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体系构建研究

2024-07-10左张弛田婧白姣洁甄子浩

公关世界 2024年11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体系构建课程思政

左张弛?田婧?白姣洁?甄子浩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有重要作用。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健全人格塑造,推动高中教育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本文阐述了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意义,指出当前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公共艺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为契机,切实提高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水平,助力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提升。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思政;融合;体系构建

引言

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实现职业教育人才美育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

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通过对音乐、美术、影视、戏剧戏曲、舞蹈、书法、设计等的鉴赏,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从内在品格上体现当代学生的文化品位。相比其他形式的教育,公共艺术在表现方式上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够以艺术作品的形式给学生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相比枯燥乏味的思政理论教育,将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深度融合,学生能够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完成思想价值的学习与领悟,利用艺术作品强大感染力与渲染力,使得思政价值观直面学生内在灵魂,学生发自内心认可课程思政所蕴含的育人价值。高职学生还处于思想成长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其中,在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同时,也间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从单纯意义上的外在美丑上升到思想价值层面的美丑,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价值观重塑的过程。借助公共艺术课程外在表现,与课程思政内在教育价值,实现两者之间的价值体系构建融合。

(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一种充满创造性与表达性质的课程,是将艺术创作与情感外放融为一体的作品创作过程。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知识的同时,对自身的人格也是一个重塑过程。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对于学生艺术创作与鉴赏水平的提升促进明显,也有助于学生人格健全。从一些艺术作家的成长轨迹看,艺术创作技巧与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其作品价值的提升还是需要创作者内在情感的升华,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经久不衰。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学习中,自然要学习到艺术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这时就需要对创作者的思想动态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创作观念。以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为例,其作品反映了封建时代欧洲之间腐朽的价值观,鞭笞了旧贵族对新时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可耻行径,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自由与爱情价值的追求。利用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社会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积极有爱的新青年。相比传统课程思政教育,将公共艺术与课程思政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松的教育环境。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该课程目标是:构建面向人人的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两个学分方能毕业。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新局面。在课程教学中,立德树人是其重要教学目标,而这与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不谋而合。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不仅有效弥补了公共艺术课程在情感表达、价值塑造、道德观念培养上的不足,还借助艺术作品这一外在形式,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促进作用。当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深度融合后,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思想价值在艺术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从思想价值高度看待艺术创作与思想教育的关联性,从而更加关注自身文化素养与社会道德的提升[1]。

二、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面临困境

(一)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不足

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由于专业限制,往往具备丰富的艺术类教学经验,但是对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经验匮乏,自身缺乏相关专业素养,无法实现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教师在音乐、绘画、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作品创作与表达上可以很好与课程思政融合,但是由于课程思政还涉及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教师很难实现多个领域知识的精通,表现在教学环节,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仅仅具备课程思政相关知识,还不足以实现教育目的,还需要深入浅出地理解,将课程思政相关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在教学中与公共艺术课程相结合,以便更好指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领悟到思政教育元素。部分教师由于知识结构的固有缺陷,在公共艺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时,难以满足学生思想成长需求,在教学创新与能力上面临挑战,限制了两者融合后育人效果的实现。

(二)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融合困难

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倾向于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发挥创造性思维,在欣赏艺术作品上突出自我,而课程思政教育则要求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要遵守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社会大局。从实际教学中看,公共艺术与课程思政两者深度融合,需要找到共同的价值点,而目前教学中很难有好的途径实现。在教学方式上,课程思政往往倾向于理论教育,主张将中心思想直接灌输给学生,强调学生的配合,而公共艺术课程则主张启发性教育,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从而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性,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在教育资源配套上,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严肃色彩,而公共艺术类则倾向轻松、欢快的创作氛围,两者在融合过程中面临教学风格的限制[2]。

(三)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由于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又不具备公共艺术与课程思政深入融合的能力,只能照搬已有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这就导致存在教学单一的问题,无法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往往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分开,在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后,再将其中的思政元素阐述,这就导致多数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没有关联性。例如,在公共艺术课程中会涉及绘画,教师并不是从画作中引申出课程思政知识点,而是独立作为教学内容予以体现。此外,课程思政教学应当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与策略上紧跟时代发展,多数教师仍然抱着固有观念,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就应该是严肃性质的教学活动,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以便适应公共艺术课程教学需求。

(四)学生对课程思政兴趣不足

多数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抱着极高的学习兴趣,但是对课程思政却缺乏兴趣,如果仍然抱着传统方式去开展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缺乏有效互动,学生就会失去参与兴趣。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亲自参与到教学中,并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完成从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的转变。课程思政的开展,往往以理论学习为重点,这些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学生面对网络时代碎片化传播,往往对严肃性的理论教育敬而远之,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关注度和兴趣降低。对于学生而言,课程思政教育应当有启发性,能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困境,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惑,这样才能发自内心去认可思政教育,积极学习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单一化与非互动性的教育方式很难满足当代学生的成长需求,自然也就无法使学生充满兴趣学习[3]。

三、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策略

(一)提高教师公共艺术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参与者,要想实现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的深入融合,教师自身要有思政育人的意识与能力。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在提高公共艺术专业水平的同时,积极学习哲学、历史、马克思理论等课程思政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积极利用网络,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将公共艺术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作为课件制作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内容、学生评价、教学模式上突出两者的融合性。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在作品鉴赏、艺术创作、学生作品点评环节,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面对教学环节暴露出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融合不紧密等问题,教师要勇于自我批评,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设计出更加优秀的深度融合学科内容,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育人能力。

(二)深入挖掘公共艺术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公共艺术课程中,涵盖了多种艺术类型,如文学、影视、戏剧、音乐、美术等,这些艺术陶冶人们情操,丰富大众的文化精神生活。部分艺术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例如,我国的古典山水画就体现了古人“肃清淡雅、意境悠长”的审美取向,一些文艺作品中还具有不畏强权、追求公正的价值追求。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反映了历史文化积累底蕴,兼具哲学性与思辨性。教师在课程思政元素探究中,应当寻找契合的切入点,从共同的价值观入手,将课程思政与公共艺术课程深入融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案例的形式,截取艺术作品中的一点,从中挖掘出蕴含的思政内容,教师管中窥豹,从公共艺术中探求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三)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在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过程中,由于思政教育理论性较强,多数教师很容易将思政教育变成说教,导致学生的反感,以理论灌输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容易打乱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节奏,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加深学生的参与感。如采用合作式教学,师生之前共同就公共艺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探究,强化师生的互动性,发挥学生探究精神,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承担引导职责。此外,沉浸式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可以进一步丰富公共艺术课程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手段,坚持思政贯穿教学始终,着重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教育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四)加强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

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更重要的是以实际学习与生活为导向,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思政教育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政育人。利用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其中蕴含的思政价值,并亲自动手,将思政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作以思政教育为主旨的话剧,学生将其中的思政教育内容以舞台剧的形式宣传,在校园内践行思想道德育人,从自我做起,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目前艺术领域中的优秀思想进行学习,对于文艺作品中的一些不良价值观坚决抵制,从自身出发,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五)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加强教学实效反馈

要构建合理的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及思想动态客观评估,为以后公共艺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教学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青少年思想还处于塑造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成长变化及时跟踪,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健康的监管。要改变以往课程思政育人教师主导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完善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思想动态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善于引导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将学生动态与教学反馈结合起来,使学生全面、客观、科学、正确地认识自己。

结语

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思政素养,探索公共艺术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全面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提升,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现代技能人才。

本文系2024年度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4SZX63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骏,党波涛.公共艺术课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01):30-32.

[2]徐乾.“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6):99-101.

[3]高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1):107-108.

(作者单位:1.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2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豆瑞超)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体系构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