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塘梁氏的书学继承

2024-07-10陈林峰王继安

参花(上) 2024年7期
关键词:梁氏钱塘书法

陈林峰 王继安

一、引言

清中期,钱塘地区的梁氏家族在当时的文坛颇有地位,族中可谓人才辈出。梁诗正,雍正八年进士及第,历任编修、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等。因其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便受其父梁文濂书法与诗词的影响,为学习书法与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梁诗正的书法与文学功底也影响了家族内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要数其子梁同书受其书法影响最大且取得成就最高。因其父入京为官,梁同书跟随父亲居于在京宅邸,于味初斋中不断学习。受到其父亲梁诗正与祖父梁文濂的影响,梁同书自幼便在书坛有着不小的名气,名声很快传遍当时社会。“公于书法出天性,十二岁即能为擘窠大字,求文庄书者,不得暇,辄命公代书。”许宗彦《鉴止水斋集》一书中对此事有充分论证,也可以看出梁氏家族的家学环境给梁同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书法的实践还是理论上,梁同书都有着很高的成就,成为日后的清代帖学四大家之一。

二、钱塘梁氏简介

清朝中期,江南地区有许多书香世家。在这些家族中,钱塘梁氏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族。钱塘梁氏梁诗正一支现可追溯至梁诗正曾祖梁万钟。梁文镰曾任诸暨县(今诸暨市)训导,其子梁诗正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并升至东阁大学士,历经雍乾两朝,享受殊荣。钱塘梁氏家族的鼎盛,也是由梁诗正而起。钱塘梁氏,家族显赫,人才辈出,后人也因低调的家风而遵循勤俭,梁氏子弟都勤奋读书、致力于钻研学问。梁同书自幼便热衷于吟咏林泉,他工于书法并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作为梁诗正孙辈的梁玉绳和梁履绳也受到了梁氏家族严格的学风影响,初期热衷于辞章,到了后期则转向经史研究。梁诗正的孙女梁德绳对诗词歌赋一道表现出非凡的天赋,曾续写并刊刻过《再生缘》。到了曾孙辈,亦深感传承家学的责任,不断努力使家学传统得以流传。曾孙女梁端也因受到家学熏陶,置身学问,校注了《列女传》。而在这庞大的梁氏家族里,单论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当属梁诗正及其长子梁同书成就最高。

梁氏诗文作品丰富,且著有许多诗文集流传于世。这些作品包括梁诗正的《矢音集》、梁启心的《南香草堂诗集》、梁同书的《频罗庵遗集》以及梁玉绳的《蜕稿》等。这些诗文作品充分体现了梁氏家族的家学风貌,并且在杭郡诗歌的大环境下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三、梁氏父子的书法艺术探析

(一)梁诗正书法艺术

1.书学之路

梁诗正五岁起开始学习书画,一生注重文学修养。从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笔画圆润流畅,呼应紧密。从梁诗正早年的书法学习经历可以看出,他对柳体书法下了很深的功夫,他的书法风格有着相当的严谨之气,同时他又取法文徵明和赵子昂等人,所以其书法中透露着文人的雅致感。不论是他的行书还是楷书,都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让人观之心情舒畅。梁诗正的书法多呈现出俊秀清爽的风格,他的笔法在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基础上增添了灵动和活力,其书法作品受到《多宝塔碑》的影响,骨架劲挺,有着一气呵成之感,字里行间气息连贯,笔画错落有致,浓淡结合。虽然他的书法称不上是开宗立派,但在馆阁体盛行的书坛能有所创新实属不易。

2.书法风格

梁诗正在书写中经常使用楷书,尤其表现在小楷方面,常用于书写公文。他的楷书深受柳公权和赵孟頫笔法的影响。梁诗正的书法风格独特且丰富多样,他的作品既具有形式的美感,又具有内容的深度;既注重单个字的构造,又注重整体的气韵生动;既具有文化内涵,又具有艺术价值;既不失传统精髓,又具有创新精神,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貌。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梁诗正的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意义。

梁诗正的用笔特征大致如下。

第一,藏锋、露锋结合。在笔法的运用上,梁诗正的藏锋和露锋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运用不仅丰富了笔法的变化,还使书法的整体布局更为和谐统一。

第二,中锋、侧锋兼备。他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合理运用中锋和侧锋,线条匀挺,疏放妍妙。

第三,圆转、方折交错。他在书写过程中将方折和圆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清新俊逸的书法风格。

梁诗正的书法守法而不拘于法。虽然他师法古代书法家,却又不拘泥于古法,而是经过师古后再推陈出新。他初学柳公权,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全部照搬,而是取其精华,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充分吸收柳公权书体的特点,在字形结构上注重重心上移,字形修长,用笔骨力遒劲、干脆爽利,为塑造个人风格奠定了基石。他或许受到乾隆喜好的影响,进而转师赵孟頫,深刻认识到赵孟頫书法婀娜又不失刚健的特点,在结字上也颇具赵孟頫的味道,与此同时又避免全盘借鉴。他转益多师,博观约取,专属他自己的书写风格。或许那时的梁诗正书法风格还不具颜真卿的厚重大气之感,但已经表现出其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的个性特点,秀逸而不趋于俗。

3.作品分析

梁诗正在《陈枚绘山水楼阁图》上题的楷书诗,描绘了山水间的宁静与壮美。这首诗的楷书风格以柳体为基础,展现出瘦劲而清新的特点,点画间流露出爽利与劲挺。其中,横笔的收尾处明显带有柳体的特征,而整个字的结构则呈现出中宫收紧、空间分布均匀的特点。在章法上,字的排列井然有序,这是梁诗正楷书风格的一种体现。

除了上述风格之外,梁诗正在与当时古代皇帝的书画交流中还展现出另外一种风格。例如在《三希堂法帖》跋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法一点一画尽显灵动柔和,字形修长,章法错落有致,每个字都独立而富有韵味,深得赵孟頫的书法精髓。但与赵孟頫相比,他的作品中都是字形稍长,更加接近于行楷的风貌。梁诗正创作了大量的跋文书法作品,如《富春山居图》、仇英《清明上河图》的跋文等,世人学习其书法艺术也大多由此入手。

(二)梁同书书法艺术

1.学书历程

梁同书因承其家学,十二岁便能写得一手出彩的大字。当时因受到馆阁体的影响,擅长写大字的书法家可谓寥寥无几,梁同书却善此道。他写的大字对字形结构把握得尤为精准,堪称一绝,字形虽大,结构却不会有丝毫的问题,用笔雄浑沉厚,字形飘逸洒脱。梁同书的行楷也堪称一绝。他的楷书主要是学习了颜真卿与柳公权用笔结字的特点。梁同书的行草直接师法赵孟頫、董其昌二人,直到后期他才开始转变方向,师法苏轼与米芾。当时虽然碑学流派开始兴起,赵、董二人的书风也深刻影响着书坛发展,但帖学一派的书法家仍然是书坛主力军,而梁同书正是其中之佼佼者。许宗彦曾说:“公书初法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愈臻变化,纯任自然。本朝能书人,鲜有长于大字者,公作字愈大,结构愈严。”《昭代名人尺牍小传》一书中也谈道:“山舟书出入颜柳米芾,自立一家,负盛名六十年,所书碑版遍寰宇,与刘石庵、王梦楼并称刘梁王。”《履园丛话》中称:“先生……博学多文,尤工于书,日得数十纸,求者接踵,至于日本、琉球、朝鲜诸国,皆欲得其片缣以为快……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盖先生以书法见道者也。”由此可见,梁同书在当时书坛颇有盛名。

2.书法风格

对于梁同书的书法风格,世人的评价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许宗彦对他的评价一语中的:“初法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愈臻变化,纯任自然。”从许宗彦的话语中,我们可以了解梁同书书法风格的“自然”。笔者曾在《中国书法》中看过刘恒所评的清中期帖学书法,他在文章中评价梁同书工于行书,作品中可见其功力深厚,用笔点画圆润,笔触熟练流转,结字稳固,行气连贯。通读上述文字,我们可以总结出当代学者刘恒将梁同书的书法特点归结为圆润、遒劲、精丽。

当我们在欣赏梁同书的作品之时,不光能感受到其笔触饱满圆滑、落笔如行云流水,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笔画婉转自如,展现出独特的韵律美。以梁同书的行书轴为例,这幅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墨色的丰富变化,浓淡墨迹交融,笔画自然延伸,流畅舒展,字字都流露着清秀与灵动之美。

梁同书不光在行书上颇有建树,他的小楷也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初次欣赏他的小楷作品便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文雅,字迹精巧细致,横平竖直,工整规范;字的线条虽与行书作品中那般粗细变化明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打破了行书跳脱、活泼的感觉,更显笔法严谨,气韵古雅。

3.传世作品

梁同书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他的书法作品大多笔法刚劲有力,笔画丰润,字形自然,章法疏密有致,气韵生动,彰显出浓厚的文化底蕴。《清稗类钞》一书中评价梁同书道:“梁山舟学士书法名播中外,论者谓刘文清朴而少姿,王梦楼艳而无骨,翁覃溪临摹三唐,面目仅存,汪时斋谨守家风,典型犹在。惟梁兼数人之长,出入苏、米,笔力纵横,如天马行空,汪文端、张文敏后一人而已。”梁同书创作的《行书董香光语》,以纸本墨迹的形式展现了他深厚的书法造诣,他继承了苏、米二人的笔墨章法,在此基础上融入个人书法风格。其字迹丰满有力,韵味深厚,含蓄内敛。在章法上,作品平稳自然,行距适中。梁同书在书写过程中,字与字的提按顿挫关系明确,展现出高超的技法。从整体看,作品节奏流畅,自然和谐。观其风格,闲适洒脱,尽显文人的雅致与淡泊。乾隆五十九年,时年七十二岁的梁同书创作了行书作品《苏老泉文卷》。此作品为纸本墨迹,技艺精湛。每一笔提按顿挫,都显示出其技法之精湛。在书写过程中,梁同书挥洒自如,将他的功力与情感完美地融入作品,达到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三)梁氏父子的书学继承

作为梁同书的父辈,梁诗正与梁启心的文学与书学都有着很高的造诣,但单以书法而言,梁诗正所取得的书法成就可以说是钱塘梁氏之首,无疑对梁同书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同书在学书的道路上也一直将其父作为一个标杆,一直在追随他的步伐。梁诗正的书法是非常典型的馆阁体书法,主要特征便是用笔丰润饱满、结字平稳匀称、章法整齐均衡。丰润、饱满、匀称和整齐等这些具有强烈馆阁体特色的元素,直接影响着梁同书的书风。因此,梁氏父子在书法上有着很多共通之处,也可以说是书学的一脉相承。或许在当代人看来,馆阁体只注重字形秀丽、结构严谨、章法布局有秩,失去了书写的趣味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馆阁体书法必然有着其可取之处,符合当时的时代需求,由此,钱塘梁氏家族的书法风格也以馆阁体为基础。

梁诗正和梁同书在书法上均擅长行书、楷书与草书,且都基于帖学。梁同书书法自然,而梁诗正注重功夫。两者均未独创新书体,但展现了温文尔雅的书法风貌,并延续了王羲之、王献之的晋人书风。梁同书在书法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家学进行了继承与发扬,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学财富。

四、结语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道:“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一些书法家认为,书法要尚韵避俗,而避俗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读书。由此可见,当书法家的文化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其性情与内心情感会通过笔墨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本文从钱塘梁氏家族入手,主要从梁氏父子的学书经历、书法风格、流传的作品等方面分别分析了他们的书法艺术,并且探讨了梁氏父子的书学继承,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清代钱塘梁氏父子的书法艺术。笔者在探究他们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不论是他们的书学思想还是书法风格,都能够为当代人学习书法提供有益的借鉴,启示我们不能停留在学古人书法之形的层面,得鱼又知“渔”才是真正的学书之道。

参考文献:

[1]沈洁.梁同书书法艺术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2]刘旭锦.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文化代际传承研究[D].浙江大学,2009.

[3]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朱乐朋.乾嘉学者书法研究[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1.

[5]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近现代书法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6]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陈林峰,男,硕士研究生,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书法;王继安,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书法)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梁氏钱塘书法
“拼、抢、快、优”,展现钱塘“高能级”担当
将敢“闯”敢“创”作为成长基因 钱塘区打造产才融合示范高地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杭州万科·钱塘东方CO-Life体验中心
观钱塘
辽代定州梁氏兴盛原因研究
书法欣赏
美国梁氏文化交流基金会白内障复明项目已惠及百余名患者