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职普分流政策向探索高适应性职普融通实践转型
2024-07-11李小娃
李小娃
在较长时期内我国通过“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政策引导有升学意愿的初中毕业生按一定比例分别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者普通高中学校,实现了中等教育阶段的“职普分流”。当前,职普分流面临诸多异议,但由此衍生出的问题并非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由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教育系统内部变革及社会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为职普分流存在的问题而否定政策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应用坚持适应性的发展观探索适合当前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职普分流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度设计。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为平衡高中阶段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确定了“职普比例大体相当”政策安排。1996年出台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在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扩张、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萎缩的背景下,“职普分流”的政策安排确保了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领域中人口、产业等要素呈现出新变化以及教育重心上移等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征的出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职普分流正在实现向“因地制宜”的职普协调发展的政策变迁。
职普分层的偏好误识使得职普分流政策遭遇了异化危机。职普分流政策实施过程中,职普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质量层级的教育类型。比如,招生考试政策安排中,按照分数分批次录取强化了这种“层级”认知,分流管道的封闭和升学“天花板”现象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兜底教育”表象;此外,职普分流政策实施的强制性、尺度的标准化等,也弱化了已有政策安排中提出的“职普协调发展”的政策要求。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通常被贴上“低质量教育”的标签,“兜底教育”也成为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基于职普质量层级“误识”,中等教育阶段的职普分流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分类,并且在“职弱普强”的现实和社会认知的舆论中,成为引发系列教育焦虑的政策安排。
职普融通应成为职普分流政策当代实践可行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深化“三融”改革的要求,职普融通即包含其中。职普融通一方面提供了职普资源的共享通道,另一方面提供了公平接受职普教育的通道,构建起职普类型优势互补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实现了高质量职普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构建基于类型差异的职普协调发展模式提供了通路。如何建立与我国国情、教育发展阶段主题、职业教育发展内在要求匹配的高适应性职普融通实践体系?一是加强职普融通的顶层设计是当务之急。应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职普融通实施指导政策,推动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健全职普融通改革政策依据、融通标准依据。二是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是基本要求。应持续推进中职学校内涵建设,鼓励学校开展高质量课程改革,加快启动中职优质学校建设,建设一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三是探索职普融通创新模式是可选之路。应按照因地制宜原则,突破职普的学校分类机制,试点综合高中等职普融通新实践。 (作者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