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教学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024-07-13薛梅芳

天津教育·中 2024年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目标

薛梅芳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大单元教学就是一种以系统、整体著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整合课内外知识、调整课堂教学流程,大幅提升了历史课堂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与核心素养。为了进一步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教师从大单元整体角度出发,凝练主题、确定目标、整合内容,科学划分大单元教学课时,为学生创建形式开放、内容丰富的大单元历史学习支架,充分满足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加深历史理解的基础上发展时空观念、史料思维等核心素养。

一、凝练主题,奠定大单元教学基调

大单元主题是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线索。根据教材内容凝练主题,既可以确定大单元教学的大致方向,也可以为之后设计目标和任务提供线索,更可以作为贯穿大单元教学各个课时的依据。从大单元教材内容来看,新版教材打破了以往按照政治、经济、文化为专题的历史编排模式,采用通史体例,按照历史发展时序进行编排,同时按照时空顺序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单元题目是单元课时内容的概括,也是主题的外显。教师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良好的大单元教学效果,就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利用教材、发掘教材、拓展教材,认真研读教材中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分析单元内历史设置的逻辑结构,并根据单元内容凝练主题。凝练主题时,必须确保大单元主题的可行性,保证主题可以将大单元内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体现单元的特点。

以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为例,本单元是衔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与“晚清时期”这两部分历史内容的单元,主要阐述了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分裂与统一之后的一段漫长时间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晚期阶段,也是明清兴盛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王朝具有专制集权加强、边疆管理举措多样、国家版图得到拓展的特点,统治者固化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以故步自封的态度面对外来国家,此时采取的“封闭”政策也导致其逐渐丧失了对世界形势的了解,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应对,最终导致封建王朝陷入盛极而衰的命运。根据本四单元与前后两个单元的关系,教师可以将大单元主题凝练为“衰败前的兴盛·胜利者的哀歌”。“衰败前的兴盛”既表现了明清时期统治加强、社会兴盛的情况,也表现了这一时期在整个历史中的角色,而“胜利者的哀歌”则给大单元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不由地对大单元内容产生兴趣,纷纷猜测:“胜利者是谁”“哀歌代表什么”,从而为本次大单元教学奠定了基调。

二、确定目标,指明大单元历史学习方向

在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目标实施的主体并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大单元教学目标应当清晰阐述学生应当达成什么样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指明应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如何参与大单元学习活动。只有让目标归位,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引,才能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为学生高效参与大单元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在设计大单元目标时,教师应当将所有行为动词的出发点都落实在学生身上,如“了解人物事迹”“感受历史发展方向”等。同时,目标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与本单元历史主题合理设计目标,确保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成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目标对学生的学习导向作用。

以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大单元教学为例,本次大单元主题是“分久必合 · 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在本次大单元教学中,很多教师设计大单元目标会将“两宋”部分的学习目标确定为:“认识两宋经济政治方面的变化,结合真实历史资料进行阐述,表达你的看法,形成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观念”。这一目标中“形成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观念”这个说法虽然有明确的核心素养指向性,但是不够具体、清晰,可操作性与可预见性不强。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以更细致的方法设计目标,将目标调整为:对比唐宋时期的权力分配示意图,准确阐述两宋的政治制度变化、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变化;研读历史资料,归纳两宋时期的手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方向,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变化。在这一目标中,教师将大单元教学内容以更具体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提出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观念等学习要求。相较于之前的目标,这一大单元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预见性。

三、整合内容,形成大单元知识框架

整合大单元内容是高中历史中开展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大单元主题为线索,把握主干知识点,形成整体性、系统性的大单元知识框架。教师整合大单元内容应当以历史事件发展脉络为基础,把握其中的主干知识,以主干为中心发散,连接其他知识点,从而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自然地串联各个知识点,认识到各历史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为学生自主分析历史发展规律和解决问题提供支持。

以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为例,它的大单元的主干知识是“中华文明起源”与“秦汉统一”。根据教材中提及的历史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主干,将知识点按照“统一之前的文明发展”“统一之后的封建政权”这两个部分进行整理,形成大单元知识体系。

四、生成导学,指引学生深入探究

导学案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学习辅助手段。基于大单元视角下实现课程思政,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导学案,明确提出本次大单元学习方向和导语解读,并设计预习任务单。设计导学案时,每个大单元的导学框架基本是一致的,包括课标要求、大单元导语解读、课前预习任务、课前预习兴趣点、课堂大单元学习线索等。在导学案中安排这些模块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大单元学习方向与要点,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并进行课堂交流,更深入地解读历史事件,从而参与大单元学习探究。

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为例,教师整合这一单元内外知识,确定大单元主题为“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统一·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互作用”。依托这一主题,教师设计大单元课程思政化教学的导学案,如表1所示。

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在高中历史大单元课堂教学中,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单元主题之下的历史发展规律,主动利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行分析,教师就要根据大单元主题创设情境,在生动的历史情境下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大单元教学视域下,教师要创设“大情境”。“大情境”是大单元教学模式的情境形式,其首先是一个真实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同时可以运用于课前的内容导入、课堂的活动推进与课后的拓展迁移,充分覆盖大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

以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大单元教学为例,本次大单元主题是“政权交迭 ·  隋唐盛世”。根据大单元主题内容,结合学生对这一时期的了解情况,教师创设大情境“重游长安城”,为学生推送“长安城”的虚拟视频。在视频中,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长安城的热闹繁华,也可以看到夜间长安的盛景。这一情境可以从课前就开始创建,让学生在家里利用电脑和VR眼镜观看情境,并沉浸其中。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播放这个视频,并提问:“经过一段时间的游览,长安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学生纷纷回答:“繁荣、热闹、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安稳”等。在情境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大家的描述中能够发现,大家对长安的认知主要是繁荣和开放,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繁荣与开放的时期呢?请大家结合教材内容与自己之前的了解,继续观看更多关于长安的景象,深入思考这一时期的社会繁荣与开放的原因,并说一说繁荣与开放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在这一情境之下,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结合更多的史料分析隋唐时期的开放盛世原因,并阐述这一时期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隋唐时期特征的理解,还能够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观念。

六、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大单元教学具有问题驱动的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大单元教学,教师应当围绕大单元主题与大情境设计课堂驱动问题,利用大问题串联各个大单元教学环节,形成系统、连贯、环环相扣的大单元教学活动。设置大单元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大问题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知识点而提出的问题,而是一种开放的、整合性的问题,是大单元学习的“总领性”问题。大问题本身要具有开放性与综合性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大单元主题,结合目标和学生情况,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大问题,之后围绕大问题生成相关小问题,搭建问题链,从而形成以大问题为统领、以小问题为驱动的学习支架。这样的问题链既可以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解读历史事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以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四单元“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为例,本次大单元教学主题为“辉煌与迟滞”。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将大单元整体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授“明清时期国家版图的形成和意义”,引导学生梳理线索,在时空的框架下认识明清开拓疆域的举措。第二课时体现鼎盛与危机,教师根据大单元主题与课时内容设计大问题为:中国何以之大——疆域开拓;大中国何以“治理”——继承与创新;大中国如何走向沉沦——传统与现代危机。之后,分别生成多个小问题:观察对比两幅地图的不同,概括清朝开拓疆域和巩固边疆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版图开拓的意义;鼎盛和危机如何表现?原因有哪些?进而形成中外对比。第三课时围绕单元主题设计问题:阐述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文化承古萌新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方法设计彼此关联的问题链,既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明清时期的成就与危机,也可以通过明清与世界的横向比较,体现顺应世界潮流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发展观。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大单元教学方法,既能够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效益,也能够提升历史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引导学生从宏观角度看待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感受历史中的民族精神与优秀思想。在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灵活整合大单元知识,引入更多的大单元主题下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导学卡为学生指明大单元整体学习方向,指出学习侧重点,采用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深入学习历史知识的“梯子”,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更深刻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解读历史事件,认识到历史事件的重要影响,感受历史发展的时空特性,从而有效发展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普通高中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3--18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历史目标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我们的目标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