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2024-07-12谢慧

格言·校园版 2024年14期
关键词:船票现代诗余光中

谢慧

现代诗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代诗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精神成长的土壤。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现代诗作品,这些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解读现代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诗句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据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本文以《乡愁》一诗为例,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诗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提高其核心素养水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夯实文化基础,落实文化自信素养培养目标,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集中体现古人哲思、文化修养、道德理想、生命境界、审美情趣。在世界文化交流多元化发展的新时期,学生的精神成长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应当发挥精神奠基作用,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土壤中学习、成长,才能使其顺应主流价值观发展方向,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与思想价值观念。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时序语贯穿全诗,诗人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实物,使思乡之情具象化,表现了诗人的漫长生活历程以及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在解读现代诗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多种契机,其关键在于找到有效途径。现以教学《乡愁》一诗为例,细致阐述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

一、解读现代诗中的不同实物,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情感

现代诗人余光中在《左手的掌纹》中说:“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做她大陆,壮士登高叫它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提到家乡,人的脑海中便会浮现相应的具象,否则读者就难以理解现代诗中隐藏的情感。用实物表达诗人的感情,古已有之。无论是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永恒话题——思乡情。在《乡愁》一诗中,作者余光中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实物,分别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情,将对故土的思念巧妙蕴藏在不同实物的背后。对于这些词语,读者很容易由词面意思联想到家乡的一草一木,诗人隐藏在诗中的情感便由此显现。

在《乡愁》一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分析代表传统文化的典型实物,解读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对实物背后隐喻的远离故土之旅不再陌生。通过多媒体呈现图片的方式解读实物中的传统文化,既能提升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使其与诗人余光中进行共情。诗中“邮票”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如生肖、古典文学、传统民俗、传统建筑等。诗中“船票”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水运的历史、票面设计、文化礼仪、人际关系、文物传承、文化研究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搜索不同样式的邮票和船票,让学生分析票面图案以及时间信息,将邮票、船票与思乡情建立联系。同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涛声依旧》,呈现歌词“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教师引导学生在信件、船票、传真机、微信等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在科技不发达年代下“相见”的困难性。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蕴藏文化信息的邮票、船票图片,能让学生理解现代诗《乡愁》中实物背后隐含的文化。歌曲的播放,也能呼应传统文化主题,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理解邮票与船票所代表的传统文化。

诗中“坟墓”的传统文化包括生死观、孝道观、家族主义、封建礼仪等。教师在教学中提到“坟墓”一词时,学生难免心生不悦。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感官的发展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逝去的故人,特别是与自己感情深厚但已经去世久远的亲人。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深层情感,通过联系有关祭祖、祭祀的传统民俗活动,让学生理解“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句诗中蕴藏的文化。诗中“海峡”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海峡两岸共同的民俗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文化交流活动等。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浅浅的海峡映照出两岸同胞的地域阻隔,余光中对这一实物的应用,既体现了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又能让乡愁的情感体验抵达顶峰。教师可以呈现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节庆活动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实物的字面意思以及相关传统文化,使其懂得余光中传承“诗言志”的传统,通过现代诗《乡愁》表达思乡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思乡的代名词,也是传统文化的不同载体。教师通过图文并茂、声情结合的手段,解读现代诗《乡愁》中的实物,能让学生获得精神成长的土壤,领略传统文化的意蕴,增加对“愁”的理解,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情感。

二、解读现代诗中的时序语言,拓展传统文化渗透空间

余光中在《浪子回头》中提及:“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老了,唯山河不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时序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很多文化元素能在其中体现出来。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等。在《乡愁》一诗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解读时序语言“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现在”,让学生认识到时间背后的传统文化意义,由此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现在”是现代诗《乡愁》中的典型时序词语,体现诗人余光中对故乡的深情眷恋。童年时期的余光中对故乡的认知较为模糊,在经历成长后,他对故乡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刻的认识。离开故乡后的余光中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对故乡有了更为深刻的情感寄托,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现如今,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积累,他对故乡形成了更深刻的感悟,《乡愁》中的时序词语便是这种感悟的具象。

中国古人常叹“故土难离”,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特有的恋家情结。恋家即恋国土,家国情怀由此而来。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岳飞的《满江红》,无不展现家国情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余光中是具有典型儒雅之风的传统学者,他笔下的“愁”显得十分理性,似隐非隐地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浓烈情感。这种似发未发的表达,使得时序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现在”成为传统文化“乡愁”的代名词。教师在《乡愁》教学中,可以列举不同诗词中的时序词语,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现在”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使其明白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诗紧密结合,能使传统文化拥有更充裕的渗透空间。教师在解读时序词语时,应将词语置于特定语境中,彰显词语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与作者深度共情,感受诗人浓烈的恋家、恋国之情。学生能通过自主解读时序词语,对比诗中的不同实物,形成对家国情怀的全新认识,生成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束语

通过对现代诗《乡愁》中的实物、时序语言进行解读,教师借助多种途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初中语文课程发挥育人价值,助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现代诗进行教学,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解读传统文化时,教师既要发掘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又要通过合适载体,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统文化内涵。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才能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对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发掘教学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重视传统文化在精神奠基方面的作用,设计高质量的文化育人活动,圆满实现核心素养强调的文化自信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船票现代诗余光中
打开现代诗教学的有效路径
寻李白(节选)
“船票”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Regulating the Carbon/Electrolyt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Toward Enhanced K+ Storage
红色的船票
火星船票“开售”啦!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21世纪中国现代诗群流派评选暨作品大联展”评选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