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与实践
2024-07-11刘海明方益权
刘海明 方益权
摘 要 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技术应用人才供给的现实要求,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社会认知与政府政策支持不足、民营经济参与职业教育动力缺乏、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深度不够的现实问题。从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意义出发,提出政府应完善政策支持,营造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积极环境;职业院校应提升学校实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民营企业应树立社会责任感,构建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教育;民营经济;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8-0062-06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1]。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2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额19万亿元,增长26.7%,占我国外贸总额的48.6%,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度达到58.2%;贡献税收收入9.8万亿元,占企业税收总量的59.6%;民营企业数量4457.5万户,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2.1%;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占比82%,有效发明专利数占比79.9%。2021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10名中,民营企业占据7名,其中前3名全部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表现出强烈的创新和适应能力。相较于传统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更加灵活应变。这种创新和适应能力使得民营经济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更具竞争力,有助于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升级。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2021年《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需提升建立社会多样化办学、政府统筹管理局面的速度,利用机制创新推动民营经济和职业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发展[2]。推动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民营企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浙江实践
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辐射面更广,强调当前产业革命背景下新技术扩散的社会性、教育教学与国家创新体系、社会成员(产业、行业、团体)标准和要求的对接程度,所涉及、参与的主体远比校企合作复杂和多样[3]。浙江是民营经济强省,是全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截至2023年底,民营经济创造了浙江67.2%的生产总值、71.7%的税收、80.2%的进出口、87.5%的就业、96.9%的市场经营主体。浙江全省现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4所、高职高专院校47所、中等职业学校355所(包括技工学校108所),在校生127.8万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浙江致力于打造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职教高地,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政府优化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生态
近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持续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浙江各级政府围绕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解决了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中的政策难题。例如,台州市出台《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支持职业院校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深入探索“政校企”“校校企”等合作模式,落实“金融+财政+土地”的激励“组合拳”。在此基础上,台州市还制定了《台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了企业和院校参与产教融合的权益。此外,浙江各级政府对标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将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例如,温州市政府综合施策,缩短学校与企业的空间距离,倡导在产业园区内建校,推进临企建校。当地紧密对接温州“5+5+N”产业发展,把职业院校建在产业园区,目前已在龙湾区和温州海经区建立了7所中职、技师学院、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新校区。立足县域产业需求,开办高职特色学院,在瑞安、永嘉等县(市)区布局高职特色学院[4]。
(二)学校提升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活力
随着浙江省民营企业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蓬勃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浙江省的职业院校在区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需的新技术应用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台州市的职业院校积极响应企业需求,建立科技创新团队、产业技术联盟、重点实验室、技术孵化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科技服务。每年承接超过400项技术服务项目,转化450多项科技成果,科技服务实际到款额超过6000万元。同时,这些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社会培训和学历提升行动,建立了职业技能培训“两清单一指数”,每年培训超过10万人次,每年新增成人初高中学历提升10万人次,新增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学员30万人次。此外,职业院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纵向上,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区域中高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职+高职+企业”等方式,延长培养链,增强学生对职业和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永嘉学院推行“1+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全国首个“共享、共生、共融”的中高职一体化公办职业院校。在横向上,职业院校积极探索职企一体化培养模式。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包装联合会合作,建立了全国首家“智能包装学院”,通过聚合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包装企业单体规模小难以与职业学校独立合作的难题,有效推进了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通过这些措施,浙江省的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实现了深度融合,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服务能力。
(三)企业提升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动力
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为激发民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意愿,温州市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包括民营企业独立办学和混合所有制办学在内的多种模式。例如,瑞立集团创办了瑞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人才培育基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包装联合会合作,共同创办了全国首家“智能包装学院”;温州技师学院与中信阿里云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达明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学院。此外,温州市还致力于激发民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协同育人,倡导“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课堂建在生产线上”的理念,推进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目前,温州已推动全市5所高职院校及技师学院与195家企业合作,举办了200余个订单班。例如,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华三集团联合招生,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学生在实习期间每月享有5000元的薪资,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新华三集团企业就业。通过这些举措,温州市成功探索了多种民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的深度融合,同时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二、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认知与政府政策支持不足
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的融合发展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第一,传统观念中,民营经济被认为是高风险、低稳定性的就业选择,而职业教育则往往被视为“次选项”或“无前途”的学习路径。这种偏见阻碍了更多有志于从事创业或加入民营企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同时也制约了民营经济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认可。第二,传统观念对技能型人才的低估。传统社会观念通常更加重视传统学术型教育,而对实际技能的需求和价值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5]。民营经济对于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着迫切需求,然而,社会认知的滞后使得这些实际技能在职业教育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使得一些毕业生在进入民营企业时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影响其融入企业的速度和效果。第三,社会对创业者的支持不足。相比于传统职业,创业者在经营和发展民营企业的过程中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然而,社会对于创业者的认知往往过于理想化或过于谨慎,缺乏对创业者创新、冒险和实践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政策支持上的不足也是目前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足。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相对于传统学术型教育,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实践培训和创业支持等资源。然而,目前政府对于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足,限制了相关项目和计划的有效实施。二是缺乏鼓励创业的政策。政策上缺乏积极鼓励和支持创业的具体内容,限制了更多职业院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意愿。在许多地区,创业者仍然面临着创业难、融资难等问题。三是产学合作机制不健全。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并没有及时跟上区域产业调整的步伐,或是盲目跟风,为迎合热点而开设专业;或是将传统专业改头换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的办学能力不相适应,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就业率不佳。目前,职业院校专业资源离散程度高,多专业联合攻关的制度和机制尚未理顺,未能形成集聚效应;产学研联动机制不完善,横向科技经费到款总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还不够高;校校、校地、校产、校企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校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民营经济参与职业教育动力缺乏
民营经济的短期逐利性与职业教育的长期育人性之间的冲突是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就当前职业教育中已建立的校企合作来讲,协作方式大多是以学校为主导,是校方在市场压力下为纾解毕业生就业困难所开展的一种被动的求生举措。但在民营企业方面,由于校企合作对企业自身实际利益的影响较小,因此始终处在被动的合作状态之中。在实践中,高职院校力图最大限度地利用与发掘不同社会资源创建培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但民营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并不积极,其原因就在于民营企业认定自身无法从协作中获益。这实际反映出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的价值诉求不同。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6],但民营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公司进行的所有选择均是在权衡收益和成本以后才做出的。尤其是当前的一些民营企业参加职业教育,以捐赠形式投入了一定的设备和资金,安排了一定的企业人员作兼职教师,但高职学生在择业时却往往因为民营企业的规模、声誉不及国企而不愿去民营企业就业,这也增加了民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顾虑。
(三)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深度不够
由于民营企业注重短期效益、资源有限,以及在创新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特点,导致当前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多集中在表面层次,缺乏深度融合。大多数合作形式限于学生的短期实习和见习,缺乏在课程开发、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同时,学生的实习通常时间较短,内容也相对单一,主要以基础性的劳动为主,难以接触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先进技术。这样的合作形式未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经验,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目标。其次,目前民营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缺乏长期、体系化与整体性的合作机制[7],合作项目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许多合作项目缺乏系统的规划和长期的战略目标,合作结束后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难以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最后,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在教学资源、技术资源和研发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和协同创新不足,限制了合作的深度和效果。虽然许多民营企业在某些技术和市场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系统地整合到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中。例如,企业可能在某一技术上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但没有系统的合作框架来将这些技术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此外,企业内部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往往缺乏与职业院校的协同,导致资源共享和创新能力未能充分发挥。
三、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政府完善政策支持,营造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积极环境
1.促进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歧视性社会观念的转变
促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扭转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误解,更新公众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时代定位。首先,政府需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的政策来引导社会认知。这些政策可以包括减免税收、提供补贴等,以激励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此外,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校企合作项目和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让社会各界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其次,政府可以通过示范项目和成功案例,展示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组织职业技能大赛、行业展览和职业教育宣传月等活动,邀请公众参观和体验职业教育的教学和实训环境,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最后,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职业教育的优势与成功案例,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例如,通过电视广告、报纸专栏和社交媒体等渠道,讲述职业教育毕业生成功就业和创业的故事,以打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和专题节目,深入挖掘职业教育的亮点和典型案例,通过生动的影像和真实的故事打动观众,使其对职业教育产生积极的认知和认可。
2.落实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政策的措施
目前,浙江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还仅仅停留在鼓励支持层次,要落实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政府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首先,政府应当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明确的责任分工,确保各级政府部门、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在政策落实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成效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考核体系,确保政策落实有据可依、有责可究。其次,政府应当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可以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定期组织对接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同时,建立线上信息平台,发布合作需求和项目进展,方便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互动和合作。最后,政府应加强对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项目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可以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各地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设立举报和反馈机制,鼓励社会公众和相关机构监督政策落实情况,确保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3.完善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比却还存在滞后性。为满足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新需求,结合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立法方面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要完善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立法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各部门承担的职业教育职责,借助法律建立起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管理体制,制定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标准体系及执行的准则,规范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方式。通过立法手段把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整合在一起,明确特定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在法律内容上,要明确相关主体的职责,坚持权利和义务的平等,建立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管理体制。此外,还要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在立法时应对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法律法规的责任做出专门规定,明确法律责任的适用情况。
(二)职业院校提升学校实力,构建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1.加强职业院校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相关配套制度建设
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是确保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首先,优化职业院校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绩效考核指标的指向,强调与民营企业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导向,进一步明确对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和合作成效的具体要求。其次,鼓励各二级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和高级别行业协会(学会)开展合作,特别加大对二级学院引入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源参与学校办学的鼓励,细化对社会投入类型及价值的核定标准,为二级学院开展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项目指明具体方向。再次,修订完善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项目资助管理协议,突出强调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项目的立项和结项审查,提升对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项目的实质性成效要求。最后,创新混合所有制实施办法。通过研究文件精神和混合所有制底层困境,创新对混合所有制工作推进的机制,完善治理协同、主体协作、关系协调和风险可控的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新机制。
2.深化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相关平台载体建设
平台载体建设是确保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促进职教集团实质性运行,强化集团内外联动共治,对内激发发展动能,对外提升社会影响。在集团内部管理上,要进一步优化成员结构;在集团发展方向上,要强化以二级单位为主体开展混合所有制试点,以副理事长单位为核心单位谋划混合式实体的建设;在对外协同合作上,要切实加强校际之间和集团内外企业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履行各自职责,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技术研发、社会培训、产教融合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其次,引导产业学院由虚向实转变。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载体,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内外体制机制和主客观原因影响,现有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虚多实少甚至名存实亡的情况客观存在。各职业院校应当系统梳理现有产业学院运行情况,并进行分级分层管理。通过重点约谈和对口指导等方式,加强二级学院对产业学院的重视程度,从而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作用,产业学院整体呈现由虚向实转型。最后,提升涉企服务成效。通过打造助企服务平台,让企业实现在线咨询,解决问题“一次不用跑”,推出个性化服务项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
3.提升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能力
提升职业院校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实力。首先,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建设。通过凝练基地建设成果,梳理虚拟仿真教学相关场所,组织二级学院将原有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统一迁移至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形成场地共建、资源共享的虚拟仿真教学场地。成立虚仿课程研发中心,充分体现“学训研创用”的办学理念。其次,主动对接区域支柱产业,快速精准布局。坚持“与国家发展同频,与区域产业对接,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与国际顶尖接轨”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进一步梳理调整组群逻辑,完善专业(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挖掘专业内在潜力,做强群内专业,做特群外专业,做大做强职业培训品牌。最后,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专业技术和人才集聚优势,面向民营企业职工、高技能人才等群体开展各类培训工作。明确形成以现有考核基地衍生出的培训项目为重点、人社局认证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为拓展方向,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委托的考证、考试及各类短期类定制培训项目为辅助的培训格局。
(三)民营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构建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1.提高社会教育责任意识和人力资源战略眼光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主体的民营企业应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加强对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将其摆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首先,企业应将教育责任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中,将其视为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专门部门或岗位负责职业教育相关事务,制定并实施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学习到企业实际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其次,企业应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通过与职业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同设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最后,企业还应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企业可以通过构建终身学习机制,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支持在职学习和进修。通过设立内部培训中心,定期组织各类培训课程和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进行授课,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外部形象
民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更应该重视企业社会效益的外部形象。首先,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社会责任计划,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支持项目,如捐资助学、设立奖学金和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不仅提升企业形象,还能直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其次,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职业教育政策和项目,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推动者。通过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企业可以确保职业教育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满足市场需求。最后,企业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外宣传,树立积极的企业形象。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企业可以展示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和成就,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传递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企业可以制作宣传片、发布新闻稿、参与职业教育主题的论坛和会议,展示在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融合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构建与其他社会组织互利共生的新生态
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原有产业形态、分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势必对民营企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需要民营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互利共生。首先,民营企业应与职业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通过合作设计课程体系,确保培养的学生具备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企业应与行业协会和专业团体合作,利用行业协会的平台分享信息和资源,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推动职业教育的标准化和专业化。邀请行业专家和学者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前瞻性。同时,企业应推动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支持职业教育的科研和创新。通过资助科研项目和参与研究开发,企业可以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成果,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科研机构的参与能提升职业教育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最后,企业还应与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团体合作,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项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众形象,提升社会效益,促进企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EB/OL].(2023-07-14)[2024-03-04].https://www.gov.cn/gongbao/2023/issue_10626/202308/content_6897070.html?ddtab=true.
[2]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EB/OL].(2021-01-29)[2024-03-20].https://www.zj.gov.cn/art/2021/1/29/art_1229019364_2229350.html?ivk_sa=1024320u.
[3]丁金昌.温州特色高职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0-71.
[4]推进温台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EB/OL].(2021-06-04)[2024-03-04].https://http://www.moe.gov.cn/s78/A07/zcs_ztzl/bsgjfzgd/dfdt/202106/t20210604_535640.html
[5]何兴国.民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证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55-59.
[6]余闯,施星君,杨晓珍,等.高职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的逻辑与路向[J].中国高教研究,2023(4):95-101.
[7]刘春生,张宇,柴彦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实条件与激励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0):16-17.
Problems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ivate Economy
——Taking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Liu Haiming, Fang Yiquan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private economy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driven by the practical demand for supplying talents skilled in new technologies, and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ocusing on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area,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private economy faces practical challenges such as inadequate social awareness and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lack of motivation for private sector involvement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sufficient depth of integr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rivate economy. Starting from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gra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private economy,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hance policy support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is integr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capabilities and foster a shared community of fate with the private economy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rivate enterprises should assum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private economy. These practical approaches aim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private econom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ivate econom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Liu Haiming, associate researcher of Wenzhou Polytechnic (Wenzhou 325000); Fang Yiquan, professor of Wenzhou Polytech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