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文科”建设中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研究
2024-07-10靳慧芳
靳慧芳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研究聚焦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中应用型专业建设,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在师范院校中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实际,从双创氛围创设、人才培养目标融合、教师队伍培训、授课模式转变、实践平台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本思路,以期为同类型学校应用型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双创教育;应用型专业
引言
教育部官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72所,其中的1275所本科院校中就有121所师范本科院校,占比为9.5%,属于占比最高的专门院校。在这些地方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中,非师范性专业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全校共计2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非师范专业12个,占比为44.44%。这些专业具有典型的应用型建设要求,所培养学生将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对未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探讨师范院校中的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其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并为学生走入职场的前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对未来一定时期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升和经济稳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新质生产力”与“新文科”建设背景
“新质生产力”与“新文科”建设都出现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它们分别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创新思维则是二者的共同基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要素,生产力的迭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引擎。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新文科”建设则是在高等教育领域,为应对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和文化挑战而提出的教育改革方向。它更加注重与强调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流等能力。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质生产力”和“新文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高等教育亟须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跨界融合能力的新时期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
二、财务管理专业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理念有机融合难度大
在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中,受到学校传统建设惯性思维影响,人才培养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如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表述为“系统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牢固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处理企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的能力;能够应用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等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各类软件辅助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具有熟练运用中英文处理经济业务和进行财务分析的能力,具备考取中级会计资格证书的能力。”从这一表述中不难看出,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培养学生更加注重学生未来在会计、审计、财政等相关职位上所需的具体技能。双创教育则更加强调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散、知识创新、自我学习等能力。两种教育理念天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融合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摩擦和冲突,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双创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此后高校在制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时纷纷将双创课程纳入原有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当中。然而从实施的成效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每学期的总课时数较少,始终处于专业教育的从属地位,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没有体现在专业教学要求中,具有明显的边缘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1]。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固定,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与双创教育相融合。
(三)双创教育教师队伍需要加强
教师不仅是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更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两种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可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有效转化,将其中的知识和技能有效转化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2]。在我国目前的高校专业设置中,并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类专业,这部分人才是缺乏的。尤其是在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中,完成双创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多为其他专业人员担任,他们本身不具备相关的创新创业的实际经历和经验,在授课时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很难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相统一。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薄弱,缺乏具有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3]。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制,教师的双创教育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
(四)双创教材时效性、针对性不足
近些年,随着国家双创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高校有意识地探索,创新创业类的著作和教材出版量大幅度增加。许多高校在开设双创课程时会选择其中的部分书籍作为学生的授课教材,可是这些双创教育教材或多或少存在过于理论化或泛泛而谈的问题,缺乏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这样的教材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应用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无法有效地解决。同时创新创业的模式会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而变化,一些双创教材无法及时跟上这些变化,导致内容过时,缺乏时效性。这可能会使学生错过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技术和实践方法,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处理提出了更高难度的要求。
(五)实践环节实施成效差
实践环节是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实践环节相对薄弱。我国很多高校都缺少将创新创业付诸实践的平台,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停留在计划书的完成上,随后这些计划书被搁置。由于资源的限制,无法提供相应的创新创业平台,无法将创新创业计划付诸实施[4]。一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基地和实践机会,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也相对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实践性不足最终导致老师和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相对较少,学生对社会需求和行业趋势了解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同时,由于缺乏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学校也难以获得足够的实践资源和创业机会,限制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促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其专业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地方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中的双创教育融合机制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针对当前融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尝试。
(一)浓郁创新创业氛围
师范院校的校风与学风相较于综合性大学而言更加严谨和按部就班,大多数学生的就业意向非常明确。然而对于应用型专业而言则成为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的因素。创新创业意识是影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核心驱动因素[5]。因此,在普通本科师范院校中,应当注重校园文化中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在开设基本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之外,加大对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聘请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的选手和真正实现成功创业的大学生进校讲座,以现身说法的形式感染在校学生,让学生们意识到创新创业不是遥不可及的。
(二)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立双创中心(下设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双创目标:具备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或行业发展需求;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在课程目标中注重将双创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融入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如财务分析、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双创教师队伍培训
双创教育成效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精心研判双创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整合教师资源,将原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整体改建为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承担全校学生双创模块课程的授课任务。为提高任课教师自身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双创教育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增强教师的双创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四)鼓励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双创教育
双创开展涉及知识面广,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同时期的政策也存在差异。为了能将最新、最实际的知识讲授给学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双创教育课程采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包括双创政策的宣讲、创业公司成立、创业财务运营、创业持续管理、创业大赛介绍、创业计划书编制等实操性很强的专题。这样的授课方式既有实用性、又能根据行业和社会的变革提升时效性。
同时在专业课老师授课时也加大了双创思想的运用: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开设双创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创业财务管理、创新创业实践等。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技能和方法,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积极拓展实践平台
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实验室模拟、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财务管理的实际操作和创新创业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积极建立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学校或学院的创新创业中心、实验室等资源,搭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平台提供的项目孵化、资源对接等服务,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实施校企合作育人: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活动。通过企业导师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深入了解财务管理的实际运作和创新创业过程。
(六)实现从评学到评才的转变
改变传统通过专业课成绩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单一模式,将双创教育成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如将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成果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这有助于引导学生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提高其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设立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方式,表彰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教师。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热情,推动财务管理专业与双创教育的深度融合。
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专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各行各业亟须的人才形式。尤其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其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短期内优势并不明显,加大双创理念对人才的渗透和影响十分有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凸显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塑性和可提升性。
本文系1.2020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GH20Y1229);2.2021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H21Y0148);3.2022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经管类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JG004Z);4.2022年陕西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秦农创帮——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系统研究》(项目编号:S202214390008);5.2023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级教改项目资助项目《契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大学生持续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GY2023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亚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措施[J].产业创新研究,2021(15):125-127.
[2]王春嬉,王宏超,甘娟.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7):69-72.
[3]邵信儒,宋伟,郭志欣,等.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42(05):117-122.
[4]杨晨霞.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探索[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1):57-61.
[5]王林雪,李怡,沈红霞.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01):10-13.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