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智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4-07-15孙丽李新华
摘 要:本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智库建设为范例,详细分析了出版企业智库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阵地拓展、专家资源整合等多元化策略,实现智力支撑、创新驱动与人才培育的有机统一,为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出版智库 创新 拓展 高质量发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卫社”)成立于1953年,是我国出版规模大、产品质量高、综合实力强的医药卫生专业出版集团。人卫社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以标准规范建设夯实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发展之基,以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新路径,以高质量创新研究成果不断为出版高质量发展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本文以人卫社科研创新路径为基础,梳理出版企业智库在体制机制、科研平台、专家服务、对外合作、人才建设等方面的实践,以期为出版企业推进智库建设进而服务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经验。
一、持续创新体制机制,焕新出版智库活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卫社对科研创新高度重视、一以贯之。2012年,人卫社成立了卫生出版传播研究发展中心(简称“研发中心”),确立“根植卫生出版、致力研究开发、加强服务培训、做好法律保障、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指导原则。[1]研发中心下设的研发部专门从事出版研发工作,为人卫社科学决策提供建议,为创新发展提供原动力。研发中心是人卫社企业智库建设的开端。
出版智库研究需要以战略眼光分析当前出版产业发展大局,分析机遇与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趋利避害以及长远规划,调查研究应针对现实问题、前沿问题和战略问题。[2]在人卫社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人卫社党委、董事会牵头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一是统筹推动如人卫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人民卫生出版集团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绩效考核单品种核算等重大战略问题的调查研究;二是及时推动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卫生健康出版、发展卫生健康出版新质生产力等新兴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三是形成调查研究常态长效机制,每年度开展人卫社综合调研,以2023年为例,人卫社公司领导带队组成31个调研组,对全国60家单位开展了集中综合调研,从教材、考试、学术、期刊、科普、中医药、药学、国际、数字融合、业务合作与多元拓展等10个方面共收集需求与问题200余项,并经过梳理形成了系列的工作方案,将调研结果转化为人卫社工作实效。
企业智库主要特征是行业性和产业性,也就是专门性和专业性。[3]随着出版企业智库建设驶入“快车道”,人卫社持续创新、多措并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人卫社科研工作管理委员会;由董事长任主任委员,总编辑、总经理任常务副主任委员,公司领导任副主任委员,相关职能部门、业务中心、所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全面参与。二是加大投入力度,于2023年人卫社建社70周年之际,组建人卫研究院,作为专职研究机构。三是构建制度体系,结合人卫社科研工作实际需要,逐步构建较为完备的科研制度体系,在科研创新方面实现“四个规范”,即规范科研管理、规范研究项目实施、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规范全员参与研究工作。
二、持续拓展研究阵地,焕发出版智库作用
人卫社在企业奖惩管理规定中设置“创新成果奖”奖项,每年度对创新部门(单位)、团队、个人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内部奖项激发企业创新创造的动能。此外,人卫社出资设立“人卫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简称“人卫创新项目”),组织人卫社内外部专家开展科研创新。2023年度发布26项研究方向、2024年度发布24项,均受到广泛关注和申报。通过评审和遴选,2023年度立项“新时代卫生健康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中国卫生健康出版发展研究”“高质量医药学标准出版物研创体系建设研究”“中医古籍数字化创新发展研究”“人卫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设”等10项课题,参与研究人卫社内外部专家累计159人次,其中,人卫社外部专家95人次,约占60%;承担研究项目的外部责任单PW/k07CbPfV6/8oc3IQYzqTIh6ZkGMjfvOIA+57jmFU=位包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等国家级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国家医学中心等,累计参与研究的合作单位72家,2023年度各立项项目稳步扎实推进研究,不断产出成果、显现实效。作为出版企业设立的主要研究平台和重要研究阵地,人卫创新项目具有“三个导向”特色。
1.问题导向
人卫创新项目发布前进行社内外的研究问题调研和征集,并经过人卫社科研工作管理委员会论证研究,项目设置坚持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一方面紧密结合企业主责主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人卫社科研创新立足于党和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和出版事业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热点重点问题。确定立项的人卫创新项目,根据提出的具体研究问题,明确任务目标,细化研究路径,深入、务实地开展调查研究。
2.标准导向
人卫创新项目重点研究领域聚焦标准创新,研究成果强调标准引领。历年所发布课题目录的四个研究领域中,设置“卫生健康标准出版研究”“出版标准研究”两大标准研究领域、若干标准研究方向。建构科学、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是出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实现出版工作科学有序的核心保证。[4]人卫创新项目通过研究卫生健康行业标准类出版物研创体系,推动建设“中国卫生健康标准类出版物精品工程”“中国卫生健康行业发展蓝皮书工程”;通过研究卫生健康专业教材、学术专著、健康传播、国际著作、期刊、数字融合产品的出版标准、精品力作评价标准,服务卫生健康文化传承创新。
3.成果导向
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出版研究注重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与之不同,出版企业智库建设更注重成果实效和转化应用。首先,人卫创新项目将研究预期成果的实践性和有效性作为立项评审的重要评价维度;其次,对确定立项的研究项目分层、分级量化研究成果,作为项目结题依据;再次,所有研究项目均须形成指导工作实践的研究报告、决策建议、可行性方案等,进一步强调研究与实际相结合;最后,就推动研究成果转化机制、知识产权、收益分配等在相关制度中均有专章、专款内容明确要求。
三、持续凝聚专家力量,焕亮出版智库品牌
专家是保障出版研究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前瞻性的关键智力支撑。人卫社组建“医药学标准出版与文化创新智库”(简称“专家智库”)邀请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担任专家智库主任委员,凝聚医药学院士、卫生健康领域学科带头人,出版界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和“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智库主要负责人、标准建设专家、出版研究专家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在人卫社科研创新工作中发挥顾问、指导、评审作用。专家智库以学术年会、学术沙龙、专题报告、人卫创新项目论证会及推进会等丰富形式,搭建起高质量的出版研究交流平台。
人卫研究院于今年伊始搭建新媒体服务平台,设立“专家智库”专栏,策划发布“大家视点”“专家讲堂”“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等专题内容,进一步宣介专家智库学术成果,不断提升服务专家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努力提升专家智库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打造专家智库品牌。
四、持续深化研究合作,焕活出版智库潜能
除自设人卫创新研究项目,人卫社积极参与承担国家出版和卫生健康课题,既往承担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课题“拓展新闻出版消费问题研究”、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开发与软课题研究、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卫生健康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机理和路径”课题研究等,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建议。通过承担国家课题,企业智库在咨政建言、实践创新、行业服务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不仅有力提升企业智库自身的科研创新水平,更体现了国有出版企业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使命和责任。
人卫社已与多所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战略合作,以科研创新为路径将合作走实、走深。2023年挂牌成为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人卫社与战略合作单位联合申报国家课题,深化研究合作;增进高校专家与行业导师交流,深化学术合作;承接出版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深化人才合作。
五、持续培育人才队伍,焕强出版智库能力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出版智库是智力密集型机构,人才是出版智库竞争力的核心。出版智库建设应依托自身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研究领域与方向。[5]人卫社坚持以人才为基,大力培养员工科研创新思维,积极提升员工科研创新能力。人卫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人卫社企业智库拥有一支专职研究队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吸纳有能力、有干劲儿的专业研究人才,至今已有14位专职研究人员,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3人。
人卫研究院用好考核评价“指挥棒”,耕实耘细“育才田”,创新构建了企业智库科研岗位考核指标体系、制定了年度科研绩效考核方案,激发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内培外训、参与出版学科共建工作,提升研究人员业务水平,并使全员具备研究能力,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能力强、研究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出版研究人才队伍,为加快出版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人卫研究院立足于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导向,紧跟卫生健康与出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需求、新问题,广泛凝聚卫生健康及出版行业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激发了出版企业调查研究的新活力,开创了出版智库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系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人卫研究院,李新华系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