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友梅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

2024-07-10吕若冰

参花(上) 2024年7期
关键词:萧友梅南飞艺术歌曲

萧友梅(1884—1940)既是一位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又是一位对中国近代新音乐创作做出开拓性贡献的著名作曲家。同时,他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为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作为我国近代音乐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艺术歌曲创作是萧友梅创作领域中的重要体裁,将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进行结合是其创作中的主要艺术特征。萧友梅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无论是选词还是旋律的写作、钢琴伴奏的创作,甚至歌唱家的演唱等诸多方面,都是其艺术特征的具体表现方式。本文从萧友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入手,对其艺术歌曲创作的风格与伴奏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代表作《南飞之雁语》对其艺术歌曲的演唱进行分析。

一、萧友梅生平及作品简介

(一)生平

萧友梅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我国近代极富名望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为近代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推动作用。萧友梅早年留学于日本,与同时期留学生不同的是萧友梅没有选择学习军事、医学等热门学科,而选择了音乐。后又于1912年前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于德国著名音乐理论家胡格·里曼教授。1917年10月,他进入柏林大学研究院哲学系与施特恩音乐学院(现柏林市立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在德国的几年里,他认识了当时德国的一批音乐巨匠,如作曲家舒尔茨、乐评家雷密等,他们的艺术成就及对音乐艺术的严正态度,对萧友梅日后返国的影响是深远的。

萧友梅是第一位以西方音乐技法为工具,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系统化研究的音乐家。在德国留学期间,萧友梅出版了《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这一专著的出版填补了中西方音乐对比研究领域的空白。1920年3月底,萧友梅回到阔别八年的祖国。他志在创建音乐教育机构,培养音乐人才,使中国音乐得以复兴并发扬光大。由于萧友梅多年的奔走推进,北京的一些大专学校先后设立了音乐系(科)。1930年秋,萧友梅聘请留美回国的著名音乐家黄自任国立音乐学院教务主任。此后,二人携手为中国刚刚起步的专业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0年12月31日,因结核菌侵入肾脏,萧友梅在上海病逝。

(二)作品

1920年,萧友梅先生学成回国,一展才华。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不仅对我国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研究,也积极传播西方先进音乐理论。在音乐创作方面,萧友梅先生以新律白话诗为歌词,以中西方音乐创作技巧进行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代表性的作品有《问》《卿云歌》《登高》等,并将作品先后结集出版在《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中。萧友梅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德国古典音乐元素进行结合,并将艺术歌曲创作中的音乐性、抒情性和叙事性合三为一,所以其创作的艺术歌曲有着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极强的艺术价值。

二、萧友梅艺术歌曲创作的风格特点

艺术歌曲传入我国之后,不管是诗与歌的结合还是伴奏声部的独立性创作,或是为指定声部创作等诸多方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欧洲原始的艺术特征,只是在创作实践中加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并选用中国古体诗或新律诗为歌词,以此创作符合国人审美的中国艺术歌曲,在此过程中萧友梅先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为中国艺术歌曲以后的发展设定了方向。

(一)歌词风格

歌词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灵魂,作曲技法的运用依然是为歌词服务,歌词是艺术歌曲表情达意最直接的工具。萧友梅先生的音乐创作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以音乐的形式开启民智是萧友梅先生的创作方向。他在《介绍赵元任的新诗歌集》中有着专门的论述,并阐述了反对古体诗、运用新体诗的原因,其中六点论述如下:“一,宜多作愉快活泼沉雄豪壮之歌,以改造国民情调。二,歌的形式,最好以《诗经》国风为标准;但句度最宜参差,不可一律,亦不宜过长,免致难于歌唱。三,各国民歌之新形式,如上述两段式、三段式等,不妨尽量采用。四,歌词浅显易解为主,如不获已,须引用故实时,请于篇末附注说明,以期唱者一望了然于其用意之所在。五,歌词仍应注重韵律,但不必数章悉同一韵,即每章之内,换韵宜不妨,兼可采用四声通协之法。六,各种新名词,均不妨采用,即作新歌,即应为现代人而作,不必专为唱于古人听也。”

由萧友梅创作的现存的艺术歌曲有90余首,新体诗作者分别有胡适、章太炎、范静、易韦斋等人,其中和易韦斋先生的合作占据了作品总量的绝大部分,二人合作出版了《今乐初集》《新歌初集》。二人的精诚合作是后来艺术家学习的典范,所以研究肖友梅创作的艺术歌曲的歌词风格,便相当于研究易韦斋的新体诗创作风格。易韦斋创作的新体诗大多是对当时生活的思考、对未来的展望。两位大师不谋而合,有着一致的理想和追求,才有了萧友梅先生以此为词进行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二)曲调风格

萧友梅留学德国七年,在留德期间便创作了很多作品,从其创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作曲技巧和作曲风格深受德国古典音乐的影响,有着极其浓厚的学院风。自萧友梅回国以后,逐渐找到了自己所擅长的以中国艺术歌曲为主的创作体裁。从其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看,曲调风格可以归纳为两点,即曲式结构平缓简单、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特色鲜明。

萧友梅的作品有着极强的时代背景,大量作品被结集出版,并当作学堂乐歌和西式音乐的普及代表性作品进行传播,曲式结构相对简单,大部分使用两段体的小曲式结构来创作完成,全曲分为两个同等重要的部分,既对立又统一。《南飞之雁语》作为萧友梅先生艺术歌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便是以此曲式结构创作完成,结构简单、曲调平缓、抒情自然。第一部分抒发了以创作者为第一视角的内心世界,第二部分则以南飞的大雁为视角来进行,道出了南飞途中的艰辛。

萧友梅的艺术歌曲创作深受德奥音乐的影响,但所选用的歌词本身具有民族性,而歌词的民族性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决条件。不仅如此,萧友梅在音乐创作中将汉语的吟诵语调和旋律完美结合,对后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影响深远。

中国民族音乐五声性调式在萧友梅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频繁运用,如艺术歌曲《杨花》在创作中民族音乐五声性宫调式特征明显,辨识度极高,尤其在第三段的旋律进行中,旋律以级进为主,走向平缓,仿佛将人带入杨花开放的季节,赏花的人们慵懒地行进,观赏着盛开的杨花。艺术歌曲《雪后》第二段的创作中也选用了民族五声宫调式,民族特色极为浓厚,之后又与小调进行调式间的转换,在西洋调式的运用中更凸显了中国民族音乐特色。

三、萧友梅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伴奏分析

艺术歌曲之所以在体裁上有别于其他的歌曲形式和其伴奏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艺术歌曲沿用了欧洲艺术歌曲的伴奏形式,将钢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并将钢琴的旋律创作与艺术歌曲的旋律创作以同等的高度来对待,又由于萧友梅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深受德奥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影响,因此其创作中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与西方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有着极强的契合度。

萧友梅的钢琴伴奏创作和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旋律的创作特点极为接近,总结而言,其钢琴旋律的表达形式有支持性表达、造型性表达和意境性表达。

(一)支持性表达

支持性表达是萧友梅先生创作中常用的伴奏形式,以更好地凸显艺术歌曲主旋律的进行,让听众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演唱者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的真情实感。艺术歌曲《雪后》“铺陇平田,给如玉诗心消遣,消遣”中,为了使演唱者的情绪最大化地进行抒发,将诗人的无奈进行更好地表达,此时的伴奏运用反衬形式进行创作,伴奏声部的缓慢低沉以及声音的柔弱能够更好地表达旋律声部的无奈和沉思。除了这首作品外,萧友梅此创作手法在多首艺术歌曲中均有体现。

(二)造型性表达

造型性表达也是肖友梅常用的伴奏创作形式之一,和支持性伴奏不同的是,其更为注重塑造艺术形象和营造艺术场景以及凸显所要表达的情感。由于存在不同的艺术形象和不同的艺术场景,对钢琴旋律的造型性便有了不同要求。在此创作方面萧友梅深受舒伯特创作风格的影响,不同的艺术形象和不同的情景表达在钢琴旋律的创作中有着极为明显的表现。如在《行春词》中,为了更好地描绘春日万物复苏的活力景象,钢琴声部的旋律将其艺术形象进行了生动鲜活地表达,仿佛将一幅幅春日形象呈现在听众面前。《杨花》中燕儿和鱼儿轻快的动作像极了舒伯特艺术歌曲《鳟鱼》的创作手法,把具体的景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三)意境性表达

意境性是中国艺术歌曲有别于西方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之一,意境性是歌词所塑造的情感内涵的继续延伸,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通常需要借助和声、节奏、旋律多种不同音乐手法和元素的有机结合,共同塑造艺术歌曲意境。萧友梅先生艺术歌曲创作的意境性表达不只是体现在旋律的进行中,而且更细致入微地体现在歌曲的前奏、间奏以及尾奏部分。

萧友梅先生早期创作的艺术歌曲《夜曲》在前奏的创作部分中就有着意境性的创作表达,后期创作的众多学堂乐歌的前奏部分就更为明显地使用了意境性嵌入式的表达手法,经过长期创作实践的积淀,萧友梅先生的创作风格逐渐成熟,《雪后》的伴奏创作中前奏部分对整个作品的意境进行了铺垫,有了更为成熟的表达。

间奏是乐曲中情感的重要衔接部分,在缺失歌词表达的前提下又以极饱满的情感引领旋律继续往下进行,对作曲家而言有着极高的难度。萧友梅的艺术歌曲《燕歌辞》第6至第11小节的间奏进行中,既有前面乐句的模进又加入了新的音乐素材,使音乐情感在对比中得以继续推进,同时反映歌曲深层次的内涵,由间奏创作所得到的音响效果成为情感渲染的工具,可谓一举多得。

萧友梅所创作的尾奏部分由补充性尾奏和加强性尾奏两种组成,并以加强性尾奏为主,艺术歌曲《别校辞》对这一创作手法进行了具体的阐释,此作品也是萧友梅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整首作品的行进过程中钢琴伴奏紧紧相随,体现离别的伤感,以及将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悲国忧民的情绪。在尾奏出现时,音乐情绪得到推进并逐渐增强,且保持了四个小节,最终使整个音乐情绪达到高潮,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

四、萧友梅艺术歌曲《南飞之雁语》的演唱分析

(一)力度和音色把控

《南飞之雁语》选用单二部曲式,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以G自然大调创作完成。第一乐段由八个小节组成,这一段是对大雁南飞时所路过的风景进行描写,并将大雁南飞难舍难分的情感进行演绎。在演唱实践中第一阶段力度偏弱,为后面的情感爆发做了铺垫。演唱者要以极强的气息控制来调整不同母音转换下的音色统一,尤其在演唱“一行行写不了归怀”时,歌唱力度由弱渐强,并进行上行级进,在“怀”字上做渐强的延长,对于演唱者而言有着较高演唱难度。演唱者要调整气息,以气息沉于腰腹部,并使气息冲出声门,由通过声门的流速来控制强弱和音色,以气息为力度和音色的总开关,最终自然地调整力度的变化并保持音色的统一,使演唱者将作品情感充分表现,最终让听众获得情感共鸣。

(二)速度和节奏把控

艺术歌曲《南飞之雁语》以四分之四拍创作而成,并有行板的演唱速度提示,整首作品节奏较为平缓,这是萧友梅成熟时期的音乐创作代表,少了早期创作中平缓到爆发的递进过程,更多的是成熟和沉稳。全曲的上下两个部分速度在统一中又有区分,第一部分相对较快,第二部分相对较慢,在情感高潮到来时延长速度变得更慢,尤其在最后几个音符结束的时候,演唱速度逐渐变慢,“一封书”在演唱者的演唱下给听众带来无限遐想和希望,将前路漫漫的心境演绎得淋漓尽致,使听众随着音乐的结束而有意犹未尽之感。

五、结语

萧友梅是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通过其创作实践为后来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指明了方向。直至今日,萧友梅创作的艺术歌曲在不同的音乐会上依然保持着极高的上演率,很多作品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宝库中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瑞.萧友梅对中国近代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贡献述论[J].黄河之声,2023(12):104-107.

[2]刘兴晖.萧友梅歌曲文学的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2):49-59.

[3]金婷婷.新音乐文学视野下的词曲关系探究——以萧友梅、易孺与黄自、韦瀚章的歌曲创作为例[J].学术研究,2020(11):151-160.

[4]蒋若卉.艺术歌曲《南飞之雁语》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20(10):85-87.

[5]陆小燕.萧友梅艺术歌曲音乐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204-205.

(作者简介:吕若冰,女,本科,西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责任编辑 王玲)

猜你喜欢

萧友梅南飞艺术歌曲
一只不往南飞的燕子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On Xiao Youmei
候鸟南飞
大雁南飞时
大雁南飞
浅谈萧友梅的中西音乐观
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叙事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