灰砖墙、木制匾额、青石板路,洇染于大红灯笼的潋滟光影中。老街,民居、客栈、商铺等坐落其间,青瓦错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前行,让人恍若时空倒流。

游人在锦里可以饮一杯英雄酒,唱一段三国戏,品一份三国情。有煮酒坊、阿斗井、诸葛井、乌衣巷等建筑,体验“梦回三国”的意境。定期上演的特色川戏、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等。我在小桥上顺眼望去,巨大的鲤鱼在灯光下的水中悠闲地觅食。游人在短短350米的距离内,就能享尽原汁原味的四川滋味。在锦里的古色中流连忘返,思绪也随之荡漾,便不知不觉跌入了一场惊艳的梦里。

悠然漫步,老街尽是光阴的味道。斑驳了的榉木大门,破败的雕花窗棂,旧迹斑斑,正是最动人的凋零。窄窄的巷子极富市井气息,它是往昔的缩影,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一丝古意幽微的暗香,像雾气一样缥缈。

小茶馆,临水的窗边坐着,一壶茶,一本书。泛黄的纸上,有平平仄仄的句子。眼闭着,梦做着,人是醒的。凉了的茶喝了一半,水还没来得及续上,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不长的商业街不一会儿就走到尽头,左转穿过“锦里”牌坊就是小吃街了。张飞牛肉、三大炮、肥肠粉、凉卷……价廉物美,与其说摊主在做生意,不如说在表演。在这里,吃东西与看风景、品风情已经融为一体。找路边的艺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捏个泥人,都会唤起久违的童趣。我端着豆花粉,在街边人满为患的桌旁找座儿,一个成都女孩给我挪出个位子,问我是否来旅游的,我笑笑点头。

锦里是属于黑夜的,虽说白天也能感觉到它的古典美,但当华灯初上,街道被敷上油彩时,你才知道它有多妩媚。夜色中传来葫芦丝呜呜的声音;移步易景,几杆青竹背后,是某个古瓶店的老板在演奏古筝;水波声刚在心中一环环扩散开来,迎面又撞见身着汉服的书生,向旁人打听才知道,书生是扮演牛郎,此刻正走在和织女相会的路上;抬起头,我看到刚才还挂在屋檐下的灯笼飞上天了,灯笼里点着蜡烛,徐徐上升,“孔明灯”的智慧在这里再次演绎。

锦里的文化呈现在眼前,刻在店前木匾上、绣在丝绸上、镶嵌在牌坊上的。闲步锦里,到中药铺里嗅嗅药香,到蜡染坊里看看蜡染,到戏楼里听听戏,看看变脸,喝喝盖碗茶。天渐渐暗了,客栈、店铺、戏台子,家家都早早地将灯笼挑起,烛景摇红,明暖暖的光便从一扇扇木门里流溢出来,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恍惚中不知身在何处。

(编辑 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