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疸”危机,快速解救“小黄人”

2024-07-15孙瑜淼

祝您健康 2024年7期

专家简介

刘现忠 南京市第二医院肝胆胰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中国医院协会肝胆胰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组委员,江苏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胆肿瘤学组委员兼秘书等。擅长肝胆胰及胃肠肿瘤的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和规范化淋巴结清扫,常规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脏移植术等大型手术。

在我们普通人眼中,提到小黄人很多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一个圆头圆脑、有着香蕉黄一样的皮肤,身着蓝色牛仔裤,说话语速快、总是带着笑容的卡通人物。而在医生眼中,“小黄人”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模样:可能是全身皮肤发黄、肚大如鼓,整个人病恹恹的。

为什么有人会突然“变黄”

皮肤颜色是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皮肤或巩膜变成“不自然”的黄色时,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一是生理性因素,一是病理性因素。

(1)生理性因素:可能是因为大量进食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和橘子等;还可能是因为服用了某些药物,如米帕林、新霉素等。停止进食这类食物或药物后,皮肤颜色会慢慢恢复正常,无须紧张。

(2)病理性因素:黄疸是引起皮肤发黄的常见病因之一,黄疸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体征。黄疸是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巩膜、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

皮肤变黄,如何区分是生理性因素,还是病理性因素呢?临床上,可根据抽血检验血清胆红素值的高低来判断。当血清胆红素d4f6ac0717484104a69e9009b93f5b10b59c331ee9fb69e5aeca8adf0920a3b2大于17.1微摩/升,则可认为有病理性黄疸。

出现黄疸,主要是因为人体内胆红素在某一个或几个代谢环节发生了障碍。在人体内,衰老的红细胞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经过破坏和分解生成含铁的血红素,血红素经过去铁作用又生成无铁血红素,最后转化为胆红素。胆红素与蛋白质在肝脏内结合形成胆素原,这是尿液和大便颜色的来源。胆红素与肝脏中的胆汁酸结合就形成胆汁,胆汁通过胆道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吸收。胆红素的生成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个器官和多种酶的参与。一旦胆红素生成过多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导致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痰液、泪液、汗液、尿液、大便等呈现异常的黄色。如果整个代谢过程中任何一步出现了异常,胆红素在血清中积累超过一定的阈值,就会变成“小黄人”。

解锁“疸”危机,不做小黄人

引起黄疸的常见病因通常包括4种,以肝细胞性黄疸和胆汁淤积性黄疸最为常见。

(1)溶血性黄疸:由大量红细胞破坏引起。皮肤颜色多呈浅柠檬色,不伴皮肤瘙痒。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 (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的,除伴贫血尚有脾大。

(2)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是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缺陷所致。临床较少见,大多发病于小儿及青年期,有家族史。

(3)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病变造成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所致。肝细胞性黄疸既有结合型胆红素的升高,也有非结合型胆红素的升高,往往分布均匀,呈金黄色,此类患者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呈红色,也被称为“红黄疸”。

(4)胆汁淤积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两大类,其中以肝外胆汁淤积最为常见。胆汁淤积性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同时伴有碱性磷酸酶的显著增高,其指标可远远高于转氨酶。

变身“小黄人”,可能是肿瘤的“危险信号”

临床上,要确定是否有黄疸,除了肉眼观察是否为“小黄人”,还要结合有无肝脏、脾、胆囊肿大,用药输血史等,还需经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生化、血清酶学检查等)及其他辅助检查项目(B超检查、X线检查、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上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肝穿刺活检及腹腔镜检查)等来最终确诊。

成年人出现黄疸问题,须尽早排查恶性肿瘤的发生。肿瘤性因素引起的黄疸一般均有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特点,一类常见于肝外胆道系统肿瘤、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等,另一类见于肝内梗阻性黄疸,如原发性肝内胆管癌或继发性胆管周围癌。

1. 肝癌

无论是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都可能在病情不同时期出现黄疸,因此胆红素是临床上判定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判定肝功能是否异常的重要指标。

肝癌晚期发生黄疸,大多因为肿瘤侵犯正常的肝组织,肝功能失去代偿能力、肝内的胆道系统阻塞,如肿瘤压迫肝内的胆管系统或胆管内癌栓形成,胆汁不能排泄到肠道而引起的。肝癌并发的黄疸可以是肝细胞性黄疸,也可以是梗阻性黄疸,或两者并存。当然,并不是所有合并黄疸的肝癌都是晚期肝癌,如位于肝门处的肝癌。肝门处肝癌虽然肿瘤体积不大,但紧邻肝门区的胆管容易被压迫引起阻塞性黄疸,此类肝癌经过积极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肝癌的治疗方法临床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目的在于尽可能切除原发病灶,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防止癌细胞继续扩增转移。早期肝癌通过手术切除临床治愈率高,局部进展期肝癌通过转化治疗,肿瘤降期后再手术切除仍可临床治愈,而中晚期治疗的目的应以提高肝癌患者生活质量为主,尽可能延长生存周期。

2. 胆囊癌

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胆囊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故早期诊断困难,一般临床症状、体征极易与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相混淆而被误诊。一经发现往往已是进展期或晚期,生存时间少于1年。

随着癌肿的扩散,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黄疸,也有一些人在患病初期就会出现黄疸。一开始患者胆囊疼痛,然后出现黄疸,且黄疸是持续性的,此时患者还会出现身体消瘦、乏力及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等症状。

目前,胆囊癌患者的总体预后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依旧是确诊时间太晚。加强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治疗胆囊癌的唯一手段。合并胆囊癌高危因素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是预防胆囊癌的关键。每年一次的深度体检是及早发现重大疾病及早期癌症的首选方法。

3. 胰腺癌

“癌中之王”胰腺癌常常一发现就是晚期,胰腺癌有个特点是侵袭式生长,癌细胞会浸润周围脉管组织,进而扩散、转移。晚期胰腺癌一经确诊,大多数患者活不过半年,且5年生存率也不超过10%。

胰腺癌早期常常无症状或仅仅是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指标升高,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有些胰头癌患者最初只是全身皮肤发黄,并没有其他不适。胰腺癌之所以会出现黄疸,是因为胰腺肿瘤压迫甚至堵塞胆管,胆汁无法顺利进入小肠,从而导致黄疸,使小便呈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呈灰陶土色。

当皮肤出现发黄且上腹部绞痛,绞痛多为阵发性、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疼痛向腰背部放射,同时伴有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迅速消瘦等,此时若胃肠镜检查正常,则要高度怀疑是胰腺癌。可进一步行腹部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胰腺癌的治疗方法通常需要根据病情、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等多种方法的组合。

对于成年人而言,黄疸很可能是疾病的“危险信号”。当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发黄,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测,避免病情加重,危及生命。

(编辑 王 幸、周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