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措施的思考与对策
2024-07-12叶懿行
叶懿行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特别是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教育资源有限等因素,乡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性,亟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基于此,本文立足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详细探究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措施的思考与对策。
【关键词】乡村 小学信息技术 有效性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043-03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乡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例如,“互联网+教育”战略的实施,旨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此外,“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也强调了对乡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以提高其教学能力。政策的出台为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政策的落地实施仍需深入研究和具体措施的支持。因此,对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措施进行深入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为乡村小学教师提供实际的教学指导,推动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操作技能和基础编程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与发展特点的教学计划,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强调的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让其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在教学中切实关注的,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趣味性原则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教学中注重增加趣味性元素,如生活情境、互动游戏等,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渐进性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此在教学中应遵循渐进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以此为立足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逐步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五)创新性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发展需要不断创新,遵循创新性原则,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中。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安全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使用计算机的关注点之一。对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遵循安全性原则,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能够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以及网络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害。
二、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措施的实施策略
(一)精心备课,利用课程资源
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备课时不仅要深挖教材,还要根据乡村学生的信息技术实际水平进行教材二次创编,把本课教材内容有机处理成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更易掌握的知识内容,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教材内容往往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的学习精神,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在乡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备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教师需要通过精心备课,确保每一堂课都能为学生带来富有价值的学习体验。备课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例如,教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防范病毒安全”时,课前了解学生对于病毒安全知识的认知程度,以此为立足点,进行备课。针对本课时教学内容,有哪些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呢?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和危害,能力目标——培养防范病毒的能力,掌握常见的病毒防范知识;达成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和规范这一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如下: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已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新课做铺垫。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防范病毒的经验和心得。教学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提问、小组报告、观察学生操作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提供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练习结果给予及时反馈,指出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即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十个指头有长短,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在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之间做简单的整齐划一的要求,严禁“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上多加指导。在乡村小学,由于家庭经济、个人背景、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对计算机的操作熟练程度也有着天壤之别。为此,教学前,要充分做好调查、统计,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因材施教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从教学内容上,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设计;从教学方法上,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评价上,要针对学生的差异,量身定制评价标准,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教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插入图片秀美景”时,授课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技术水平。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有所差异。通过简单的测试或与学生交流来了解他们的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在教授如何插入图片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些图片资源供学生选择,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图片。个性化的图片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基础与进阶双轨教学的方式。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讲解如何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和位置等基础知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进一步讲解如何调整图片透明度、剪裁图片等进阶操作。此方式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在乡村教学中逐渐普及,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拉近人机距离,便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在乡村小学,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信息技术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趣味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趣味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结合生活实际能够体现学习乐趣,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在人们生活、学习中的实际应用,感受信息技术给社会带来的进步与发展,如,学习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生活中的问题答案,或学习如何使用电子邮件与家人朋友联系。故事化的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入有趣的故事情节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教授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添加影音显魅力”时,为了激发学生对“添加影音显魅力”这一课时的学习兴趣,创设趣味情境。首先,通过引入与影音相关的有趣情境或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欧帝智慧多媒体课件、希沃、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其次,在教学中融入互动游戏,可以设计一些与影音添加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技能。最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引入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影音作品,让学生了解添加影音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制作简单的影音作品,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四)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与大城市的孩子相比,开拓视野的渠道相对狭小。因此,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就成为了他们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如今,随着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学生今后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学以致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此,在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授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三维模型我来建”时,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3D建模软件的基本操作。通过讲解软件界面、工具栏、视图导航等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熟悉软件环境并掌握基本操作。同时,结合实例演示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技巧,为后续的三维模型设计打下基础。在掌握3D建模软件操作的基础上,需要培养学生的三维模型设计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和场景,激发其创意和想象力。在三维模型设计中,强调空间感和比例关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设计模型。此后,结合实际需求和情境,设置各种实践项目,如要求学生设计实用的生活用品、创意玩具或具有社会意义的公共设施等。在实践任务中,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提高其沟通与合作能力。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在团队中,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和分享经验,共同解决问题。
(五)任务驱动,提高探究能力
在乡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从而培养其信息技术能力和探究精神。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使任务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任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要适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例如,在教授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创意笔筒增趣味”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创意的笔筒。学生首先需要利用3D设计软件进行创意设计。教师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如采用环保材料、结合生活元素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学生独立完成设计,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最后将自己的设计文件发送到3D打印机进行制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3D打印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同时,强调安全注意事项,确保打印过程顺利进行。打印完成后,学生可以对笔筒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装饰,如上色、添加贴纸等,使笔筒更具个性化和美观度。
(六)激励评价,建立学习自信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是激励评价的基础。教授每一课时内容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均需要根据评价目标,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勤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励性语言不仅可以是在课堂对学生表现的即时反馈,也可以是在练习、作业或作品展示进行,以便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标准包括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到评价时给予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措辞、语气、声调等,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内生动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外,还可以采用作品评价和口头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评价,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状况。激励性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综上所述,构建农村小学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不仅能促进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从长远的意义上讲,更是为学生的前途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研读教材,立足乡村学校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课堂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致力于提升乡村学生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蔓.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0(10):59.
[2]孙素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研究[J].科幻画报,2020(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