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2024-07-12苏广英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育性统编教材趣味性

苏广英

【摘要】教材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导向,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特色并据此创新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出课程的育人价值。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于2019年完成全国推广,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兼顾了“教育性”与“趣味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特色。本文深入分析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与“趣味性”的体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双线育人、寓教于乐、实践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以及课外延伸等方面入手,讨论了统编教材特色对教学活动开展实施的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统编教材  教育性  趣味性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00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元素,以更加生动直观、活泼有趣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通过深度参与完成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趣味性往往是手段和过程,而教育性是目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需要教师辩证地理解和思考,充分利用好统编教材,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创新变革,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充分发挥出语文教材和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与“趣味性”的体现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的体现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教育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技能、学习能力、阅读表达技巧以及思维方式等语文要素;二是通过名人轶事、优秀文章以及文化故事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强化他们的人文素养。以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校园生活,在语文要素方面要求学生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用几句话介绍自己的同学,从中感受写作的兴趣,可以将生活中的趣事完整地讲述出来;在人文素养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大胆提问以及团结友爱等精神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趣味性”的体现

趣味性指能够激发小学生兴趣和情感体验的特性,包括有趣的插图、精彩的故事、师生互动以及课外活动等内容,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发现趣味性元素贯穿始终,尤其是在中低年级有着更为显著的侧重。以二年级上册为例,共有21篇课文,其中童话故事占据14篇,其余课文也大多为简单的古诗、人物故事,非常契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材板块的设计方面,有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等内容,其中有不少综合性活动以及趣味互动,也体现出了教材中的趣味性。

二、“教育性”与“趣味性”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性是基础和目的

新课标中“课程目标”部分通过核心素养、总目标、学段要求三部分内容阐述了语文课程的目标,其中涉及的品格能力、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以及道德品质等内容,无不体现着语文课程的“教育性”。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的目标,这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根基,一堂高品质的语文课必须能够让学生从中受益,实现人文素养和语文要素的发展,否则无法去谈趣味性。例如,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时,教师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文体的特征、要素以及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教学方式的趣味性。

(二)趣味性是助推和手段

小学生受认知特征和学习经验的限制,往往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和学习自主性,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教育架起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发挥教学活动的纽带作用。同样的知识和课程内容,采用有趣的方式往往更加容易达成育人手段,可以说趣味性是达成教育性的关键助力。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这节课时,教师如果只采用朗读的方式,则不容易唤醒学生的活力,也难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如果能够播放相关的动画片段,再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则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将故事内容以更加深刻的方式烙印在学生脑海中。

(三)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兼顾“教育性”与“趣味性”,在确保达成课程育人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过程,逐渐形成学科热爱与学习积极性。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当课程具有趣味性时,更加容易达成教育性的目标,而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品质时,也更加容易感受到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融合,能够将单调枯燥的知识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在学习与进步中收获乐趣。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教育性”与“趣味性”对于教学的启示

(一)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双线育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落脚点。为全面突出语文教学活动的“教育性”,教师需要兼顾语文要素和人文素养,既要带领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技能,也要同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同一个课时上实现双重教育目标的达成,做到教书和育人的共同发展。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当突出生动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意愿。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六年级上册中《桥》这篇课文时,可以明确语文要素方面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掌握小说这一文体的特色,并熟练分析小说三要素;而人文素养方面需要带领学生体悟老支书舍己为人的党员精神。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可以做以下安排: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播放视频、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洪水的恐怖,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注意力;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有感情地阅读文章,赏析作者语言的简洁明快、结构上的跌宕起伏,并总结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再次,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老支书、小伙子以及群众,将课文中紧张过桥、疏散群众、呵斥对话以及英勇牺牲的情节演绎出来;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遇到过党员们的哪些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党意识,加深对老支书的崇敬之情。

(二)创设生动情境,做到寓教于乐

新课标指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情境创设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够将语文教学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可以将课程内容嵌入到真实的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更深刻的理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举例而言,在组织学生学习《松鼠》的写作手法时,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说明文写作技巧的发展,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探寻身边的动物”的写作情境。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讨论其中的写作技巧,如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丰富文章内容的。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取一个有趣的动物进行观察和拍照,比如校园里的猫、家里的小狗、动物园里的狮子等,并讨论如何运用写作技巧来说明这些动物的习性和特征。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写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在讨论中学到的写作技巧,将课内知识应用起来。在学生写作完成后,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作品,并要求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教师适当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松鼠》中的写作技巧,还能够将这些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更加生动地表达自身所喜欢的动物,形成对写作活动的学习兴趣。

(三)融入生活资源,强化实践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区举办的各种节日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度和观察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真实所处的社会生活设计教学活动,通过社会生活教育资源的整合,构建跨学科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完《北京的春节》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在临近春节时,组织学生开展以“我来操办年夜饭”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更是传递亲情的重要纽带,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顿饭是一年中最温馨团圆的一顿饭,能够享受父母的陪伴、假期的轻松,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沉淀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与除夕和年夜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春节相关的习俗,同时与家长一同商定年夜饭的菜单、设计食材的采购,让学生提高收集信息和策划归纳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制作一道简单的菜,在父母的陪同下参与到年夜饭的制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意识;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照片、视频、绘画以及文字记叙等形式,将整个年夜饭的制作过程以及自己的心得感悟记录下来。

(四)发挥网络优势,营造课堂氛围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渗透应用,各项软硬件的建设对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推动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营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例如,自媒体平台上有许多知识渊博的博主,他们讲解古诗词文化、历史知识都非常生动,而将这些内容灵活地引入到课堂中便是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板演、口述是教师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而如今视频和动画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比如在讲解诗人登高望远那种“登临意”时,由于内容相对抽象很难让学生直接体会到,教师如果借助一些山顶的美景视频、自然风光纪录片则能够辅助学生去体会理解。因此,互联网资源和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不二利器,尤其是在讲解难点知识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知识脉络梳理清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开展《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孙悟空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名号,这些名号的变化代表了他的成长之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带领学生梳理脉络,引导学生感受孙悟空从“妖猴”一步步历练为“神猴”的过程,同时完成对整本著作的宏观感知,为后续的精读奠定基础。

(五)强化课外延伸,组织拓展活动

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本身,为更好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成长的同步发展,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强化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实现学习成长。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完《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深化迁移目标:1.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代小学生的责任使命,从而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抱负。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依托课后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诗朗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朗诵表演视频,让学生感受这一文化活动的特征和感染力,认识到朗诵与朗读之间的区别;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少年中国说》的朗诵,并为学生讲解朗诵相关的站姿、气息、发声以及停顿等技巧,让学生逐渐掌握要领,收获更多教材之外的知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朗诵练习,并完成最终的比赛展示。通过这一课外延伸活动,学生既能够加深对朗诵这一技巧的理解,又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价值和情感引领,收获了更加有趣、有料的学习体验,实现了个人综合素养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兼顾了“教育性”与“趣味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也与当今语文课堂的变革方向以及学生的兴趣相契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剖析教材特色,理解不同板块的编排意图,推动教育性与趣味性的融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做到寓教于乐,依托生活化教育资源,让语文课堂更加有趣,引导学生参与更多实践活动。此外,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应当发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优势,营造更加多彩的课堂氛围,在课下活动中需要做好拓展教学,将语文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柏如启.浅谈在小学语文教材教学中教育性和趣味性的融合[J].魅力中国,2019(18):17.

[2]张宇琼.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2(1):187-188.

[3]阳小玲.简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中外交流,2021,28(2):245.

[4]昌玫芳.趣味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文理导航,2021(3):47,49.

[5]毛广智.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J].中外交流,2020,27(6):354.

猜你喜欢

教育性统编教材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平衡研究
开启学科教学的多元功能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彻教学的教育性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