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隐形的翅膀:阅读与感悟

2024-07-12张克寿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阅读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张克寿

摘  要: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而感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抓手,它帮助学生把自己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提升到更深层次,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个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综合的整体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体会文字的深度与高度。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阅读与感悟脱节的问题,总结了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感悟的关联性,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阅读与感悟深度融合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策略

新课标倡导以读为本,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充分读书、融入情感、积极思考来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达到熏陶情感,启迪思想,积累语言的目的,从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与感悟正是“学”和“思”的关系,它们水乳交融,互为媒介,以读生悟,以悟促读,构成一对隐形的翅膀,推进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文章强调了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阅读与感悟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感悟能力,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阅读兴趣不浓,阅读理解能力偏低的现象,这与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与感悟出现脱节,甚至分离有关。其中不乏存在教师自身素质的因素,也有教学手段落后、忽视阅读兴趣培养和阅读氛围营造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自身文学素养偏低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者其他原因,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追求速度和数量,缺乏对相关背景知识、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技巧的了解,没有真正专注、深入思考,导致学生难以从文本中获取深层次的信息,无法深入理解内容,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深层次的感悟。朗读时只是单纯地按照字词的顺序一个一个念出来,缺乏对情感、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二)阅读教学存在功利性

教师缺乏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意识,教学中重分析,重讲解,生怕遗漏任何一个考点,或过于强调阅读解题的技能策略,不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考虑学生的自主思考,不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内在动力消散。

(三)教学手段没有与时俱进

部分教师不善于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现代媒体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善于利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文本进行图形化展示,没有组织讨论、分享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互动,没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自信心。因此无法开展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活动,导致学生阅读水平不高,感悟体会不深。

二、实现阅读感悟融合的策略

(一)引导入情入境阅读,拓展阅读感悟的深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读书、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重讲解、重分析向重读书、重感悟、重积累的方向转变。根据不同课文的教学要求,综合运用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等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逐步提高“读”的层次,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悟”,并获得良好的“语感”。入情入境地阅读是一种改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而言,它首先要求读者根据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事情建立情境,然后反思自身的相似情况并与之产生共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作者的心路历程,最终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1. 借助现代科技工具。通过运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入情入境。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影、网络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创建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促进学生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来理解文本内容。采用科技手段把现实生活带进教室,通过网上直播、录像等形式呈现各种真实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作品的意蕴更深刻地融入学生的心中。

2. 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对学生个体情况的分析。加强学情分析,有针对性地指导,也是提升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及生活经历等,做出更加个性化的阅读引导。

3. 准确把握作品风格。将不同作者写的相同题材的作品,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引导学生归纳共性和差异,体会作品风格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理解和思考,深入感悟文章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并将这些情感和思想融入阅读中。

4. 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如,进行对话式朗读,将朗读过程变成一种对话模式,让学生模拟人物之间的对话。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有参与感,更容易进入角色,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促进他们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文本的精髓。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像或实物创造形象联想,引导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课文。例如,学生可以想象自己在散步时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然后开始为这个小松鼠讲述相应的课文段落内容,从而更生动和自然地朗读课文。

5. 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活泼有趣、有深度的课外阅读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邀请诗人、作家或其他有影响力的人士,来教室开讲,让学生能够从他们深入浅出的讲述中获得更多文学知识。教师还可以搭配调侃、比较、抒情等方法,将文学理论融入每一堂课,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娱乐中获取文学知识,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教材内容,也更能感受到文学精髓。

(二)开展深度体验阅读,增加阅读感悟的厚度

阅读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调动眼睛、耳朵、嘴巴等多种感官,还要动手去操作,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情去感知。这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体验成长过程的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文学体验方式,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思考,整合课内外信息、形成认知结构,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在积极体验的“悦读”中实现教学目标。

1. 在自主探究中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产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教学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在学生掌握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在有疑问的地方做记号,提出:“围绕五壮士英勇豪壮你最想知道什么?在你最想知道的地方画上‘?,再把它整理成问题准备提问。”从而激起学生刨根问底的心理趋向,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活跃起来了。经过数分钟的沉默之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问,其中不乏具备思考价值的问题,经过筛选、优化、组合,教师把“为什么五壮士要用石头砸敌人?”“为什么五壮士明知自己要牺牲了,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五壮士在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是怎样痛歼敌人的?”这些紧扣重点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尝试自己解决,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合作释疑,抓住五壮士用石头砸敌人的动作,替换词语进行品词析句训练,体会五壮士的英勇豪壮。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情感上与五壮士产生了共鸣,在探究释疑中达到深层感悟、升华情感。

2. 在关联信息中体验。在信息联系中提高语文感悟能力,就是运用自身的语文知识,结合外部知识,将不同的信息元素进行联系和整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语文内容的内涵和意义。教材中有些内容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往往不易理解和接受文本内容,难以从文本中获取深层次的信息,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感悟。这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过的文章、搜索相关图文资料、开展社会调查、联系生活实际等,让学生在关联信息中体验、感悟,化难为易。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开国大典》,其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学生既不了解时代背景,也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对感受毛泽东主席伟人风采以及透过文中场面描写,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搜集“开国大典”的照片、视频等有关资料,了解旧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事例(如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七七事变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开展国内革命战争的历史资料,观看电影《开国大典》等。课前的查阅资料,让学生经历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体验,对中国共产党开辟新中国也有了初步了解,这时再教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3. 在知识建构中体验。建构主义观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多元性、交互性和反思性,认为教学中的信息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个交互性强、合作互动的环境,让学生、师生之间能够充分地交流和合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将语文知识与社会、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语文。

例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学生不知道“铠甲”是什么东西,为了突破这个困难点,教师可以拿出事先采集到的苍耳,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让学生认真观察苍耳的形状,并动手摸摸它身上的刺,用铅笔扎扎它的身体,然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此时,每个学生都在视觉、触觉、心理的亲自体验中进行认知结构的生成、完善和扩展,无须教师多言,学生的头脑中就能建立起“铠甲”的形象概念。

4. 在应用情境中体验。语文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应用情境中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促进他们对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等问题的思考,从而理解语文的内在价值,提升语文素养。例如,通过绘画表现文章中所描述的人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去演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或人物、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下对文本的思考和观点、通过课本剧、音乐节等文化活动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生活情境,挖掘有利于学生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摒弃逐段讲解的传统教法,让学生两人一组扮成小记者和地球妈妈,将采访引入课堂。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增强了环保意识和保护地球的决心,又帮助学生积累了语言,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过了一把“记者瘾”。又如《蟋蟀的住宅》一课的教学,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小导游,根据课文的描述,向“游客”有条理、有重点地介绍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导游职业的特点。这些体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之,阅读与感悟,相辅相成,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途径,而感悟能够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阅读内容,提升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育中不能只注重阅读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感悟能力的培养,将阅读和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生活,丰富体验,深化思考,引导他们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内涵,获取信息,领会思想和感悟价值,从中发现语文知识的美妙,感受语文世界的精彩,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为学生未来的人生积累丰富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林叶青.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决策探索:下,2019(12):72.

[2]汪娟.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朗读能力退化现象的研究与分析[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01):22-24.

[3]张锡瑞.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 名师在线,2021(24):28-29.

(责任编辑:廖  艺)

猜你喜欢

阅读策略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开展郊区初中学校英语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阅读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