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黑除恶”灭“危肌”

2024-07-15王幸

祝您健康 2024年7期

专家简介

王 飞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治疗重症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银屑病等。

炎炎夏日,紫外线往往更强烈,很多人认为,皮肤变黑的罪魁祸首是“紫外线”,如果“紫外线”会说话,那它可能要大呼“冤枉”了。皮肤变黑,可不单单是紫外线照射导致黑色素过多沉着这一原因,还可能是隐匿疾病的预警信号。

脖子发黑洗不干净,当心患黑棘皮病

生活中,当你发现一个人脖子后面经常黑黑的,好像很长时间没洗澡,你可千万别武断地认为这个人不爱干净,他很可能患上了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又被称为黑色角化病,是以皮肤角化过度、增厚、粗糙、呈黑色或灰褐色、伴有疣状和小乳头状、如鹅绒毛样为特点的一种皮肤病。黑棘皮病大多发生在颈部、面部、腋下、腹股沟等皱褶部位。黑棘皮病一般无自觉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不明显,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黑棘皮病和不讲卫生完全没有关系,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肥胖、遗传、内分泌、药物、肿瘤等因素有关。临床上,黑棘皮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肥胖性黑棘皮病:又叫假性黑棘皮病,是最为常见的一型,主要与肥胖有关,常是代谢紊乱和糖代谢异常的先兆。这种黑棘皮病易出现高脂血症、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等异常。所以,当身上出现类似皮疹时,建议尽快找医生检查。随着体重的下降,肥胖性黑棘皮病的皮损可完全消退,但色素沉着常持续存在。

2.良性黑棘皮病:属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在新生儿或幼儿期发病,常有家族倾向,皮损情况较轻,青春期后可得到缓解。

3.药物性黑棘皮病:由糖皮质激素、烟酸、雌激素、胰岛素及口服避孕药等药物诱发,但皮损较轻,停药后常可消退。

4.恶性黑棘皮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由肿瘤诱发,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体重降低,皮损发展快且较为严重,还伴有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一步诊治。

5.其他类型黑棘皮病:①症状性黑棘皮病,是某些综合征中出现的黑棘皮样皮疹;②肢端黑棘皮病,皮疹发生于肘、膝、指关节背面和手足背,一般全身健康状况好;③单侧性黑棘皮病,可能是良性黑棘皮病的早期表现,出生时就有皮疹,单侧分布。

一旦患上黑棘皮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对症治疗。肥胖性黑棘皮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饮食,营养平衡,平时多食五谷杂粮及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要少吃肥腻、油炸、高糖的食物,多做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血糖异常患者则要控制好血清胰岛素水平。药物性黑棘皮病患者应及时停用可疑致病药物。恶性黑棘皮病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查找内脏肿瘤,尽早进行手术切除或使用抗肿瘤的药物。

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外出时,要注意有效防晒,避免用力抓挠皮肤,为减轻皮损,可在皮肤科或整形科医生指导下对症用药、如外用维生素A酸类、卡泊三醇、水杨酸、尿素等软膏或口服维生素A酸类药物等。

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预防疾病的有力保障。当发现自己有情绪低落,消极自卑或烦躁易怒等情况出现时,要及时寻求家人或朋友的帮助,及时舒缓情绪、减轻思想压力,以免破坏免疫系统,从而引发黑棘皮病。

肤色发黑有黑斑,警惕胃肠问题

恶性黑棘皮病多与内脏肿瘤相关,大约有60%的患者皮肤上的症状与体内肿瘤的恶性程度是同步进行的;大约有25%的患者身上的黑棘皮病比发现肿瘤的时间还要久远;还有25%的患者是先发现肿瘤,随后发现黑棘皮病。这些肿瘤一般都发生在成人身上,且黑色棘皮病的症状一般也是在肿瘤完全康复以后才会消失。恶性黑色棘皮病有约50%的概率会伴发胃癌,其次是胆管癌、胰腺癌等,中老年人和体形较瘦的人是重点关注对象。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的症状并不明显,只会出现一些让人不易觉察的不适感,如腹部时常疼痛、腹胀或大便带血,有黑棘皮病或皮肤局部、全身因黑色素沉着而出现色素斑等。此时千万不可大意,应及时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一步检查、确诊。

胃癌可能由遗传因素、疾病、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定期进行胃癌风险筛查、根除幽门螺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减少胃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年龄在45岁以上的胃癌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胃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是以下5类:①胃癌高发地区的人群(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农村高于城市);②幽门螺杆菌感染者;③有过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病史;④胃癌患者一级亲属;⑤存在其他胃癌危险因素(如高盐饮食、腌制饮食、吸烟、过度饮酒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明确诱因,感染者可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杀菌治疗。①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常用的包括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②两种抗生素可杀灭幽门螺杆菌,患者可依据对青霉素过敏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生素,常用的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③铋剂有辅助杀菌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果胶铋、碱式碳酸铋、铝碳酸镁、枸橼酸铋钾。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4种方式保护我们的胃肠,帮助我们远离胃癌。

(1)清淡、规律饮食,均衡营养:按时吃好一日三餐,不要暴饮暴食,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以免影响消化系统。所摄入的食物尽量做到营养均衡、低盐低糖。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瓜果蔬菜、多摄入奶制品,少吃腌制、烟熏、油煎食物及红肉、经加工肉类。

(2)戒烟戒酒:长期吸烟、饮酒均为胃癌的危险因素。酒精会引起胃黏膜充血、肿胀、分泌过多,导致增生性胃炎,进而演变为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

(3)坚持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加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每天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如瑜伽、散步、游泳等,还可进行力度适中的揉腹运动,预防便秘。

(4)定期检查:定期体检是预防胃癌的关键。可以通过胃肠镜、血液检查等手段,及早发现胃癌的蛛丝马迹,及时治疗。

面色发黑,当心肺部疾病

皮肤状况,还能反映我们的肺部健康程度。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部健康的人,脸上呈现出一种红润光亮的状态,而肺部不健康的人,脸上则会出现暗沉、发黑等现象。当肺部出现肿瘤细胞,会影响人体的呼吸功能,使毒素在体内聚集过多,呈现在脸上,就出现面色发黑的问题。这也是人们常说的,“肺内癌变,皮肤先知”。

肺癌是发病率与死亡率双高的“头号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易被忽视或误诊。肺癌的常见表现除了面色发黑,还包括持续性干咳、咳嗽时痰中带血丝、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胸痛或胸闷、声音嘶哑,出现杵状指等。

肺癌的发生并非偶然,首要因素是吸烟,包括主动吸烟与被动吸入二手烟。其他重要因素包括长期接触空气污染物(如细颗粒物、工业废气等)、职业暴露于致癌物质(如石棉、镍、铬等)、家族遗传倾向等。了解并规避这些风险因素,是从源头上预防肺癌的关键。高风险人群发现早期肺癌的有效手段是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筛查。

目前,肺癌治疗已迈入精准医疗时代。根据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基因突变状态及患者个体差异,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特别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以及能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疗效,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疾病都是慢慢演变的,如果皮肤在一段时间内不明原因变黑,应注意排除一些全身性因素,甚至是疾病,做到及早甄别,尽早治疗。

(编辑 姚宇澄、黄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