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的框架建构与实施进路
2024-07-15黄诚胤李沁遥周刘波
摘要: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的本质是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提升教研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改革教研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以实现教育生态与技术生态的协同发展。该文在阐明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内涵的基础上,认为数字化发展受到政策支持、技术与需求驱动而具备实施价值,同时探讨了数字化在区域教研中的应用价值,提出构建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的应用框架。一是目标指向:从经验到循证的实证取向;二是内容体系:以育人为导向的知识构建;三是教研方法:数字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四是成效评估:精准测评的实施与应用。循此,进一步提出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的实施进路:教研理念创新;教研队伍建设;教研路径优化;教研机制建设,为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发展通路。
关键词: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框架建构;实施进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2023CDSKXYTY003)、系重庆市2023年度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课题“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路径”(课题编号:23JGZ01)研究成果。
① 周刘波为本文通讯作者。
在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教育的形态、过程、主体之间的关系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推进数字化教研的进程中,如何将数字技术与区域教研有机结合仍是一个重要命题。数字技术为区域教研提供了智能化的教研支持服务系统,其海量开放、泛在融通、交互即时的特点促使其在研修方式、课程指导、教学改进等方面获得突破性新进展,为破除传统教研难题提供了新机遇。通过数字平台,帮助区域教研者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在虚实网络空间中拓展教研场景,创新教研方式;利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强教研的体验和效果;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动区域教研的精准化发展。这些都是数字技术赋能区域教研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域教研的发展方向。
一、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的内涵阐释
(一)主要内涵
本研究认为,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的核心在于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涉及到教研工作的各个要素和流程,将数字技术作为信息来源、认知工具和交流平台应用到教研理念、队伍、路径、机制建设中去,将数字思维作为基本工作思路,以此变革教研目标、内容、方式与评价。从教研理念的确立、教研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与安排再到教研成果的反馈和优化,整个教研系统是环环相扣的。在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的实践探索中,要以教研理念转型为前提,教研内容与方式的转型为重点和核心,教研机制转型则作为保障[1],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区域教研范式。在系统论思维的指导下,打造技术生态与教育生态共生共存的统一整体,准确把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二者的协同演变关系[2]。通过不断挖掘数字技术背后的潜在价值,将数字技术的功能用于教研流程,对区域教研全过程进行数字赋能。同时,利用数字思维进行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设计,完善区域教研的实施路径,建立健全技术保障和监管体系,并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最终形成数字技术支持的区域教研新形态。
(二)驱动因素
1.政策支持:国家战略与政策为区域教研数字化提供依据
在科技革命浪潮的驱动下,推动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国家政策也将数字化发展作为新的重要导向,愈发重视数字技术与教研的深度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研队伍”“推进教研方式创新,建立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定期线上开展全国性和区域性教研活动”[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面对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教研工作改革”“因地制宜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4]。《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化,通过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完善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和服务功能”[5]。由此可见,国家在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深层次变革的同时,也提倡将数字技术融于区域教研过程中,为其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政策支持。
2.技术创新:数字化技术创新为区域教研数字化提供可能
正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革新中不断加强与教育研究的融合,为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引擎。数字化平台和工具通过对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进行聚合、分析、评估,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能够不断挖掘并呈现出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共建共享的区域教研平台打破了传统教研空间的时空分离状态,信息融通和数据共享使人与人之间随时处于跨时空交流。群体智慧也被作为一种先验知识嵌入于计算框架之中,在区域内全面实时推广,为教育升级提供更优解。互联互通的交互网络能够以更加开放便捷的信息获取通路,助推区域内教研成果的共享落地和教研员的共同进步,在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中推进智慧共生。同时,规模化覆盖的海量教研资源和精准化发展的数据分析诊断能够通过感知用户动态,构建自主适应的区域教研服务系统。通过全面采集区域教研数据并进行多模态诊断分析,依据个人特征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发展路径,为区域教研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3.需求驱动:教研发展新需求为区域教研数字化提供动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成为教育主题,教育发展新特征必然会深刻改变区域教研形态,赋予区域教研内容新内涵。教研必须从整个教育研究视野着眼,围绕核心任务,加强课程育人、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教师发展研究和指导[6]。为推进课程育人和素质教育,需要教研系统更多关注课程的“育人”功能,从关注课堂转向研究教育全过程、全领域,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转向研究全面育人机制和环境[7]。与此同时,教育的普惠性要求基础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教研需要更加注重区域联动式发展。而借力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数字化发展,能够通过革新理念、内容、方式、评价层面构架出新的区域教研范式,以实证性、融合性、精准性破除传统教研窠臼,聚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主题。以科研为引领,教学为主场,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科研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研究,以更为开放的教研视野推动全面育人理念落地实施。此外,搭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化平台能够将区域内各层次教研机构纳入到区域资源共享机制中,从而使教育成果惠及更多地区、更多学生,这些正是对教育发展新特征和教研发展新要求的适应性体现。
二、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的框架建构
(一)目标指向:从经验到循证的实证取向
经验教研往往依靠直觉观察和简单推理来处理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理念和方法不能做到“有例可循”和“有据可查”,也容易使教研员掉入自证的陷阱之中。基于主观经验判断的推理演绎过程容易缺乏针对性,导致结论难以确保其可靠性,因而也无法保障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区域教研工作积极探索基于循证逻辑的教研机制,重视将实践建构于所得证据之上,思维方式也从经验转向实证。首先,数字技术为区域教研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明确的量化依据。从教学问题诊断、教学方案制订、教学改进实施再到教研成果反思,整个过程都有数据追踪、记录、对比、分析。数字技术在完成数据信息的全面采集、教研活动的设计分析和评估诊断后,深入推进证据支持下的教学质量跟踪研究,加快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教学策略优化、评价管理多样化。其次,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碰撞融合、相互检验,在过程反馈中对教研问题进行更为深入而全面地探讨。教研团队基于智能平台的数据采集、诊断、分析功能,对区域教研活动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估,再通过查阅资料、深度访谈和实地调研等质性研究方法,对数据报告的结果进行深入地验证和解释。最后,教研团队需要进一步检验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在不断修正已有数据和经验的同时完成对证据的迭代优化[8]。在已有的数据和经验的基础上,教研团队提炼出基于实证的基层经验,并在区域内进行应用并推广。
(二)内容体系:以育人为导向的知识构建
在传统教研中,教研工作者容易聚焦于当前学科知识,造成对知识传授的片面关注,而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知识导向下的教研内容体系往往以学科为中心,导致系统归类和交叉融合不足,容易造成零散状和浅表化问题,无法通过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系统性知识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数字技术与区域教研工作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书育人,引导教书育人从传授型转向启发型、开放型和体验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其在主动参与中不断发展核心素养[9]。首先,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区域教研工作可以系统规划完整的学习历程,并依据学科特色和个人特质引导不同素质的阶段性发展。在关注全面发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潜力,为学习者提供开放性的素质培养规划和个人成长路径。其次,数字技术构建的智能学习空间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能够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使其在技术突破中重新得到整合连接,使原先片面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纵向深入、横向关联的内容体系,从而实现知识和素养的迁移与融通。最后,区域教研工作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构建体验性的问题语境,使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得到深化拓展。通过在问题情境下设定一系列具体的单元任务,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在现实情境中主动思考,将所获取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进行综合运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自信心、合作意识等,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三)教研方法:数字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传统教研活动往往以“面对面”的形式开展,优质资源和经验难以在更广范围内得到传播分享。而且教研活动通常由具有高度权威的教师带头组织和领导,在缺乏充分讨论的前提下,易造成思维僵化和权力过度集中[10]。此外,传统教研方式也较少考虑到教研工作者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以信息化学习方式为基准进行移植或创新,混合式教研、翻转式培训、移动课堂学习等教研新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1],催生了数字融合的区域教研新形态。首先,互联互通的数字技术有助于形成去中心化的链接通路。借助智能设备发起的课题和案例研讨能够扩大区域教研覆盖面,打破传统教研权威,助推教研互动走向基层化发展。其次,网络化的教研环境有助于打破时空限制。教师通过远程互动平台的文档演示、视频直播、文字语音交流等形式可以完成即时或半同步式的互动,围绕课题随时访问并调取区域优质教研资源,实现区域内同步观摩课例、共同参与评议、共享教研成果。最后,数字技术能够建立自适应性的教研机制和研修方案。基于大数据建构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区域教研系统可以依据教研工作者的个人特点、发展现状与潜力,精准推送更切合实际需求的观摩案例,提供及时的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数字技术有助于摸清教学教研领域普遍关注的重难点问题和个体存在着的具体问题,在关注区域整体现状的同时精准把握个体发展。
(四)成效评估:精准测评的实施与应用
过去的教研评价通常采用较为宽泛的程度词,粗放单一、片面零散的信息采集难以进行系统性评估和关联性分析,对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程度不足。此外,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及时诊断教师常态化工作状态并给予实时诊断性意见[12],无法实现数据信息价值的最大化,最终影响了教研的行动决策。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教研工作者的精准测评提供了更为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撑。首先,基于多维度视角对不同情境下的数据信息进行多模态分析,交织呈现出全面立体的教研工作者个体画像。通过全过程、全方位收集和分析教研工作者的言语、行为、情感、态度等数据,从教师道德、专业知识技能、数字化素养、教学风格、科研水平等层面,构建有关区域教研能力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其次,数据驱动下更加注重数据的长期积累与过程变化。通过常态化和动态化的评价机制与目标追踪机制绘制教师的成长轨迹,持续收集、分析区域教师的发展性数据信息[13]。在获取区域教研工作者原始数据资料后,数字化区域教研平台及时补充、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数据画像,凸显出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与发展变化,使评估诊断后的数据报告与个体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同步。最后,建立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数据库和区域层级数据收集体系。通过数字技术打通教育系统、政务系统、科研系统与学校教学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对区域内不同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数据进行分层分类、集中汇总,形成包含成果评价、能力评测、潜力预测、个人特征分析等功能的教师综合评价系统和区域层级数据收集体系[14]。
三、数字化赋能区域教研的实施进路
(一)教研理念创新
1.提高教育行政部门的战略认识
区域教育主管部门需要立足宏观背景来认识数字化对区域教研的战略性意义,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规划区域教研相关工作。在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就战略远景、价值主张和理念方法层面达成共识,为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转向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性策略。
首先,在追求区域教研数字化的长远战略目标下,划分具体 可行的阶段性任务。以区域教研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数字化发展为引领,将区域教研数字化的理念创新、队伍建设、路径优化与机制保障纳入统一的发展规划体系。其次,秉持联通就是力量的价值主张,在联通共享思维的指导下将数字技术融入到教研生态中。在理念方法层面,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数字化的着眼点落在学校,强调以学校内部变革和自主改革推进教研特色化发展,激活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重视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区域教研数字化,重视区域教研体系与社会相关支撑系统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大力推动数字化技术升级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相关方面的变革。最后,加强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为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的落地配备相应政策保障、经费支持和激励措施。在政策方针的支持下,区域教研升级与数字化发展携手共进,响应数字时代教育深层次变革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2.提升教研工作者的数字化素养
数字技术的革新推动教育实践变革,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也对教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研工作者需要利用数字技术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教学手段,主动提高自身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和数字素养,以适应技术发展和工具变革的需求。
首先,需要对区域教研工作者开展相关数字化技能培训。帮助教研员了解数据工具的使用操作,引导教研工作者运用数字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以期提高他们获取、处理和评估数据的能力。其次,需要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根据信息反馈来有效改进教学研究过程。这就要求区域教研工作者在接受数字素养的常规培训后,还应进一步培养其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仅应具备基础的数据工具技能和智能应用能力,还能将数据信息应用到课程指导、教学决策和考核评估中,进而转化为改进教学行为和提升教学策略的数据支撑。此外,更要注重区域教研工作者数字化素养的常态化发展。数字素养的常态化发展需要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政策支撑,完善数字化素养的考核与激励机制[15]。同时通过营造智能化和数字化教学环境,强化数据意识,在日常教研活动的实践中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研究的融合创新,从而促进教研工作者数字化素养的常态化发展。
(二)教研队伍建设
1.建设适应数字化教研需求的教研人员队伍
数字技术建设区域数字化教研队伍的过程是一个以数据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的过程,从数据诊断、数字培训到线下实践为建设区域数字化教研队伍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培养路径。
首先,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和分类诊断技术,形成以数据为支撑的区域教研档案库。通过对教研工作者的专业支持口径和特长方向进行分类整合,形成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的师资优势储备和支撑力量。然后,通过对师资供给进行分类、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利用智能定向技术实现供需匹配并精准配置,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区域教研服务团队。其次,数字技术凭借其建构性与生成性的特点,为区域教研工作者适应数字化教研需求提供适时指引。在通过数据诊断技术洞察教师的短板与潜力后,依据区域教研的现实需求为其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和个性化的发展通路。培训课程场景化建设需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实现培训课程和培训教材的数字化,将培训学习的场景与真实教学过程相对接[16],有助于提高数字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数字技术融合区域教研工作注重以实效为导向,推动区域教研成果的实地转化。数字化教研需要立足于区域教研现实困境,帮助教研工作者开展贴合现实难题的实践探索、适应复杂多样的区域教研场景,并且为其提供过程引导和实时反馈的支持服务,从而有效提升教研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转化时的实效。
2.建立具有数字协同教研能力的教研共同体
基于联通共享思维的区域同侪教研共同体是由学科专家、研究者及不同学校同一学科的一线教师形成的异质组合[17]。在整个区域教研体系中,多元主体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在合作交往中发挥各自专长优势,将个人钻研与集体智慧凝结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从而在思维碰撞中实现资源共享与智慧共生。
首先,利用数字化平台为区域教研共同体提供平等对话、互助共生的合作交往环境。通过构建基于数字空间的区域教研交互合作平台,建立政府支持、专家引导、教师实践的一体化教研模式,为区域教研共同体提供技术支持和组织保障。因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数字化教研平台的研发并加强学校数字终端的配置,完善区域教研平台支撑体系和应用体系。其次,借助高效联通的数字技术,统筹区域资源要素,破除区位因素限制和层级管理障碍。在资源共享、经验交流过程中,一支具有高度协同能力的区域教研队伍需要各尽其能,明确各自职能定位。在注重发挥理论与政策研究者的学术优势的同时,采集并传播经验丰富型教师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经验,在数字交互网络中实现成果共享和优势互补。最后,以区域教育学习型组织为单位,共同研究教研过程中的热点与难点。教研工作者通过区域教研平台开展专题研讨和课例交流,以线上网络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策划和评估反馈,在同侪互动中打造集思广益的信息高地与创新源泉。
(三)教研路径优化
1.课程指导
数字技术的发展能在传统课程实施环境中嵌入交互式的数字学习空间,创设出沉浸式的教学拟真情境,为学习者提供了智能化的数字课程资源和定制化的课程服务指导。
首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算法优势,建立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切合教情和学情特点的课程资源数据库,为区域内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案例。数字化资源库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智能推荐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搜索功能自主筛选和下载所需的教学资源,经过加工和整合后,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方案和教学设计。其次,积极应用数字化教学软件和设备平台,创设智能化的教与学环境,为区域内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工具和技术。通过智能设备模拟出真实的问题情境,能够将教学环境与现实情境合理衔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活动的深度设计和有效互动,使学习者在获得实践经验的同时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和诊断技术,提供符合教师教学状态和需求的定制化服务,为区域内教师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和指导。借助于识别、诊断和分析技术,智能化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教与学的过程与效果,精准识别课程问题,并以此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通过精准化资源推送和智能化系统引导,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有助于真正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18]。以体育课程为例,体育教师借助智能设备、移动平台和交互系统等技术工具,为学习者提供虚拟体验式的运动场景和触手可及的海量资源。同时,通过持续收集学习者在运动过程中的身心数据,实时分析其行为和情感表征,并对其进行深层次解析,将研究结果可视化呈现给教学实施者,从而为教学提供更精确的指导方案和实践策略。
2.教学改进
依托大数据技术辅助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的基础上,提高教研主题与区域现实需求的匹配度,助力系统建构知识图谱、深度反思教学问题,将教学经验转化为实践策略。
首先,建立以知识元为连接节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结构化的知识图谱,为区域教研提供智能化的知识服务。利用数字技术的信息集成和认知导航功能,将碎片化的教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进行模块式整合,并根据学生基础和需求自定义学习方案、科学规划知识节点路径。基于知识图谱的智能推荐技术注重学科领域的内在逻辑联系,可用于知识导航、认知诊断、资源聚合、路径推荐[19],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来完成学科知识架构。其次,利用智能分析技术深度反思教学问题,为区域教研提供科学化的数据支持。智能分析技术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言语表达、面部情绪以及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监测和分析,自动生成教学分析报告来反馈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促使教师深度反思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不足。最后,通过将个人心得体验与数据反馈相对照,为区域教研提供可行性的实践策略。在数据与经验的交互过程中,教师形成了新的教学策略,并在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升级,最终在知行融合中不断促进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改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3.教师研修
联通共享的数字网络能够为教师研修提供海量的教研资源,根据教师的个人特点建立动态化的数据档案,并在成果导向的激励机制下,通过精准帮扶和智能推荐为教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和晋升渠道。
首先,在研修过程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展伴随性数据采集和过程性评价[20],在目标导向下进行动态追踪和过程设计。通过采集多模态数据临摹教师的全息画像,从属性层、学习层和愿景层三个层面描绘涵盖教师本体特征、研修动态和发展期望的研修特点[21]。在研修目标的指引下,数字技术可以实现教师的综合效果反馈和闭环评估,及时关注教师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并给予过程性评价和改进建议。其次,针对教师教学研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知识缺陷,为教师自身发展提供同侪帮扶和线上智力指导服务。根据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与教学需求的差距分析,数字技术可以制定出符合阶段性发展需求和具有明确预期成果的研修计划,并在数据库中精准匹配同方向上具备一定优势的教研员,为其提供帮扶和指导。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方式,促进区域教研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理念知识共享,帮助教研员学习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最后,数字技术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基于个人数据信息的智能推荐,从海量的知识中提取符合教师兴趣和发展方向的教研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区域教研实际问题从多元化的研修进路中选取最符合现实情境和自身需求的路径。
4.专项研究
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区域教研的过程中,建立调查分析、确定主题、策略实践、交流改进的主题式教研流程链。从资源获取、知识整合、系统呈现、深度合作到落地转化等方面赋能专项研究,在问题导向下推动区域教研共同成果进行实地转化。
首先,数字化教研平台能够提供具有指向性的大量知识素材和案例资源,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难题。数字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中现实案例的挖掘、整理和分类,从社会现实情境中攫取紧要难题,聚焦区域教研的瓶颈问题,提炼出最为突出的教研主题,例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明确主题“靶向”后,凭借数字技术强大的数据整理和信息梳理功能来发挥知识整合的协同效应。在特定主题的知识框架下,数据库按照知识脉络和理论逻辑延伸拓展。在突出专题性和系列性的基础上,超越单一学科视域,分解成若干个具体联系的教研任务或问题,并最终系统化呈现,例如“体育与思政的融合发展”。最后,数字技术构建的区域联动教研网络为基层学校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交流空间。而信息的透明化与对称性也有助于教研工作者各抒己见、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数字化平台的集中呈现和实时传播,保障研究问题与成果在区域内得到及时传播共享,在发散和聚合中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提高区域内专项研究成果转化的效率。
(四)教研机制保障
1.基于循证逻辑的智慧教研机制
数据支持的循证教研模式通过课堂观察、数据诊断、证据支撑、反思改进过程,架构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循证机制。智慧教研机制注重收集相关数据,通过不同材料信息的多维度互证,检验、筛选、更新能够改进教学活动和行为的证据。
首先,利用大数据和AI智能技术工具,对课堂进程进行实时观察和监测,使课堂观察不再停留于直觉式的捕捉。通过对学业完成情况、学习风格、学习需求等方面进行预测和诊断,获得基于数据量表的教研信息报告,并以此作为循证教研初步的数据来源。其次,数据驱动的智能诊断系统依据教育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表征进行深层次的精细计算和审辨式判断。在完成数据诊断后,建立基于研究和实践数据的证据支撑系统,能够打破建立在主观经验上的教学决策,从而为开展有效教学、精准评价、深度反思提供可靠依据,让教研计划更切合教学实际,更聚焦真实问题。最后,区域教研借助多种数理统计工具对数据信息进行多方互证,在检验中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与改进。在个体与情境、研究与实践的交互过程中,不同路径获取的数据信息在教研实践中被确证或否定,从而完成自身的迭代更新。在此过程中,数据、经验、证据得到不断地验证、更新、优化和再建,自身教育实践在循序渐进中得到不断改进,从而在循证评估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和实操性策略。
2.数字化教研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深度整合多样教育资源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通过丰富区域教育资源储备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推动区域教育协调发展[22]。依托数字技术搭建的智慧教研平台能够为区域教研共同体提供便捷的社会性交互空间,为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优质资源集聚环境。虚拟信息流在区域间的流通有助于整合教学智慧和教研资源,为教学知识、教研经验共享提供便捷通路。
首先,秉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创建一体化的区域教研资源流转配置模式。推动区域城乡间教育资源常态化的输入输出,以数字化发展弥补区域间教育程度差距。大力推进数字教研资源单元化、主题化建设,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分享到更多区域。其次,通过数字技术整合集聚功能,将城乡异质学校结成资源互补、工作帮扶、成果共享的教研协同体。在教学范式、教研形态、组织架构等方面形成良性互补,促使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向教育质量均衡的方向发展[23]。最后,通过打造区域教研交流平台和教研共享资源库为知识获取、交流表达提供便捷的渠道,形成教师间良性互动的教研交流生态圈。通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向中小学输入先进教研资源来达成科研目标,在中小学教师间开展实践性教研,在中小学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展开反思性教研[24],加快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从而有效解决评议不够广泛、成果运用时效性不高和优质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实现增强教研效果的目的。
3.区域数字化教研多元协同机制
在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下,借助政府、市场等相关主体的支持,依靠教育系统内部发展的本质推动力量,促进不同教研主体围绕某个教研主题或案例进行协作互动、发挥各自优势。在教育数据整合、传递、利用、评价和创新的过程中,构建一个由区域教研数据资源驱动、以区域网络教研空间为活动支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区域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25]。
首先,政府作为区域教研的主导者和推动者,需要充分利用区域数据完善决策机制和治理流程,对区域教研进行整体规划、科学配置。同时,政府需要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区域教研的实施提供经费、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此外,需要不断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机制,健全数字化教研的实施方法和管理条例,为区域教研数字化发展提供完整的监管和保障体系。其次,学校作为区域教研的实施者和参与者,需要充分5FefWXKQHZ35hdJw71HJ8quyD8JOrCgUhjOo9tgMWk0=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区域教研的教学过程和教研活动。学校通过营造使用智能工具和数字技术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课程教学和学术科研中的数字化渗透,推动教研流程的扁平化、灵活化发展。最后,教研工作者作为区域教研工作的设计者与实施者,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区域教研的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教研工作者需要根据区域教研的主题和内容,发挥自身的专业理论优势和教学实践优势;根据区域教研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数字技术在区域教研中的创新应用,推动区域教研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四、结语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区域教研通过数据联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利用云端技术拓展教研的空间与方式,并借助智能评估技术提升教研的效果与质量。当前,我国区域教研的数字化进程正处于探索与实践的初级阶段。为响应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需明确教研的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估标准的变化趋势。通过理念创新、队伍建设、路径优化、机制保障等措施,推进区域教研的数字化变革和深层次发展。同时,深入研究数字化背景下的区域教研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支持系统,对于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和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红.“转型-驱动”范式下区域教研管理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3):32-34.
[2] 许秋璇,吴永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与逻辑框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3,35(2):31-39.
[3] 教材厅函[2023]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Z].
[4] 教育部教基[2019]14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Z].
[5] 教育部教师[2022]6号,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Z].
[6] 徐辉,吴乐乐.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101-107.
[7] 方凌雁,滕春友.以教研转型助力学校教学管理变革[J].上海教育科研,2023,(3):25-30.
[8] 吴雨宸,宋萑.循证教研:指向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教研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23,35(1):13-19.
[9] 王涛,丁若浩.数字教育赋能教书育人效力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3, (Z2):63-66.
[10] 杨九诠.中国教研体系的定位与定性[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8):10-20.
[11] 胡小勇,徐欢云.“互联网+教研”形态研究:内涵、特征与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2):10-16+31.
[12] 胡小勇,曹宇星.面向“互联网+”的教研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6):80-85.
[13] 张一春,汤玲等.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3,(10):104-111.
[14] 蔡韩燕,杨成.数智融合驱动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1):91-98.
[15] 周刘波,张梦瑶等.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98-105.
[16] 郭绍青.教育数字化赋能新课程实施与教师培训转型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7):51-60.
[17] 刘清堂,卢国庆等.活动理论支持的区域同侪研修模式构建及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18-127.
[18] 郑雅倩,李新等.人工智能视域下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机理、演进、价值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3):39-47.
[19] 李振,周东岱.教育知识图谱的概念模型与构建方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8):78-86+113.
[20] 刘璇,郑燕林.活动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共同体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3,(4):122-129.
[21] 彭红超,魏非等.多模态数据赋能教师画像:从简笔画走向全息画像[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2):80-89.
[22] 王牧华,方晨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战略构想和实践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1):187-200.
[23] 叶蓓蓓,覃颖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6):3-10.
[24] 王星,李怀龙.区域优质教研资源共享流转的“互联网+”模式设计与实验模拟[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83-93.
[25] 白洁,于泽元等.区域教研中教育数据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模式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0):114-121.
作者简介:
黄诚胤: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教研数字化与教师教育。
李沁遥: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教研数字化、体育数字化教学。
周刘波:正高级教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数字化与教师教育。
A 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for Digitally Enabled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Huang Chengyin1, Li Qinyao1, Zhou Liubo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2.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Xina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The essence of digitally-enabled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by us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o reform the objectives, contents,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rough the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the technology ecosystem.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empowerment of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isation is driven by policy support, technology and demand and has implementation value. Meanwhile, it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digitalisation in RTE, and proposes to construct an application framework for digitally-enabled RTE: firstly, goal orientation: empirical orientation from experience to evidence; secondly, content system: knowledge construction oriented to educating people; thirdly, methodology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fourthly,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ccurate assessment. Based on this, we further propos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digitally empowered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nov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ncepts;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ms; optimis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paths; an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mechanism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words: reg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digital development; framing construction; implement the approach
责任编辑:赵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