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坚持”的创新发展、逻辑体系与实践路径
2024-07-11高旭旭李煜涵
高旭旭 李煜涵
[摘要]“六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六个坚持”是一个从“基本出发点”到“现实立足点”再到“方法与原则”的逻辑体系,其中,人民至上是基本出发点,自信自立与胸怀天下是两个立足点,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是具体原则与方法。坚持与贯彻“六个坚持”,需要立足于新时代各领域的伟大实践,把握这一过程中党的理论的创新发展过程;需要立足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学以致用;需要立足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辩证关系,在深化理解中不断实现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六个坚持;理论创新;逻辑体系;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4)03—0049—07
[作者简介]高旭旭,女,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李煜涵,男,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在理论与实践中做到“六个坚持”,需要深入理解“六个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创新发展,准确把握“六个坚持”的逻辑体系,明晰坚持与贯彻“六个坚持”的实践路径。
一、“六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
“六个坚持”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新发展
1.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创立了新的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现实的人同自己的劳动、同他人、同自然的关系的都走向了异化,并强调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得人的异化到达历史的最大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扬弃资本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强调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则是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全社会占有资本,进而实现真正的共同体,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在马克思视野中,人的自由与解放是其理论的最终与最高价值目标。同时,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视野中的人,不是少数而是占社会大多数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指出了自己理论立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必然担负起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历史使命。在革命和建设中,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坚持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与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立场,在不同历史时期总结出具有不同特色的理论。从最初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再到新时代“人民至上”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的统一,是新时代马克思群众史观的最新表达。人民群众是社会的多数,是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坚持马克思的群众史观,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至上在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核心地位,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然要求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并实践中落实到社会各具体领域中来。
2.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创新发展。马克思所谓的世界历史指在近代工业化的基础上,由于世界的生产与普遍交往,打破了先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封闭与隔离的局面,从而形成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人类整体的历史。也正是在生产力大发展与普遍交往的世界历史时代,使得生产力成果的共享成为可能、使得地区危机成为世界性危机。具体而言,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世界历史时代。近代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发展消灭了生产中民族的特殊性,打破了民族与地区的封闭性,实现了民族历史时代向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世界历史时期是一个生产力大发展基础上的普遍交往的发展阶段,生产力与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得经济的交往扩展到了世界的范围,打破了民族地域的隔离,各个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 [1]进而,随着不同民族之间封闭状态的打破,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被消灭,人类历史逐渐进入世界历史时代。随着世界历史的到来,单个民族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与世界联系在一起,并获得了利用世界各国生产力成果的可能性。简言之,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世界性的生产与世界性的交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置身事外,它们的发展必然要受世界格局与全球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影响世界。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政策的制定必然要有世界眼光。
胸怀天下是世界历史背景下无产阶级世界观重要内容组成。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时代造就了世界性无产阶级,赋予世界性共产主义的可能性。随着世界历史的到来,单个人的活动逐渐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单个的人摆脱民族性、地域性的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活动联系起来,获得了利用全球生产力成果的可能性,能够实现民族的个人向世界性个人转变,人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从而能够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大工业基础上的普遍交往中的联合。同时,世界历史时代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世界性交往消灭地域性共产主义,赋予了世界性共产主义事业可能性。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必然逐渐扬弃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世界历史时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世界历史时代使得人类社会具备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与社会条件。因此,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必须具备世界历史眼光、具备胸怀天下的视野。同时,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不仅要从空间上予以理解,更要从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关系上来理解。按照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理论,无产阶级唯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身,因此,无产阶级必须从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出发,推进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贯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必然选择。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不同的理论方式予以体现。 毛泽东同志立足于整个世界局势以及美国、苏联等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这一理论不仅影响了第三世界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行动,也指导我国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果。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世界格局的认识,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结论。由此指出将党和国家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具备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同时,基于对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正确认知,提出充分吸纳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自身社会主义。站在全球格局的高度审视自身的定位,并制定正确的政策,是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具体体现。
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彰显与现实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贯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无产阶级的国际观,本着对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立足于全体人类的利益,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提出“共商 共建 共享”的新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针对在科技发展与全球一体化更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着眼于深刻认识“世界怎么了”,落脚于“我们怎么办”,这些倡议与理念是新时代贯彻发展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坚持胸怀天下的有效成果。
(二)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发展
1.坚持自信自立是对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创新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何以必须自信自立。首先,自信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通过对人类社会实践历史的深入考察,马克思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了“两个绝不会”的论断,进而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必然充满自信。其次,自信源自伟大事业。共产主义运动是解放全人类、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运动,这一伟大事业的推动者无产阶级理应自信,作为承担这一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更应该自信。再次,马克思强调理论观念本身并不能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是现实的历史主体进行的实践活动。无产阶级将在解放全人类的革命进程中最终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责无旁贷地将解放全人类这一伟大事业的责任扛在肩上,通过对社会的实践改造逐步推动社会主义进程,这一历史主体只能是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只能立足自身、通过自身的实践推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
具体到社会主义的现实进程中,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自信、立足自身,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推进社会主义进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3]因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果,都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各族人民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实践干出来的。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充分领悟与贯彻马克思实践辩证法,履行无产阶级这一历史主体责任,推进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必然选择。
2.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矛盾分析法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4]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是由矛盾构成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基本规律。人类历史进程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发展的过程,人类历史进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解决具体历史任务、社会矛盾的进程。人类社会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即客观的社会要素层面与主体的社会活动层面,正是通过主体活动不断解决人类面临的历史任务与社会矛盾,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体而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进步都是以历史主体不断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方式而实现。历史主体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手段,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历史任务,人类历史由此发展。而在更具体的层面上,历史任务又以具体的社会矛盾这一方式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而问题则是矛盾外在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就是一个人们不断解决现实问题、有效处理社会矛盾冲突的过程。奔着问题去就是奔着矛盾去,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坚持矛盾分析法。新时代,我们的改革发展、党的各项政策、建设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都必须从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出发。
3.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辩证发展观的实践运用。在马克思视野中,人类历史就是一个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进程。每一个新生事物从来不会凭空出现,它必然是孕育在旧事物的胎胞之中不断发育,逐步克服旧事物的弊端,并最终从旧的胎胞中成熟,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就是发展。思想与理论的发展同样如此,新的理论必然自然是为了回答时代的新问题,但是,任何一个新的理论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在先前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先前理论的精髓、克服先前理论的不足而来。任何理论都有它的时代性与历史局限性,必然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才能够保持鲜活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如此。马克思在世之时就对自己的理论坚持一种发展的观点。即,在坚持基本原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的发展。守正创新是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辩证发展观,不断推进马克思理论创新发展必然路径。不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方法,马克思的理论创新就会犯根本性的错误,放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地位更会带来颠覆性的灾难。但是,固守马克思主义文本,不能够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不仅会使得马克思主义僵化,同时也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当年,针对俄国部分思想家将马克思的理论直接套用指导俄国社会发展道路这一状况,马克思也曾明确反对:“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5]坚持马克思的辩证发展观,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必然坚持守正创新。
4.坚持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联系观点的创新发展。马克思坚持唯物辩证法来分析感性的对象世界,并指出整个对象世界不仅是运动发展的过程集合体,而且是一个通过各种形式、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系统。坚持系统思维,就是要坚持立足对象的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综合性等方面分析问题、制定政策、推动发展。回顾党的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学习贯彻马克思世界相互联系、辩证发展的理论,并在不同程度上运用这一方法论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从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矛盾论与统一战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一盘棋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政治经济社会三位一体、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再到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都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基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运用系统观念推进理论创新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就是在坚持系统谋划、协调推进各项事业进程中取得的。因此,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系统观念作为党的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二、“六个坚持”的内在逻辑
“六个坚持”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人民至上是基本出发点,自信自立与胸怀天下是两个立足点,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是具体的原则与方法。因此,“六个坚持”是一个从“基本出发点”到“现实立足点”再到“原则与方法”的逻辑体系。
(一)一个理论创新的基本出发点:坚持人民至上
从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信仰共同体,而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早期,诸多家境富裕的热血青年、功成名就的社会人士、位高权重的军队高官,抛却金钱地位、高官厚禄、不惜牺牲自己与家人性命,加入这个“替穷人翻身”的党,他们绝不是为了利益,而是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就如同瞿秋白所言,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因此,除了人民的利益而没有自己的私利,是我们坚持的立党哲学。毛泽东将其概括为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提出,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我们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6]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就是理论创新的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的首要立足点与方向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立足点没有站好、没有站稳,理论创新的就会方向歪了,随之而来的我们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向也会发生偏移,背离党的宗旨。
(二)两个理论创新的现实立足点:坚持自信自立与坚持胸怀天下
何以自信自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创新发展的立足点。这种自信首先源自共产主义运动是以人类解放为终极目标的伟大事业,而无产阶级则是肩负着这一伟大使命的阶级,因此,这种自信源自伟大事业与伟大使命。这种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与伟大使命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中国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现了国家独立、政治发展、社会变革、工业化等一系列目标,而且正逐步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及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确立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是舶来品,而是立足自身的实践而来,这些理论是通过中国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理论。因此,理论创新的首要出发点就是自身实践。
立足自身与立足世界是两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胸怀天下就是立足世界、立足人类整体,将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中来加以审视,放在整个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的格局中来审视,放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中加以审视。放眼全球、立足世界,在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中,积极应对人类共同的问题与挑战,积极回应世界人民共同关切,不断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才能更具有时代性,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更有生命力。
(三)三个理论创新的原则与方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
坚持问题导向是理论创新的着力点。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与成功经验,而从现实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出发则是实践的重要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大,因此,理论创新的要求更高。有效解决时代问题是理论的主要任务,所有的理论创新必须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不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纯属空谈,没有任何生命力。坚持基于发现与解决现实问题来推进理论发展,不仅遵循了马克思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也是现实中丰富发展指导理论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在解决问题进程中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坚持理论创新的整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借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走着干着总结着经验。即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创新都是由部分试验,全局推广,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总结有效经验,反思失败的教训,最终中央从整个社会发展全局出发综合各地区、各方面的有效做法,最终形成顶层设计,相应经验也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 到系统、由部分到整体、逐渐上升到理论层面。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从整体把握各种关系,立足全局,为整体上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方法。
坚持守正创新是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原则我们必须坚持,适应新时代新问题的理论创新我们必须推进。反思苏共丧失政权的教训,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存在重大失误。在苏联社会主义中后期,马克思理论逐步走向僵化,虽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但是,没有能够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围绕现实矛盾与问题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越来越大。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最终导致理论的悬置,无法有效指导现实,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失去了生命力。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期,为了理论创新,则引入了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改造,改造过程中不仅丢掉了马克思诸多基本原则、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而且产生了诸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最终不仅没有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反而将马克思主义抛弃了。如果说先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不足导致马克思主义僵化,后期则是创新过度而则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与立场不足,创新发展发生方向错误,导致颠覆性的后果。
三、贯彻“六个坚持”的实践路径
准确把握和有效运用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需要立足于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各领域的伟大实践变革,把握这一过程中党的理论的创新发展过程;需要立足于实际工作,在实践中学以致用;需要立足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辩证关系,在深化理解中不断实现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
(一)立足于十年伟大变革的实践过程,准确把握其创新过程与基本内涵
要深刻认识新时代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依据社会矛盾与问题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同时要系统把握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实际的创新性发展。一方面,理论从实践中来,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实基础就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推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新的矛盾与问题的过程,也是党的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过程。社会变革与理论创新统一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从具体实践与理论而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在诸多领域,必然要求结合新时代以来的实践变革与理论创新来理解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学深悟透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准确把握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创新发展。新时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源头在马克思那里,全面把握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系统掌握马克思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够准确深入地把握马克思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新时代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各项政策、历次会议主要精神等,并对重点文献、重要文本进行原原本本地、系统地学习思考,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创新发展的形成过程。只有在这两者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准确把握好、运用好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立足于实际工作,坚持学以致用
全面领会、深刻把握“六个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必须将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坚持学以致用。首先,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胸怀两个大局”,站位要高、眼光要远,锚定党中央的宏伟蓝图,从两个大局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在实践中将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具体层面上来。其次,要站稳人民立场。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实践工作中,必须要求将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理论创新领域,尤其要严格防范资本逻辑侵蚀人民至上的逻辑,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理论是否正确的最高评价标准。在政策制定领域,时刻警惕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对我们党的政策的不良影响,严格防范特殊利益团体与特权阶层将党的各项政策异化为它们牟利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对于普通的群众而言,现实中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对政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声音如何能够有效地输入到党和政府决策过程中,并能够真正有效形成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具体政策,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们党和政府要切实贯彻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持续拓宽人民群众诉求有效进入党和政府决策的通道,不断创新党和政府有效采纳群众建言献策的机制,加大推进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具体制度和形式的创新。再次,要坚持实事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马克思实践的观点,坚持从现实出发、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出发,用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问题、指导问题的解决。现实问题必然从实践中来、从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中必须继续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深入到群众中,发现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急难愁盼的问题。同时,必须仅仅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力量从群众中来,唯有如此,我们解决群众的方式与手段才能够真正为群众所欢迎与接受,措施方案才能够顺利执行下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践行群众路线最终受益目标群体也必指向人民群众,让群众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真正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自身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得到提升。
(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中实现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
按照马克思的实践与理论辩证关系,理论的发展源自实践并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二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相互激发、共同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实践有自己的特殊国情,这些特殊的国情曾经使得直接运用俄国的革命理论造成诸多不适,从而迫使中国共产党人不得不思考中国革命的特殊性,立足中国革命实践持续进行理论探索,在革命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体系。同样,改革开放的过程不仅是实践变革的过程,同样也是理论发展的过程,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思索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主要任务,在实践中进行着探索与理论突破。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三个有利于”,一步一步进行着理论突破与理论创新,最终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应该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发展,以及在资本主义依然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历史阶段,我们如何与资本主义相处,以及如何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有效发展自身,如何在实现对资本主义开放、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障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性与社会主义的性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在诸多基层实践中也有诸多生动案例。诸如在推进基层民主过程中“枫桥经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创新,就是我们乡、村两级干部针对既有问题,从落实党的领导与基层民主出发,依照村民自治法,通过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推进基层民主的实践探索,不仅在实践中实现了党的领导、基层民主与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效结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事实上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中,中国特色的民主理论与民主实践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种从现实治理问题出发,在理论与实践互动中推动二者良性发展有效路径,恰是我们落实新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生动案例。环顾当今世界,在两百多个经济体中,发展中国家占了绝大多数,但是真正能够进行自己理论创新实践、并能够形成相对连贯的理论体系从而指导自身发展的,这样的国家并不多。没有能够形成符合自己的发展理论,不仅表明了这些国家的发展事实上缺乏自主性,而且也表明这些国家发展实践与发展理论之间没有良性的互动,即发展实践无法为理论自觉提供充足的素材和基础,理论总结与创新不足也无法反过来为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回过头来看,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不断实现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是我们运用新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7.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9.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30.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6.
责任编辑: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